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怡嫻 張紅霞
(浙江中醫藥大學濱江學院,浙江 杭州 311400)
倦怠一詞最早使用在助人職業領域,此類工作者需要將情感投注到他人身上,如警察、護士等[1]。隨著對倦怠的深入探索,教育學者們將倦怠引申到了學習領域。學習倦怠指的是學生對課程學業及其他學習活動持負面態度的現象,表現為學生在學習中態度冷漠,沒有興趣,慢性疲乏。
近年來,很多研究者開始關注外語學習倦怠。根據美國語言學家S.D.Krashen 的情感過濾假說,二語習得只有通過“情感過濾器”才能達到目標效果,而當學習者擁有較多負面情緒時,語言學習效果就會大打折扣[2]。作為國際通用語言,英語在中國高等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但是目前大學英語教學現狀不容樂觀,大學生們存在普遍的英語學習倦怠,此現象對學生個人和社會發展都有消極影響,不容忽視。
筆者以浙江中醫藥大學部分學生為對象,探究了大學生英語學習倦怠現狀及成因,并制定了相應的可行對策。
研究問卷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人口統計學變量問卷;第二部分采用的是連榕學者編制的“大學生學習倦怠調查量表”,包含三個維度:情緒低落、行為不當、成就感低,該倦怠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都極好[3];第三部分是開放式問卷。問卷采用5 點計分法,分數越高表示倦怠程度越高。
本研究調查對象為浙江中醫藥大學本科學生,英語專業學生26 名,非英語專業學生99 名,總男女比例約為1:3。
對問卷進行克隆巴赫信度評估,數據如下:

如表2,問卷各維度的信度系數值均高于0.7,問卷整體信度系數值大于0.8,說明研究數據信度很高,可用于進一步分析。
由于英語專業與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內容、要求和使用頻率存在極大的差別,所以將兩者的倦怠情況分別進行分析,如表2。兩者的英語學習倦怠總體均值分別為:英語專業3.12,非英語專業3.08。以分數中間值3 為參考值,以上數據說明,該學校學生存在英語學習倦怠,且程度較嚴重。

由表2 可知,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倦怠程度比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倦怠程度低,且各維度均值區別較大。造成英語學習倦怠的主要成因分析如下:
1.情緒低落
該維度主要是評估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對英語考試和英語教材的看法。通過數據分析,英語專業學生和非英語專業學生均很難對英語學習保持長久的熱情;且分別有72.9%和76%的同學對英語教材和評價方式呈負面態度。
在三個維度中,非英語專業學生的情緒低落維度得分最低,說明非英語專業學生基本能夠認識到英語的重要性,對英語的抵觸情緒較低;而英語專業學生的情緒低落維度得分在三個維度中最高,這可能是因為英語專業學生需要長期不斷地學習英語,日復一日的重復學習使得他們雖然渴望進步,但又缺乏興趣和熱情。
2.行為不當
該維度主要是評估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是否存在不當行為。非英語專業學生在此維度得分最高,問題的均分分布區間為3.16~3.52,可以看出非英語專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明確的學習方法和計劃,在課堂上不夠認真,不能自主安排自己的英語學習時間,缺乏耐性。英語專業學生則普遍認為自己在英語學習上耐性不夠,如:在問題“在英語學習上,我覺得我的耐性還不夠”得分為4,嚴重超出參考值。這可能是因為長時間的英語學習和對自己專業知識的高標準、嚴要求使得他們產生英語學習不耐感。
3.成就感低
該維度主要評估學生們是否在大學的英語學習中獲得較高成就感。成就感高則意味著倦怠感低,反之亦然。根據數據分析,學生們普遍認為“能夠勝任大學的英語課程”,認為對于“英語知識的掌握”雖有難度但是可以接受。在“在學習英語時,我能夠冷靜地處理自己情緒上的問題”一題,兩者均僅有20%左右的學生持負面態度,其他學生則認為“完全不符合”或“比較不符合”。
