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劍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是破解“三農”問題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舉措,其實施需要鄉村社會調查研究以及人才培育的關鍵支撐。文章通過解讀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地理學和城鄉規劃專業對社會調查研究的新教學目標與任務,分析當前社會調查研究在教學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中的問題和不足,探討社會調查研究教學改革的新路徑。新時代社會調查研究應豐富鄉村知識版塊,構建“理論-調研-競賽-規劃”的教學課程培養體系,提高師生的鄉村情懷和關注度;綜合運用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來分析鄉村發展面臨困境與問題;并通過革新教學模式和轉變考核機制來增強學生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為鄉村振興戰略培育更多有情懷、有本領和有經驗的綜合人才。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社會調查研究;教學改革;地理學;教學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30-0012-05
Abstract: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 strategic measure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ts implementation needs the support of rural social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nd talent cultivation.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new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asks of social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of the current social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ode, and discusses the new ways of teaching reform. Social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new era should enrich rural section, build a teaching curriculum training system of "theory-investigation-competition-planning" to improve teachers and students' rural feelings and attention, uses new theories,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methods to analyze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n rural development. By reforming the teaching mode and changing the assessment mechanism, we will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so as to cultivate more comprehensive talents with feelings, skills and experience fo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social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eaching reform; geography; teaching system;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odel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鄉村仍然面臨著產業發展不充分、基礎設施不完善、勞動力文化素質不高、人口流失等諸多問題。為了破解“三農”問題,著力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和農村發展得不充分。黨的“十九大”審時度勢,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彌補新時代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短板[1]。同時,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的通知,指出高等學校深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加強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實現以科技創新引領鄉村全面振興[2]。
