丁 可
(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 江蘇 南京 210014)
1.1 理論背景:《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數學學習內容與方式的影響,開發并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進教與學的方式?!彪S著南京市“網絡與數字化環境下的教學實驗項目”的啟動,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方法革新,已是如火如荼地走入教學實踐。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選用什么技術,如何設計數學教學環節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1.2 實踐背景:本案例的課題是:這個案例是基于筆者的教學實踐,以初三一輪復習的第六章“銳角三角函數”為例,學生為本校初三(3)班的學生,學生已經有新授課的基礎,對于銳角三角函數已經有了一定基礎的學習,能夠解決銳角三角函數這章的一些問題,但對于學生本章的掌握程度和未解決的問題,筆者沒有充分的了解。針對中考復習的特點,課程教學的基本需求,借助數字化平臺進行前測,通過即時數據讓老師充分了解學情,分析出章節學習中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把脈課堂,設計個性化學習路徑。實現數據驅動下的ICT與數學學習的融合,進一步提升課堂效率。
下面就這節復習課的片斷進行分析,這節課的內容為《銳角三角函數》的復習課。
2.1 片段1:課前檢測以了解學情,設計個性化學習路徑。
筆者在課前通過數字化平臺設計課前檢測卷,課前檢測共四題,涉及三角函數定義,特殊角三角函數,解直角三角形的應用三個方面的題目,通過數字平臺的統計功能,發現學生三角函數概念題和特殊角三角函數題目做得很好,正確率較低的是應用題,有20人錯誤。
設計意圖:《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與“學”是一件事情的兩個側面,其中“學“決定了“教”。作為教師,其角色是服務于學生,其作用是“根據教學需要組織教學”、“依據學生特點提供恰當的引導”。通過課前檢測了解學情,從學生的實際問題出發,為設計適合本班學生學情的個性化學習任務單提供依據。
2.2 片段2:匯總問題,形成知識建構。
師:同學們,請同學們相互交流一下學習任務單上的基礎訓練部分的答案(課前五分鐘已經完成基礎訓練),并思考本章你還有哪些疑惑的問題。(小組討論)
師:大家基礎訓練有問題嗎?(學生回答沒有)那請同學們說說你覺得本章還有什么疑惑?
生1:老師,我對于這章的應用題感覺無從下手。
生2:應用題我不會列方程。
生3:應用題計算老是出錯。
師:看來大家的問題都在應用題方面,本節課將重點復習應用題。
設計意圖:課堂不應從常規的知識點進行全面復習。對于一些簡單的知識點學生已經熟記于心,反復復習只會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學生就任務單基礎訓練完成情況討論交流,共同解決疑惑問題。筆者通過匯總學生的疑問,進一步了解的學生的薄弱方面,從而確立這節課的復習中心,讓課堂更高效,更有針對性。
2.3 片段3:探究活動緊密聯系,層層遞進。
(1)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師:請同學們思考如何測量校園旗桿的高度,現在小麗和小強給出了兩個測量方案,請同學們小組討論這兩個方案,合作求解旗桿AD的高度。(任務單上的題目如下)
問題:如何測量校園旗桿的高度?
為了測量校園內旗桿的高度,小麗、小強有如下的測量方案:
方案一:小麗在地面上的點B處觀測旗桿AD的頂部,測得仰角∠ABC=β,然后他向旗桿前進了a米到達C處(如圖所示)且B、C、D在一條直線上,此時觀察旗桿頂部,測得仰角∠ACD=α,請根據小麗的方案計算旗桿AD的高度。
方案二:小強在地面上的點C處觀測旗桿AD的頂部,測得仰角∠ACD=α,然后他向旗桿前進a米到達點B(如圖所示),觀察旗桿頂部,測得仰角∠ABD=β,此時B、C、D在同一直線上,請根據小強的方案計算旗桿AD的高度。
方案一如圖 方案二如圖
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然后獨立完成求解。筆者巡視,并做個別指導。五分鐘后,同學們完成了問題的解決,筆者在黑板上畫出這兩個圖形。
師:同學們,這兩個圖形中各有幾個直角三角形?
生:兩個。
師:這兩個直角三角形有共同的邊嗎?
生:有,是AD。
師:這兩個直角三角形分別位于公共邊的哪邊?
生:異側和同側。
師:我們把這兩種情況稱為模型一與模型二。
(2)尋找模型,解決問題
師:我們應用題里面很多都可以歸為這兩種模型。請同學們小組交流一下下面的題目中有沒有模型?如果有,分別屬于哪個模型?(學習任務單上的題目如下)
我們一起找一找:
練習1:如圖,AB和CD是同一地面上的兩座樓房,在樓AB的樓頂A點測得樓CD的樓頂C的仰角是45°,樓底D的俯角是30°,樓CD高36米,求兩座樓房的樓間距.
練習2:如圖,AB和CD是同一地面上的兩座樓房,在樓AB的樓頂A點測得樓CD的樓頂C的仰角是30°,在樓AB的樓底B點測得樓CD的樓頂C的仰角是45°,樓AB高36米,求樓CD的高度.
練習3:如圖,樓CD高是2m,在DB上選取觀測點E、F,從E測得樓CD和樓AB的頂部C、A的仰角分別為58°、45°,從F測得C、A的仰角分別為22°、70°.求樓AB的高度.
練習1如圖 練習2如圖 練習3如圖
學生對于練習2的回答讓筆者印象深刻。
生1:過C點做BA的垂線段,交BA延長線于E點,就出現了模型二。
師:那設什么為x呢?
