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丹
(沛縣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江蘇 徐州 221699)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指患者的肺部因為肺內或肺外因素而發生的進行性、急性、彌漫性損傷,患者多表現為進行性低氧血癥與呼吸窘迫,該病具有極高的病死率,因此臨床需要及時給予患者有效的治療。機械通氣治療是臨床醫治ARDS的主要方法,同步間歇指令通氣(SIMV)是自主呼吸與控制通氣相結合的呼吸模式;壓力支持通氣(PSV)是一種預設壓力,流率切換的輔助通氣模式。 SIMV聯合PSV為臨床常用通氣模式,但可能導致患者膈肌變薄,活動力較差[1]。氣道壓力釋放通氣(APRV)是一種肺復張模式,保持持續的較高氣道壓力,克服肺內壓和肺間質靜水壓使肺臟膨脹,打開肺腔,從而維持肺功能性殘氣量[2]。本研究旨在探討APRV和SIMV+PSV機械通氣模式對ARDS患者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沛縣人民醫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間接受機械通氣治療的40例ARDS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2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齡24~78歲,平均(51.97±12.35)歲。研究組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齡23~79歲,平均(51.95±12.3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組間可進行對比分析。納入標準:符合《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和治療指南(2006)》[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無機械通氣治療的禁忌證,符合機械通氣的治療指征者;近期無其他治療史者等。排除標準:心、腦、肝、腎、肺功能不全者;合并有其他呼吸系統病變、急性左心力衰竭、氣胸者;妊娠哺乳期女性;依從性不佳或存在精神障礙,無法配合完成研究者等。本研究已經沛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且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機械通氣治療,通氣過程中采用歐美達監護儀(德格爾公司,型號:E-CaiOV)監測平臺壓和氣道峰壓。對照組患者的機械通氣模式為SIMV+PSV:設置氣道峰值高壓為75%,高壓時間4.2 s,氣道低壓為0%,低壓時間為0.8 s,釋放頻率為12次/min,呼吸比為1∶2。機械通氣治療的同時,給予患者適當的鎮靜處理,并針對原發病給予對癥治療,針對肺水腫和感染等進行綜合治療。研究組患者的機械通氣模式為APRV: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設置呼氣末正壓(8~15 cmH2O)(1 cmH2O = 0.098 kPa),結合患者動脈血氣狀況設置呼吸頻率、潮氣量及吸入氧濃度,設置范圍分別為14~20次/min、6~8 mL/kg體質量、40%~100%。確保患者的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低于50 mmHg(1 mmHg = 0.133 kPa)、動脈血氧分壓(PaO2)高于60 mmHg。兩組均持續通氣24 h,治療后均觀察1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24 h后血管外肺水指數、肺順應性、膈肌運動幅度、平均呼吸機使用時間。肺順應性的檢測方法:采用分步吸氣或分步呼氣方法檢測,每次吸氣或呼氣后,在受試者屏氣并保持氣道通暢的情況下,測定肺容積和胸膜腔內壓。膈肌運動幅度的檢測方法:患者取平臥體位,將5 MHz超聲探頭置于患者肋緣下右鎖骨中線和右腋前線中點處,指向頭部方向進行探查,以肝右葉為標志,對探頭方向進行調整,以找尋膈肌最大運動幅度位置,膈肌運動方向垂直于超聲探頭,換用M型超聲記錄大潮氣量、小潮氣量狀態下呼吸運動的膈肌運動幅度。血管外肺水指數采用采用脈波指示劑連續心排血量監護儀檢測,每6 h記錄1次,取3次平均值。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24 h后的PaO2、PaCO2、氧合指數(PaO2/FiO2),采用血氣分析儀測定PaO2、PaCO2水平,并計算PaO2/FiO2。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1個月的生存率、再次插管率及死亡率。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 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肺功能相關指標 研究組患者治療24 h后的血管外肺水指數顯著低于對照組;膈肌運動幅度顯著大于對照組;肺順應性顯著高于對照組;平均呼吸機使用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肺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s)