社會調查研究是高等學校開展城鄉社會發展和生產實踐調查的主要課程,作為地理學、城鄉規劃學、社會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多學科必備課程之一,擔負著課堂教學與實際社會生活接軌的角色,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和多樣性的特點,能夠培養和提高學生“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綜合實踐能力。但是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新背景與新的人才培養需求下,社會調查研究教學存在課程體系不完善、鄉村知識版塊較少、教學模式不佳、考核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亟需對其教學方式方法進行優化升級。
文章通過解讀鄉村振興戰略,分析在此背景下地理學、城鄉規劃學專業開設社會調查研究的新教學目標和任務,總結當前社會調查研究教學課程存在的不足,初步探究教學改革的新路徑,從而培養更多面向鄉村建設發展、深挖“三農”難題及其社會-空間解決方案和綜合實踐能力突出的專業人才。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社會調查研究
(一)鄉村振興戰略解讀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戰略,是致力于破解“三農”問題和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大舉措,具有時代性、前瞻性和戰略性的重要意義。鄉村振興要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亟需推動鄉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加強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合理開發,實現人居環境、污染問題和基礎設施的有效治理;大力發展農村社會公共事業,實現農耕文明和現代文明的有機統一;構建基層自治、法治和善治“三治合一”的治理體系,實現干部帶頭和群眾參與的和諧格局;提高鄉村居民收入和社會保障,實現城鄉發展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的顯著縮小[3-5]。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這一宏偉藍圖強調要加強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6],但由于中國絕大多數高校位于城市中心區或近郊區,促使大多數高校專業學科服務于城市發展建設,離農形勢嚴峻,造成鄉村社會調查研究較為缺失、鄉村知識普及度和關注度普遍不高、高等教育與鄉村發展嚴重“脫節”等問題[7]。因此,通過準確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的科學內涵、目標要求和實施路徑,社會調查研究教學應優化其教學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鄉村情懷和建設具有綜合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隊伍,鼓勵更多的人才投身于鄉村建設發展,服務于鄉村振興事業。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新教學目標與任務
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高校地理學和城鄉規劃學專業開設社會調查研究的新教學目標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復合型人才隊伍,提高學生運用系統觀點、科學方法、深層視角對鄉村社會各類事物事件進行科學調查分析的能力,增強對鄉村社會發展面臨問題挑戰的認知[8-10]。另外,通過開展廣泛、深層、科學的鄉村社會調查研究,有利于探索與把握鄉村人地關系規律,挖掘鄉村社會問題背后的動因與機制,為鄉村振興與生態環境保護出謀劃策。
社會調查研究的新教學任務主要是調查與解決鄉村發展面臨的產業空缺、人口流失、環境污染、基礎設施短缺、社會管理等問題。一方面,師生通過摸清鄉村地區的地質、土壤、水文、氣候等自然要素,有利于科學分析鄉村資源開發、產業融合發展、生態環境的有效治理和保護開發,并建言獻策。另一方面,通過調查鄉村的流動人口、貧困農戶、老弱病殘農村人口、留守兒童等人口問題;了解不同鄉村地區的風俗習慣、基層社會管理體系和鄉村發展必備的教育資源、醫療條件和基礎設施等;調查建筑環境、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等宜居問題,關注鄉村發展的短板,綜合運用學科知識探究村民的利益與訴求,統籌引導鄉村發展布局,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徹底打破“人、地、錢”三缺的關鍵難題。
二、社會調查研究教學存在的關鍵問題
(一)社會調查研究的教學課程體系亟需優化
1. 鄉村版塊知識少,師生關注度不高
長期以來,鄉村作為城市相對立的聚落類型,由于時空距離、認知隔離、文化差異等因素,在課堂教學與學術研究中較容易被忽視;而鄉村社會調查研究未形成系統理論與研究范式,導致鄉村知識版塊缺失,往往成為課程的邊角料;僅簡單介紹鄉村風俗文化、建筑肌理、地形地貌、農業農民等方面,并不能對鄉村系統及其要素進行綜合分析與探索研究。
