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夢瑤 李蕓
【內容提要】央視電影頻道“看電影、學黨史”百部經典主旋律影片的展播,回顧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歷程與成就。展播影片主要圍繞重大歷史事件與英雄人物展開,宏大敘事中越來越注重人文化敘事。人物敘事不再拘泥于從外觀上美化正面角色、丑化負面人物,而是通過多元化的手段塑造全面立體的人物形象。隨著受眾觀影需求的變化,影片注重歷史真實與藝術化敘事之間的平衡,借助劇情、畫面、語言、音樂等敘事元素傳遞情感,喚起觀眾共同記憶,形成共情,體現了展播影片鮮明的敘事特點。
【關鍵詞】敘事特點 主旋律電影 敘事風格 敘事策略 影視展播
建黨百年之際,央視電影頻道以“看電影 學黨史”為主題開展了建黨百年主旋律電影展播活動,與人民共同追憶建黨百年的光輝歷程。展播影片多達百部,通過關鍵節點與重大時刻的再現,將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融匯其中,增加了建黨百年慶祝活動的思想厚度與政治高度。展播影片是我國紅色影片創作發展歷程的縮影,不同歷史時期的影片雖然敘事方式有很多共同的特點,但是敘事風格迥異,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紅色影片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現實政治價值,越來越多的導演躋身創作行列,為影片創作帶來了多樣化的敘事模式。本文以展播影片為樣本,分析了其敘事風格和特點,以期為未來紅色影片、主旋律電影的創作提供一些參考。
一、敘事內容:圍繞歷史重大事件與英雄人物展開
電影頻道“看電影,學黨史”展播影片有建國前思想解放與武裝斗爭的革命題材、抗擊侵略者的戰爭題材、杰出貢獻人物的傳記題材、新時代抗震救災與抗疫題材等。在史詩般宏大敘事的基礎上聚焦人物敘事,以小見大,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彰顯、傳達了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國學者將宏大敘事定義為“以其宏大的建制表現宏大的歷史、現實內容,由此給定歷史與現實存在的形式和內在意義,是一種追求完整性和目的性的現代性敘述方式。①展播影片是創作者基于歷史事實進行的藝術加工,是借助影像語言敘事的藝術作品。《1921》選取了全國各地代表奔赴上海,在嘉興南湖一艘紅船上召開“一大”的歷史片段。影片將歷史藝術化再現的同時,也在其中加入了諸多生活化的情節。一方面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另一方面也側面反映了時代背景。導演黃建新在專訪中提到《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三部曲都是編年體敘事,展現人物在歷史節點瞬間的前后變化。《1921》以王會悟和李達這對革命伉儷組織召開“一大”會議為主線。影片中加入了許多生活敘事:王會悟為了結婚剃了光頭、幾位年輕的一大代表剛到上海就同去大世界游玩、新婚伉儷共同換窗簾、毛澤東在李達夫婦家中晚餐等。在重大歷史事件的敘事中融入歷史人物的生活場景,從而使重大歷史事件有了可感性。宏大敘事與人物個性化敘事相結合,既有歷史紀實性,又通過人物細節敘事刻畫出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人物形象,真實化、生活化的人物呈現拉近了歷史與觀眾的距離。將時代背景與事件多維度鋪陳開來,不是高屋建瓴的宏大呈現,而是場景化、生活化地將共產黨人的精神融入其中。影片中有這樣一個場景,毛澤東從李達家中返回博文女校的路上被法租界的慶典活動吸引,但無法入內,毛澤東只能在柵欄外觀看。此處,借毛澤東同志的所見、所聞與所感,將觀眾帶回那個特殊年代。我們也似乎感受到了當年政府的軟弱與毛澤東的志向和抱負。這種將人物與歷史事件融合的敘事方法,能與觀眾產生共鳴與共情,更深刻地將歷史記憶注入每個青年人的血液中。