英語專業學生和非英語專業學生在此維度的得分均較低且較平均,但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成就感略低于非英語專業學生。兩者的區別在于從英語聽說活動和讀寫活動中得到的成就感的高低的不同。英語專業學生認為在英語聽說活動方面沒有得到充分的成就感(得分為3.19)。這可能是因為學校和社會對于英語專業學生的聽說能力和外語基本功有較高的要求。但由于沒有語言環境,學生難以培養自己的聽說能力,造成在此方面的低成就感。
4.問卷調查結果
開放式問卷主要探討學生們學習英語的動機和對于英語課堂的看法。
(1)學習動機
根據經典動機理論,學習動機可分為工具型動機和融合型動機。如果學習者學習某種語言的目的是功利性的,比如考試、升學、工作等,側重于學習外語帶來的實用價值和好處,那么就屬于工具型動機;而融合型動機是學習者出于對母語當地的人文風情、社會習俗和歷史文化感興趣,希望得到母語社會人員的認可[4]。
根據數據分析,96.8%的學生認為學習英語是有用的。其中53.72%的學生學習英語是出于學業考慮;90.08%的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未來就業,這與80%的同學“認為學習英語與未來的職業規劃有關”相呼應;77.69%的同學是為了通過英語等級考試。不難看出,絕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均為工具型學習動機。由于我國的職業市場特殊性,英語四六級成績是就業強有力的影響因素之一,這也間接導致了學生只把英語當作工具的心態。但大部分語言研究者認為工具型動機不具有持久性,出于此動機的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為被動學習,融合型動機則相反[5]。
(2)教學課堂
有72.8%的學生認為在大學英語課堂里缺乏精力,精神不集中,思維發散,效率不高。這可能是因為大多數英語課堂是以教師講授型為主,少有自主互助合作型學習課堂。
培養學生正確的英語學習觀念。學生在行為不當維度的得分較高,而對英語學習的錯誤認知正是導致學生不當行為的元兇。應讓學生意識到,語言學習需要長時間的累積和堅持,需要長足的耐心和明確的學習計劃。
同時,應該使學生正視英語。英語不僅是當今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我們了解外國文化、民俗風情的鑰匙。如果絕大多數學生僅僅出于工具型動機學習英語,那么學生的倦怠感只會越來越強,甚至不等踏出大學校園就已經喪失學習動機。
實施情感外語教育。有研究表明,外語學習者的情感(感情、感覺、情緒、態度等)對學習者的認知行為起著積極和消極的作用[6]。從調查中可以得出學生的情緒低落維度得分較高,呈現出較高的倦怠感,且大部分學生認為大學英語課堂不能很好調動熱情和積極性,因此在大學課堂中實施情感外語教育是有必要的。在學生為考試、測試等感到消極、抑郁時,教師可以給予情感干預和一定的指導,創造師生和諧,良好的學習環境。
改革教學內容,貼近學生需求。根據問卷可知,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是帶著“功利性”的,學習英語是為了達到自己的某些階段目標。教師應該通過內省、訪談、觀察和問卷等手段,分析學習者在目標情境中要做什么,有什么學生必須學習的知識,和學生想要學習的知識,如在大學英語四級、六級考試前可以進行一些針對性的訓練。
情感因素在語言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中起到重要影響,情感作用的正向發揮可以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發掘學習者的學習潛力[7]。因此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應積極運用情感策略,培養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創建良好愉快的學習氛圍,對學習者給予充足的鼓勵和支持,增強其信心,減少不安全感和焦慮感。
由調查結果可知,嚴重的英語學習倦怠感使學習者情緒下降,行為不當,喪失熱情和耐心。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倦怠感已不容忽視,由此可見中國的大學英語課堂需要進行改革。只有通過培養正確的英語學習觀念,改革英語教學內容和方法,運用情感策略培養學生的興趣和信心,盡力消除學生的英語學習倦怠感,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