在空間距離上,地處城市的高校制約著師生對鄉村地區的關注;在認識層面上,多數城市籍師生對鄉村發展存在著明顯認知差距,而農村籍師生因長期遠離家鄉對鄉村發展的關懷不足。并且基于就業導向性的原因,迫使學生掌握更多城市生存知識與技能,而忽視廣闊的鄉村發展空間,部分學校對此問題重視度不高。以2017和2018年全國城鄉社會綜合實踐調研報告獲獎作品為例,其290份獲獎作品(144份和146份)中僅有不到10%的作品與“村”相關,其中真正關于鄉村振興的社會調查作品不到10份。雖然鄉村振興戰略于2017年提出,但師生乃至學界對鄉村振興的關注度還是較低,處于“低關注-少創新”的發展困境,如何在教學課程體系中提高鄉村關注度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
2. 課程時間設置不合理,教學安排銜接較差
當前社會調查研究主要服務于以城市管理與經濟發展為主的實踐調查,而對農村各方面各要素的重視程度較低,加之鄉村科研機構的缺失,高校從事鄉村地區研究的學者較少,鄉村社會調查研究不足,也難成體系[7]。而作為重實地調研、重科學實踐的高校地理學專業而言,教學課程時序安排不合理、缺乏時序性與銜接性、教學前后脫節等問題嚴重制約著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實踐能力提高。如本科生在前兩個學年就開始了人文與自然地理的調查,而社會調查研究課大多數被安排在大三學年,但已無重要調研課程和實習與之銜接[11]。因此,該課程教學早期出現學生盲人摸象的特點,以課程任務驅動學生對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的自主摸索,導致社會調查研究學習不夠全面系統、調研成果質量低、方法內容創新不足等問題;后期則“壯志難酬”,空懷社會調研研究理論與方法卻無處可用,學生難免對教學體系產生疑惑與不滿。
(二)社會調查研究的教學內容亟需更新
1. 照搬城市調查研究理論,缺乏完整的鄉村研究理論
當前多數鄉村社會調查研究的基礎理論源自經典城市理論,但由于城鄉之間存在明顯的經濟、文化、人口和環境等方面差異,城市理論的照搬照套引發不少人的質疑。傳統社會調查研究理論主要就某專題和某局部進行論述,例如專注于產業發展的鄉村產業結構理論、專注于資源開發的資源評價理論等[12]。但鄉村作為一個龐大的地域綜合體,具有復雜的鄉土人情、較為落后的產業基礎、各式多樣的建筑風格和日益嚴重的自然災害,應采用較為綜合性與系統性的理論觀點進行鄉村社會調查研究,具有局限性的理論難以支撐學生分析在調查研究過程中遇到的鄉村多元事件和多樣問題,也很難實現課堂知識傳授與學生社會調查研究較好地適用與融合。而新時代著力打破鄉村地區的生產要素高速非農化、社會主體過快老弱化、建設用地空廢化、水土環境污損化、貧困片區深度貧困化等突出性難題,亟需構建較為完整的鄉村社會調查研究理論體系,彌補鄉村知識版塊的缺失。
2. 沿用原有研究方法,新方法新技術應用較少
在調查研究方法方面,盡管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已經出現空間轉向,強調空間、時間與社會的三維視角融合,而問卷設計、實地觀察、訪談、文獻研究等時間與社會二維結合的傳統方法,仍未能很好地把空間觀念融入社會調查研究中。眼下社會調查研究方法雖然發展了含文獻法、解剖麻雀法、“走馬觀花”法、集體訪談法、項目教學法等農村調查方法,并引入國外以數理統計為核心的量化分析、模式分析、網絡分析等新方法[13],但鄉村社會調查研究的質量堪憂與鄉村問題著力不足的現實問題仍不能滿足當下鄉村振興的戰略需求。在智能化的大數據時代,“3S”技術(GIS、RS、GPS)、無人機航拍技術和鄉村網絡社會調查為其提供了可能。
(三)社會調查研究的教學模式存在不足
1. 傳統授課模式效果不佳,缺少實地調查研究
由于高校地理類專業對社會調查研究課程的教學模式探索與優化力度不足,沿用傳統固化的純理論講授模式,在教學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涌現與應用的當下,其在課堂教學與實地調研兩方面存在問題:一是課堂傳授模式效果不佳。社會調查研究是一門理論抽象、面向實踐的綜合性課程,但不少地理學專業主要依據教材講授社會調查研究的相關方法技巧、資料處理、報告撰寫等內容;甚至未能結合實際案例,在課堂上就理論談理論,照搬經典,進行純理論教學。這種課堂傳授模式難以活躍課堂氣氛并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空洞乏味的傳授方式也讓學生難以消化理解社會調查研究的理論方法,也不能幫助學生將概念化的理論結合現實應用分析。二是未能到實地特別是鄉村進行調查。高校師生受課程體系、時間、經費限制,與距離鄉村的距離較遠,未能到鄉村深入開展調查;大多依靠課堂書齋式知識傳遞,背離了社會調查研究的教學初衷,與鄉村地區的時空隔離也難以使學生深刻領悟鄉村知識,無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更難以培育出適合振興鄉村的綜合創新型人才。
2. 考核機制“不健全”,對鄉村社會問題認識不足
部分高校地理類、城鄉規劃類專業在開設社會調查研究課程過程中,采用應對城鄉社會綜合實踐競賽的被動教學方法,極大壓縮了課堂教學時間,不利于考核學生的社會調研綜合素質與能力,因此學生也很難形成合理的調研框架設計和完整的知識脈絡。另外,考核機制也充滿“功利性”,常以課程最終調研作業成果作為唯一的考核標準,這種不良考核機制進一步催生了學生臨門一腳的僥幸學習心理,學生的創新能力、多方面素質難以培養和鍛煉,致使對鄉村社會問題的認識度和理解度不充分。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地理學專業社會調查研究的教學改革新路徑
(一)優化社會調查研究的教學課程體系
1. 充實鄉村知識版塊,培育師生的鄉村情懷和關注度