二、人物敘事:英雄人物聚焦個體與群像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觀眾影視訴求的變化,主旋律電影中的人物塑造也發生了變化。1949至1966年,我國制作、播出了一大批紅色影片。如《董存瑞》(1955)、《紅色娘子軍》(1961)、《小兵張嘎》(1963)、《英雄兒女》(1964) 等。在這些影片中,英雄人物經常被硬性地刻畫為英勇無畏、舍生取義和保家衛國的高大形象。導演在選取主角時常常主觀臆斷地將人物臉譜化,構建的正面人物往往一表人才、儀表堂堂、五官端正;而負面人物則肥頭大耳、賊眉鼠眼、陰險狡詐。②后來的人物塑造開始尋求多元化、立體化,不再是單純的歷史故事一條敘事線,而是圍繞人物展開多條情感敘事線,包括戰友情、親情、友情、愛情等。人物是敘事中的關鍵元素,是情節發展的助推器,也是精、氣、神的載體。人物塑造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主旋律影片的品質與傳播效果。
在展播的影片中,根據劇情需要,有的影片中把人物塑造聚焦于英雄個體,建構了一個個有精神、有追求、有情感的時代英雄形象;有的影片刻畫了平民英雄群像,讓觀眾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力量。《革命者》記敘了李大釗被執行絞刑前的38小時,將李大釗的生平與革命事跡穿插其中,交叉敘事。影片對李大釗同志號召各行各業團結起來為無辜被害的報童討回公道、帶領學生深入農村基層、刑場前與革命友人的輕松談笑等事跡進行了生活化敘事和歌頌,塑造了一位貼近群眾、深入基層、英勇無畏的無產階級革命者形象。“時勢造英雄”,英雄人物也來源于人民群眾。影片《八佰》沒有就單一人物展開敘事,而是將鏡頭對準眾多“小人物”,構建了淞滬會戰的八佰戰士、蘇州河對岸群眾、當代青年、國外旁觀者的群像。堅守四行倉庫奮力抵抗日軍的“八百壯士”與租界的戲子名流和洋人散客形成鮮明對比,將“看客”群體刻畫得入木三分,引人深思。影片還描繪了當時的青年群像:為戰士們籌備物資送旗子的姑娘、河對岸敬禮的女孩、勇敢的小武漢、完成蛻變的端午、英勇參軍的無知學生、送電話線的刀子和率先綁炸藥包跳樓的陳樹生等。這些已經覺醒的青年人為國家的未來點燃了無限希望。
三、敘事風格:歷史真實再現與詩意化敘事
歷史真實的再現對導演團隊的歷史知識面與開機前的調研來說是一種考驗。導演們在進行場景布置、選演員、劇情設定等工作前,往往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了解那段歷史、那些人物,經過大量的文獻研讀才能做到情節敘事更貼近史實,人物刻畫更豐滿真實。在《1921》中,湖南代表毛澤東經過法租界看到外籍人士歡慶國慶的情節并非空穴來風。一大召開是在法租界,毛澤東從李達家回到住所,會經過法國在上海的辦事機構。據文獻記載,法國國慶日舉辦慶典,華人是進不去的,所以才有了毛澤東觸景生情奔跑的情節。嚴重脫離歷史事實的敘事,觀眾是不買賬的。從知乎網友的問答中可以觀察到,觀眾對于服裝、造型是否契合時代,場景布局是否合理等也有著相當高的觀賞訴求。
縱觀百部展播影片,以1980年正式提出“主旋律電影”為界,上世紀80年代前的影片具有較強的紀實性與政治性,頌揚的是集體主義精神,塑造的是為國犧牲的英雄形象,敘事風格單一、單調,缺少作為藝術作品的娛樂性。上世紀80年代后,隨著電影局“突出主旋律,堅持多樣化”口號的提出與相關政策的傾斜,主旋律電影的創作積極性大大提升。在多個重大時間節點,如建黨、建軍、建國的周年、紀念日等,眾多獻禮影片登上熒幕。主旋律電影從發揚“集體主義”到試圖“催人奮進”再到著眼“陶冶凈化”,敘事的“功能性”不斷蛻變,顯示出主流話語對時代變遷的某種妥協和讓步。③主旋律影片逐漸加入娛樂與藝術成分并非完全歸因于商業影片的倒逼改革,而更多的是受到市場需求與觀眾喜好的驅使。詩意化敘事浸潤到了影片的每一個鏡頭、每一段臺詞、每一首插曲,使主旋律影片更加符合受眾的觀影喜好。《十八洞村》整部影片充滿了藝術感,村子里的梯田、水井、公雞等自然美景通過鏡頭呈現出來。《我和我的家鄉》與《我和我的祖國》兩部集錦式電影也運用了大量的詩意化敘事,從拍攝到取景都能感受到每位導演詩意化敘事的內在追求。在把握歷史真實的基礎上融入藝術與娛樂元素是主旋律電影的新趨勢,詩意化敘事也是票房成績和收視效果的重要保障,把握好主旋律影片商業化的程度也至關重要。