生1:設CE長為x。
生2:過B點做BF∥AC,交CD于F點,就有模型二了。
師:非常棒。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3:延長CA與DB交于G點,這樣就也有模型二了。(下圖)
筆者正準備表揚這三位同學,教室瞬間掌聲雷動,同學們都投來了贊許的目光。
師:同學們都回答得非常好,看來對于模型的運用還是不錯的。下面我們看練習3,誰來說說看,這道題目中有沒有模型?小組討論起來。
各小組熱烈地討論,不一小會兒,就有很多同學舉起了小手,看來都找到了解決方案。
生4:這邊有兩個模型,左邊和右邊各有一個,都是模型二。先通過左邊的模型求出EF的長度,再用右邊的模型求出AB。
師:回答得太棒了,請同學們根據這個思路完成本題的解答。
設計意圖:通過“合作探究,建立模型——尋找模型,解決問題”的流程使學生經歷知識發生、形成和應用的過程。模型的建立來源于生活實際,以貼近學生生活的測量校園旗桿高度出發,模型為解決實際問題而產生。模型的建立終歸是為了再次解決其他實際問題,所以“我們一起找一找”環節又將模型應用于實際問題,符合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學科定位。加深學生對于本章應用問題的理解,會準確地抽象出模型,從而解決實際問題。
2.4 片段4:課堂檢測,鏈接中考。在課堂針對性的復習后,筆者想了解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為后續的教學做好準備。筆者利用數學平臺組卷,但發現平臺上現成的題目有限,并且想用一道近幾年的中考題,通過與平臺工作人員溝通,將需要的題目編進了題庫,使用起來更便捷,更靈活。并且考慮到課堂剩余時間有可能不夠,課堂檢測為一道應用題。(課堂檢測題目如下圖)課堂檢測:
課堂檢測的正確率達到84%,總體完成非常得好,這也印證了本節課的課堂效果較好。
設計意圖:《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學習評價應做到:要能對考試結果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總結,根據考試的結論及時改進教學工作?!痹跀底只脚_上進行課堂檢測,平臺能夠及時地反饋數據,便于教師分析數據,更高效地把控課堂。
這節課對筆者的震撼比較大,我們以前習慣了教師根據自己的分析設計課堂內容,這往往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差太遠,從而導致學生會的知識點反復講,不會的知識點講不透。在這次實踐中,學生不再是課堂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擁有了課堂的決定權?!耙詫W定教”大大擴充了課堂容量,在課堂有限的時間中深化學生對于未知知識的探索。并且數據驅動下的ICT與數學學習的融合,進一步提升了課堂效率。下面就本節課“以學定教”的實踐活動,與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幾點感觸:
3.1 “以學定教”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決定課堂內容和形式。要提高課堂效率就要改進課堂形式和課堂內容,以往我們的中考一輪復習總是面面俱到,教師恨不得把學過的知識全部再講一遍,總覺得學生遺忘了,又不會了,教師有千萬個不放心。導致課堂重復講解,需要深化的知識沒有時間講,簡單的題目重復練習,這樣的結果是:教師很累,學生厭煩,復習效果大打折扣。通過這節課筆者更加體會到:課前必須根據學生的學情設計學習任務單,課堂重點應放在學生掌握得不好的知識,基礎知識和已經掌握的知識只需基礎訓練以達到熟練的目的,這個可以放在課前進行。學情通過兩方面進行了解:課前檢測題與學生反饋匯總。兩方面結合全面了解學生學情,這是課堂設計的決定要素。本節課是處在中考一輪復習,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對于本章學生的薄弱點并不十分了解,課前檢測題共四題,分別涉及三角函數定義、特殊角三角函數、直角三角形的簡單應用和實際應用,涵蓋了本章的所有考點,能夠全面了解學生的新課掌握情況。題目難度適中,能夠較好地反映所在問題,平臺的參與方便快捷地提供數據,為教師的教學減輕了負擔。
3.2 “以學定教”應合理設計學習任務單,突出重點,攻克難點。學習任務單包含了三方面內容:一是知識梳理,二是基礎訓練,三是解決問題。第一項和第二項在課前完成,不占用課堂時間,起到梳理知識點和訓練基礎題的作用。本節課的重心在于第三點攻克應用題難關。在課前了解了學生的盲點在應用題后,筆者對于應用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80%的應用題都和兩個模型有關,而提高學生應用題的正確率,必須完善學生對于模型的認識,從而確定了本節課解決問題的開始從兩個模型的生成入手。在學生對于模型有了一定的認識后,又設計了三道應用題,讓學生從中找模型,加深對于銳角三角函數應用問題的理解,同時通過尋找模型了解學生對于模型的認識是否到位,從而達到本節課的目的——攻克銳角三角函數的應用題這一難點。
3.3 “課堂檢測”為下節課的“以學定教”設計課堂提供依據?!罢n堂檢測”不僅能檢驗這節課的教學效果,也決定了下節課的復習內容,是否需要進一步復習銳角三角函數的應用。本節課的課堂檢測正確率達到84%,可見學生的正確率較高,筆者認為銳角三角函數應用題難點被攻克,后面相應地設計一些應用題訓練,學生在這類應用題上應該會做得比較好。并且現在數字化平臺發展迅猛,眾多的平臺看中教師的體驗感受,并能及時給予技術支持和平臺優化,這為“以學定教”設計課堂提供了優質保障。
如何更好地利用好數字化平臺,實現“以學定教”,準確把握學情,合理設計出滿足學生需求的數學課堂,對于其中的有些問題我們還無法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但筆者希望這些問題能成為進一步研究的起點,觸發大家去反思、去研究,通過不斷實踐,我們一起去尋找一條適合當代中國學生實際情況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