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勢在必行。高校需加強具有“家國天下”情懷的地理學人才培養,開展社會調查研究課程必須彌補鄉村知識版塊的缺失,增強對新時代國家大政方針政策和發展理念的認識,幫助師生提高鄉村情懷,樹立服務基層和扎根鄉村的意志力。一要通過調研并關注鄉村地區日益空廢化、人口流失、農業生產要素非農化等突出問題,提高學生對鄉村問題的認知,一定程度上縮短城與鄉的空間距離,運用地理學和規劃學知識解決鄉村發展難題。二要通過發現和挖掘獨具特色的鄉村案例,探索和協商實際問題突出的鄉村實踐地點,引導學生理解調查研究理論和方法,掌握鄉村社會調查必備的知識技能,鼓勵和提高學生開展鄉村社會調查的興趣性和積極性。三要運用多渠道、多方式的教學平臺和資源,幫助廣大師生了解鄉村地區發展的近況,提升獨立思考和解決鄉村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能力,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2. 構建“理論-調研-競賽-規劃”的教學課程培養體系
為了更好滿足新時代鄉村振興、就業創業的復合型人才培養要求,有效解決課程之間銜接性、重復性等問題,應形成一套以綜合實踐調查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充分考慮各課程的教學任務和目標,依據課程特色與知識關聯,優化調整本科生課程體系。一要采取同步開展的授課形式,提高社會調查研究課程和地理學相關課程的銜接性,有利于學生加強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也便于開展綜合鄉村社會調查研究。二要加強社會調查實踐與地理學野外調查課程的深度融入,開展鄉村“自然要素考察-人文條件分析-社會精神風貌研究”的多樣化調研競賽,鼓勵學生遵循自身的興趣與愛好選擇調研課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與綜合素質。三要依托城鄉規劃和地理研究的各類科研機構,為學生提供多元豐富的社會調查研究和規劃實踐參與途徑,以實操實練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調研能力和專業水平。
(二)更新社會調查研究的教學內容
1. 運用多學科研究理論,拓寬社會調查研究視野
傳統社會調查研究更多注重現象的本身屬性與時間維度,對空間維度有所忽視,新時代社會調查研究應綜合運用地理學、城鄉規劃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理論,將空間概念和高質量發展等理論融入其中,分析解決鄉村地區在產業單一、管理體系和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第一,由于鄉村居民社會生活實踐具有的歷史性和時間性,同時也無法與空間性分割開來。應運用“空間轉向”理論分析不同時期鄉村的生產社會關系,以流動性、發展性的視角探究鄉村發展的時空格局演變,在社會調查研究中加深學生對時空的理解與實踐的現代性。第二,從人地關系視角分析鄉村土地流轉、生態環境污染、留守老人兒童等諸多問題,借鑒區域高質量發展理論解決鄉村發展中“人、地、錢”三缺的核心難題。第三,運用網絡結構理論客觀分析鄉村社會關系、精神文明建設情況等,同時肯定主觀性、情感性和事件特殊性在中國鄉村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2. 應用新技術新方法,開展多樣化社會調查研究
現階段一些簡單的描述性分析與數理統計方法已經無法滿足鄉村調查研究的需求,應運用智能化設備、大數據技術等研究手段,調查研究鄉村的人文和自然現狀。第一,采用“3S”技術和無人機航拍技術對鄉村的地形地貌、用地類型和植被類型進行普查,便于師生對鄉村的自然數據有所了解。第二,利用互聯網技術對鄉村開展網絡社會調查。如合法采用網絡爬蟲方法調查鄉村“淘寶網店”“特色民宿”和“農產品銷售”等產業,并結合實地調查,能夠高效地摸清鄉村的產業發展情況;還可以借助微信群、QQ群等方式了解村民多樣化訴求,拉近與村民之間的距離,為開展鄉村社會實地調查打下良好基礎[14]。第三,通過多階段空間抽樣方法對鄉村社會調查數據進行地圖可視化分析,幫助村民提高居住的環境、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等[15]。
(三)創新社會調查研究的教學模式
1. 革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新時代社會調查研究的教學模式應增強地理學專業對鄉村版塊的重視度,彌補與其他實踐課程的協同性,并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專業知識與鄉村調查融合,培育和提高學生的鄉村情懷。通過開展類型多樣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理論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社會調查的主動性。第一,運用小組討論教學法(Team-Based Learning,簡稱TBL教學法),學生可以將所了解的鄉村概況、發展問題、解決措施等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和團隊協作能力,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保證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第二,采用情景教學法,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展示講授內容,幫助學生直觀地了解鄉村調查方案的設計和整理過程,讓學生感受和體驗較為真實的鄉村調查環境,并通過建構法加強對理論知識的深入理解。第三,采取實踐教學法指導學生真正掌握鄉村調查研究的方法,以實習和實踐的方式確保學生參與其中,利用實地訪談、問卷填寫等傳統方法與大數據、“3S”等新興技術相結合,促進學生對鄉村的空間認知和社會認知水平的提高,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實踐能力。
