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芳
(丹陽市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江蘇 鎮江 212300)
食管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惡性程度較高,具有發病率、致死率高的特點,且其發病隱匿,大部分患者進行治療時已到晚期,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臨床上多采用手術方式治療食管癌,但由于手術創傷較大,患者術后進食困難,容易造成機體營養不良,同時導致機體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影響患者術后康復,因此合理的營養支持治療對食管癌術后患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腸外營養可提供患者所需的營養物質,但療效欠佳,且易出現局部紅腫、動脈損傷等不良反應[1]。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可明顯改善患者機體營養狀況,更符合患者機體生理需求,在促進惡性腫瘤術后患者康復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2]。本研究旨在探討早期腸內營養聯合腸外營養對食管癌患者術后營養狀況和免疫功能的影響,現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丹陽市人民醫院收治的40例食管癌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20例)和觀察組(2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齡58~72歲,平均(64.68±2.72)歲;TNM分期[3]:Ⅱ期7例、Ⅲ期13例;發病部位:食管上段11例、食管中下段9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齡58~74歲,平均(63.48±2.56)歲;TNM分期:Ⅱ期8例、Ⅲ期12例;發病部位:食管上段12例、食管中下段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食管癌規范化診治指南》[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且成功行手術切除術者;肝、腎功能正常者;術前未進行放、化療治療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部位腫瘤者;先天性營養不良者;患有胃腸道疾病者等。研究經丹陽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其患者及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于術后第1天開始給予全靜脈腸外營養支持治療: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遼寧海思科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051,規格:1 440 mL[脂肪乳注射液(20%)255 mL;復方氨基酸注射液(17)300 mL;葡萄糖注射液(11%)885 mL]},設定每天總能量攝入為 30 kcal/(kg·d)(1 kcal=4.184 kJ),注滴速度應 < 3.7 mL/(kg·h)。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患者于術前12 h與術前2 h分別口服醫院營養師自行調制的腸內營養液(葡萄糖、復方氨基酸、脂肪乳、水溶性維生素、微量元素等)500 mL、200 mL。術中放置胃管與腸內營養管,于術后6 h開始輸送醫院營養師自行調制的腸內營養液,控制流速為40 mL/h,術后第1天營養液的輸入量控制在1 000 mL以內;術后第2天,可根據患者耐受情況增加營養液的輸入流速,總輸入量控制在2 500 mL以內;術后3~5 d,減少營養液的輸入,待排氣完成后拔出胃管,予以營養液口服,也可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酌情增加流質食物的攝入。兩組患者均治療7 d。
1.3 觀察指標 ①術后恢復情況。觀察、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②營養指標。分別于術前、術后7 d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后,分離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轉鐵蛋白(TRF)、白蛋白(ALB)、總蛋白(TP)水平。③免疫功能。血液采集、血清制備方法同②,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檢測兩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及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計數資料采用 (±s)、[ 例 (%)]表示,分別行t、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后恢復情況 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縮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相關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相關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數 肛門排氣時間(h)首次排便時間(d) 住院時間(d)對照組 20 78.08±9.62 6.42±0.83 14.72±2.91觀察組 20 63.83±8.72 5.02±0.57 12.72±1.62 t值 4.908 6.218 2.686 P值 <0.05 <0.05 <0.05
2.2 營養指標 與術前比,術后7 d兩組患者血清TRF、ALB、TP水平均降低,而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營養指標比較( ?±s?, g/L)

表2 兩組患者營養指標比較( ?±s?, g/L)
注:與術前比,*P < 0.05。TRF:轉鐵蛋白;ALB:白蛋白;TP:總蛋白。
TRF ALB TP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對照組 20 2.11±0.58 1.43±0.11* 47.56±3.73 30.65±2.23* 70.52±4.23 55.42±4.22*觀察組 20 2.19±0.41 1.91±0.14* 47.78±4.16 38.44±3.22* 70.31±4.43 64.28±5.61*t值 0.504 12.057 0.176 8.894 0.153 5.64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2.3 免疫功能指標 與術前比,術后7 d兩組患者血清IgG、IgM、IgA水平均降低,而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s?, g/L)

表3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s?, g/L)
注:與術前比,*P < 0.05。IgG:免疫球蛋白G;IgA:免疫球蛋白A;IgM:免疫球蛋白M。
IgG IgA IgM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對照組 20 12.43±1.63 9.43±1.57* 2.30±0.81 1.21±0.22* 1.72±0.12 1.01±0.23*觀察組 20 12.88±1.66 11.34±1.59* 2.29±0.88 1.86±0.24* 1.71±0.14 1.23±0.26*t值 0.865 3.823 0.037 8.928 0.243 2.83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食管癌多發于中老年人群,以進行性吞咽困難為典型癥狀,通常其機體會伴有較為嚴重的營養不良,而術后由于高代謝反應、禁食等因素可進一步加重患者營養不良。目前臨床上多采用腸外營養的方式對食管癌術后患者進行營養支持,其通過靜脈輸注的方式向患者機體提供營養,可減輕營養不良癥狀,但容易導致患者腸黏膜萎縮,腸道屏障功能降低,且易出現腸道細菌的移位,影響胃腸道功能[5]。
早期腸內營養屬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范疇,術前口服腸內營養制劑可減少術中應激、術后胰島素抵抗的發生[6];術后進行腸內營養支持對刺激胃腸道激素分泌、腸蠕動和改善患者腸黏膜屏障功能均有良好作用,其在補充營養的同時可促進腸黏膜屏障功能修復,避免長時間禁食導致的腸黏膜屏障受損,有助于促進食管癌患者術后機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7]。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縮短,術后7 d,觀察組患者血清TRF、ALB、TP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提示早期腸內營養聯合腸外營養可有效縮短食管癌術后患者恢復時間,改善機體營養狀況。
相關研究顯示,由于長期的吞咽苦難和腫瘤的消耗,食管癌患者多存在基礎的營養不良,進而導致其免疫功能較為低下,而IgG、IgA、IgM是評價機體體液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標,主要為脾、淋巴結中的漿細胞分泌,具有免疫抗體的作用,其水平降低則表明患者營養不良狀況加重[8]。本研究結果顯示,由于手術創傷,導致患者免疫抵抗力下降,因而術后7 d兩組患者的IgG、IgA、IgM水平較術前顯著降低,但術后7 d,觀察組患者血清IgG、IgA、IgM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提示早期腸內營養聯合腸外營養支可有效保護食管癌術后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且效果較好。分析其原因為早期腸內營養可通過保護腸黏膜功能維持腸道內正常菌群微生態平衡,進而抑制外來病菌的入侵,減低機體免疫功能損傷;同時機體補充充足的營養有利于白細胞、吞噬細胞等免疫細胞的增殖,進而改善患者機體免疫功能[9]。
綜上,早期腸內營養聯合腸外營養可有效改善食管癌術后患者營養狀況、提高免疫功能,且可縮短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