注:1 cmH2O=0.098 kPa。
組別 例數 血管外肺水指數(mL/kg)肺順應性(mL/cmH2O)膈肌運動幅度(小潮氣量)(mm)膈肌運動幅度(大潮氣量)(mm)平均呼吸機使用時間(d)對照組 20 10.06±1.18 39.09±3.35 13.39±4.44 4.79±1.25 7.77±1.73研究組 20 9.11±0.45 42.98±4.32 17.89±7.33 6.47±1.91 6.32±1.23 t值 3.364 3.182 2.348 3.291 3.05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2.2 動脈血氣指標 與治療前比,兩組患者PaO2、PaO2/FiO2水平治療24 h后均顯著升高,但上述指標組間比較,以及PaCO2水平組內、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動脈血氣指標比較( ?±s,?mmHg)
注:與治療前比,*P<0.05。PaO2:血氧分壓;PaCO2:二氧化碳分壓;PaO2/FiO2:氧合指數。1 mmHg=0.133 kPa。
PaO2/FiO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0 52.68±3.34 69.67±4.11* 49.61±4.32 48.70±4.41 137.88±14.77 155.73±26.50*研究組 20 52.44±3.18 71.08±8.86* 49.74±4.56 48.74±5.01 137.45±14.65 152.29±27.25*t值 0.233 0.646 0.093 0.027 0.092 0.40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PaO2PaCO2
2.3 生存率、再次插管率及死亡率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1個月的總生存率高于對照組,再次插管率與死亡率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存率、再次插管率及死亡率比較[ 例(%)]
ARDS是臨床常見的急危重癥,患者并發癥多,通過機械通氣治療,雖可改善ARDS患者的機體缺氧問題,但不同通氣模式帶來的效果有明顯不同,因此臨床關于通氣模式的選擇仍存在較大爭議[4]。SIMV+PSV通氣模式是按照預測的參數為患者進行一定頻率的指令通氣,可協助患者進行自主呼吸,但應用效果并不理想[5-6]。
與常規通氣模式相比,APRV模式具有比常規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更多的肺內容量,可以延長吸氣時間,促進肺內氣流的再分布;APRV模式的壓力釋放時間極短,肺內氣體無法徹底排出體外,可以降低肺復張的難度;APRV模式的呼氣末容量可以預防肺泡萎縮、塌陷,避免因剪切力而發生肺損傷[7]。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的血管外肺水指數顯著低于對照組;膈肌運動幅度顯著大于對照組;肺順應性顯著高于對照組;平均呼吸機使用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治療后1個月的總生存率高于對照組,再次插管率與死亡率均低于對照組,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ARDS患者應用APRV機械通氣模式治療,可以更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狀況,但兩組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小,觀察周期短有關。
PaCO2是反映酸堿平衡呼吸因素的重要指標,其水平異常引起呼吸加快,促使病情惡化;PaO2主要判斷機體是否缺氧及其程度,其水平異常降低,可引發呼吸窘迫;PaO2/FiO2是用來評價患者呼吸功能的一個重要指標,而ARDS患者呼吸困難,嚴重缺氧,因此PaO2/FiO2水平較低。APRV模式是一種肺復張模式,其可以快速進行呼氣切換,排出患者的二氧化碳,患者在高壓下可以自主呼吸,減少二氧化碳潴留,從而獲得更好的血氣狀況;由于允許隨意自主呼吸,還可以減少死腔通氣,改善氣血比值;并且這種模式可以將呼吸機的干擾降低到最小程度,可以滿足ARDS的治療需要[8]。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PaO2、PaO2/FiO2、PaCO2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應用APRV與SIMV+PSV機械通氣模式治療ARDS患者,對患者血氣指標均有改善,效果顯著。
綜上,應用APRV與SIMV+PSV機械通氣模式治療ARDS患者,對患者血氣指標均有改善,效果顯著,但APRV機械通氣模式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狀況,但本研究入選樣本量偏小,且觀察周期較短,因此仍需臨床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