2. 轉變考核機制,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為了轉變學生應付期末考試的突擊復習方式,單一的考核機制已無法測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應采取分模塊考核的形式,形成以理論考察、鄉村調研方案設計和成果分享,以及鄉村規劃實踐成果評價的綜合考核模式,才能保證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培養學生服務基層和扎根鄉村的優秀品質。第一,在理論考察方面,考核對相關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主要包括收集鄉村社會調查基礎知識和查閱相關研究文獻的能力;鍛煉學生鄉村不同專題知識的探討能力;并通過歸納總結與分享講解相關案例,提高學生的邏輯分析和語言表達能力。第二,在鄉村調研方案設計和成果分享方面,考核學生對知識的轉化和輸出能力。通過實地調研鄉村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等方面,能夠幫助學生加強對基礎知識的理解,發現鄉村調研方案存在的不足,加深對復雜鄉村問題的認識程度。第三,在鄉村規劃實踐成果評價方面,考核學生對地理學、城鄉規劃學等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高校通過對口支援和幫扶的形式,定點幫助貧困鄉村,通過師生共同參與,開展一系列社會調查,對鄉村產業、建筑和基礎設施等進行專項規劃,并通過評價考核方式指出其中的不合理之處,提高學生綜合知識應用能力。
四、結束語
社會調查研究有利于提升高校學生的觀察力、實踐力和意志力,尤其在國家大力支持鄉村振興的新時代背景下,地理學專業應增強對鄉村版塊的重視度,培養優秀的綜合型人才來服務于鄉村發展,扎根于鄉村奉獻。文章通過對鄉村振興的解讀,提出現階段社會調查研究的新教學目標和任務,推動高校和科研機構對鄉村地域各系統進行調查研究,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學科知識,探究村民的利益訴求、破解“人、地、錢”三缺的關鍵難題。結合社會調查研究的實踐性和方法性特點,剖析其在教學課程體系、內容和模式上的不足,結合三方面不足初步探討教學改革的新路徑,幫助學生掌握有深度的鄉村知識,提升學生對鄉村調研的關注度和積極性,增強學生的鄉村社會調研設計水平和實踐能力。隨著“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大力構建,鄉村振興必定前途一片光明,而地理學專業應該充分發揮自然和人文情懷的學科優勢,進行社會調查研究鄉村版塊教學內容的優化,綜合利用傳統技術和新興技術,促進實踐調查成果服務于國家城鄉融合發展和“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的構建,實現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強國目標。
參考文獻:
[1]劉彥隨.中國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J].地理學報,2018,73(4):637-650.
[2]新華社.教育部公布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J].村委主任,2019(2):12.
[3]黃祖輝.準確把握中國鄉村振興戰略[J].中國農村經濟,2018(4):2-12.
[4]葉興慶.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戰略論綱[J].改革,2018(1):65-73.
[5]廖彩榮,陳美球.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邏輯、科學內涵與實現路徑[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7,16(6):795-802.
[6]張瑞娟,惠超.全面解讀《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J].農村金融研究,2018,463(10):9-11.
[7]閔琴琴.農村高等教育扶貧:緣起、困境和突圍[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5):24-31.
[8]汪芳,朱以才.基于交叉學科的地理學類城市規劃教學思考——以社會實踐調查和規劃設計課程為例[J].城市規劃,2010(7):53-61.
[9]陳軼.社會調查競賽與城鄉規劃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山西建筑,2019,45(6):241-243.
[10]楊高,周春山.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人文地理學課程教學改革芻議[J].高教學刊,2020(17):126-128.
[11]隗劍秋,陳可欣,楊珺.城鄉社會綜合調查課程教學反思——以學生調研報告質量為審視角度[J].教育教學論壇,2018,372(30):72-73.
[12]王聲躍,等.鄉村地理學[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5.
[13]徐銳,等.農村社會調查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
[14]劉敏.微信社會調查在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及完善[J].高教論壇,2019(3):42-44.
[15]李琰.社會調查的空間抽樣與統計推斷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