四、敘事策略:多元情感傳遞激發共同記憶
主旋律電影承載著國家意志,將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貫徹其中很容易,但是通過藝術加工將共產黨人的精神真正傳遞到觀眾心中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主旋律影片常用的敘事策略,往往是角色肩負任務克服重重阻礙,在矛盾和沖突的出現與解決過程中,彰顯主人公的高貴品格。《懸崖之上》中,四名特工奉命實施“烏特拉”行動,卻被友軍出賣,暴露了行蹤,從被追蹤抓捕與身份暴露中一次次成功脫險。這種沖突的緊湊出現與化解在諜戰片中尤為常見,反映了我軍特工人員臨危不懼、隨機應變的出色能力及其工作的危險性。在扶貧題材影片《十八洞村》中,楊英俊的幾個堂兄弟好逸惡勞,扶貧工作者小王就從退伍老兵楊英俊入手,調動起楊家弟兄們脫貧的積極性。村子里的田不多,小王就找了一片礦渣空地,填土造田,幫助楊家兄弟找到了脫貧致富的道路。扶貧工作者帶領十八洞村脫貧的決心感染了楊家兄弟,也感染了觀眾,將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傳達出來。
人物語言、畫面、音樂等細節能夠傳遞情感,感染觀眾的情緒,震撼觀眾的心靈,引發觀眾的思考,進而完成精神的浸潤式傳播。《黨的女兒》中王成發出“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吶喊,這種英勇氣概感染了孩子們,成為那個時代孩子們爭相模仿的對象。《百團大戰》中戰士們在槍林彈雨中不顧生死地沖上去搶奪扳道岔、《金剛川》中戰士們用身體筑起金剛橋等細節化場景,激發了我們對英雄的無限崇敬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國際歌》這一符號早已與革命激情綁在了一起,這首歌曲在《建黨偉業》《建國大業》《革命者》《1921》中均有使用,它象征著中國共產黨人對勝利充滿希冀的熱切心情。“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斗爭。”已成了我們耳熟能詳的歌曲,每每唱到這里,我們都會想起革命前輩探尋中國道路的艱辛與革命熱情。
總之,電影頻道舉辦的建黨百年百部主旋律電影展播活動意義深遠。綜合來看,影片的敘事風格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主旋律影片正在進行多樣化的敘事探索,這種探索更加注重年輕觀眾的偏好。主旋律影片吸引了眾多的知名導演,也呈現出越來越受歡迎的趨勢,影片蘊含的精神內核的傳達也更深入人心。主旋律影片通過宏大的主題和生活化、場景化、詩意化、多樣化的的敘事策略,不僅讓我們永遠銘記為了和平而犧牲的人民英雄,還讓我們把英雄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紅色精神融入每個國人的血脈中。
注釋:
①邵燕君.“宏大敘事”解體后如何進行“宏大的敘事”——近年長篇創作的“史詩化”追求及其困境[J].南方文壇,2006(06):32-38.
②朱益桐.主旋律電影英雄人物“微叛逆”現象探究[J].電影文學,2019(16):76-80.
③馬瀟.主旋律電影的“今世前生”——簡論改革開放以來主旋律電影的流變[J].當代文壇,2011(01):112-115.
作者簡介:朱夢瑤,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新聞與傳播系2020級碩士研究生;李蕓,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出版社編輯
編輯:徐?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