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秀嬌

中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小學傾聽能力的培養提出了以下要求:學會聆聽、表達和溝通,學會使用口語與他人溝通和交流。由此可見,培養提高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傾聽能力,對于以后學習過程中起著很大作用。所以,本文主要圍繞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課堂傾聽習慣培養的現狀、重要性、策略進行分析研究。
筆者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多年,總在想,為什么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學習效果會有天壤之別?大多數語言教師清楚地認識到培養學生聽力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為什么他們不能在課堂上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聽力習慣呢?經過思考我總結出:不論是因為處在新課程改革發展不斷進行深入的當下,還是因為我們在教學中面臨的困惑,作為低年級語文教師的我們在工作中都必須重視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傾聽習慣。在此,本文主要圍繞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課堂傾聽習慣培養的現狀、重要性、策略進行分析研究。
心理研究發現,一、二年級的孩子由于年齡?。ㄒ话?~8歲),注意力保持時間約15~20分鐘,自控力差,另外部分孩子不是零基礎入學,認為老師講過的知識自己已經會了,自然在上課的過程中不會認真聽課。加上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以自我為中心,不會耐心傾聽別人的發言,會打斷別人的發言,也不關心別的同學的發言。低年級學生本身認知水平不高,經常是“左耳進,右耳出”,老師多次強調的要求,當時記住了過后就會忘記。
針對以上現狀分析原因如下:
學生方面 一是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點,小學生的天性是活潑好動的,缺少自制力的,他們在一件事上很難長時間集中精力。二是學生的個性差異。有的孩子性格就是活潑好動,有些孩子就是內向、能坐得住,孩子天生就是存在差異的。三是學生還不懂得傾聽的重要性也不會傾聽。傾聽不僅是耳朵聽,也要思考。然而課堂上很多學生既不會認真傾聽他人的發言并從中獲得信息,也不會對他人的發言進行分析評價,只管說自己的想法。四是小學生知識儲備少,認知能力較薄弱。不知道應該聽什么,怎么聽。
教師方面 一是教師本身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意識淡薄。雖然新課改中明確規定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其中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仍然占據主體地位,部分教師上課仍然是一味地講授,不會讓學生在傾聽過后談談自己的想法,甚至隨意打斷學生的發言,不僅沒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還阻礙了學生傾聽習慣的形成,沒有給學生起到示范作用,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二是教師有培養學生傾聽習慣的意識,但是傾聽的教學目標不明確。上課時,教師會要求學生認真聽講,但是沒有明確要求應該聽什么、怎樣聽、聽到什么程度。學生并不明確傾聽這個教學目標,自然不容易養成傾聽習慣。
三是教師缺乏對學生傾聽能力的訓練,學生也不明確傾聽方法。學生并不是一上學就知道應該怎么傾聽,這不是與生俱來的,傾聽能力必須經過后天的訓練才能形成。教師沒有對學生進行傾聽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傾聽習慣的養成。
四是教學中沒有對傾聽習慣進行測試。教學中,沒有傾聽習慣考核標準,也沒有對傾聽習慣進行測試。如果只是提出了應該學會傾聽,若沒有相應的考核機制,效果也不會很理想的。
五是教師的教學過程千篇一律,沒有新意。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就是注意力集中時間短、不會傾聽,如果教師每節課都是一樣的教學過程,沒有什么創新的話,勢必會讓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不利于傾聽習慣的培養。
葉圣陶先生強調:“聽、說、讀、寫四樣應該同時看重,都要讓他們受到最好的訓練?!?“課標”也將傾聽能力的訓練納入總目標,在學習目標上分為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每個年段目標中也強調了聽力能力的培養。小學低年段的學習目標中明確提出要求我們學生“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自己感興趣的情節”??梢姡瑑A聽習慣的培養和讀、寫、說教學一樣,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以往的研究,小學一、二年級是養成習慣的關鍵時期。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上需要培養的學習習慣中,傾聽習慣的培養應該是其他學習習慣的前提,因為我們只有養成善于傾聽的習慣,才能在教師的培養其他學習習慣時認真傾聽,最終養成其他良好的學習習慣。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正確的指導是必不可少的。
相反,如果低年級老師不注重學生良好傾聽習慣的培養,學生在課堂上就不能集中注意力,也就不會跟著老師的節奏走。最終必然是課堂學習效率不高、學習成績也會跟著下降。一、二年級是進行習慣培養的關鍵期,一旦錯過了,勢必會逐漸養成學生思想自由散漫、不認真聽講的壞習慣,錯過關鍵期再去糾正,教師即使日后花再多的時間和精力,也難有所提高。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傾聽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終身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因此,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傾聽水平,不僅是學生養成習慣的關鍵時期的要求,也是學生身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需要。我們只有順應這一關鍵期的特點,才能真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課堂常規的訓練中培養傾聽習慣 一是明確聽的要求。一旦進入小學的課堂我們便要規定學生應該怎么聽講。當別的同學進行發言時,一定豎起小耳朵仔細聽。我會告訴學生,如果你這么做就是對別的同學的尊重,說明你很有禮貌。如果別的同學發言時一旦出現錯誤,你可以等他說完后再舉起小手發言,而不是馬上指出這個同學的錯誤。二是使用趣味的方法進行強化訓練。教學中,可以將傾聽習慣的要求和方法編成一首首朗朗上口的兒歌來吸引更多學生的注意力,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這樣更適合低段語文教學。
組織小組討論 以往的課堂學生往往是被動地聽,所以要想培養傾聽習慣,教師就應該不斷地更新教學策略。不斷地改變以往學生被動型的學習方式,讓所有學生通過小組進行討論的方式積極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當中。在討論的過程中,當其他同伴發言時,引導不發言的學生認真傾聽,待發言完畢學生再進行討論。經過長期的小組討論訓練,學生就能逐漸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創設“聽”的情境,營造良好的傾聽氛圍 小學是一個記憶力好、學習快的階段。學生模仿能力強,老師的言行舉止都會對其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讓學生養成認真學習傾聽的習慣之前,老師們先要以身作則,用心聽孩子們的聲音。特別是在我們應該注重傾聽與學習的課堂上,當學生被提問或者學生有問題進行發言的時候,一定要停下來專心聽,不管這個學生的回答是否正確,提出的問題是否有用,作為一個老師,都要認真傾聽,也要提醒沒有耐心傾聽的學生認真傾聽,不要隨意打斷學生發言。
多種教學語言,吸引注意力 教師有趣、精準的語言會吸引更多學生的眼睛與耳朵。另外低段學生喜歡被表揚,教師應該多使用表揚鼓勵的語言,減少批評指責,鼓勵讓學生樂于傾聽。還可以配合有趣合理的表情、眼神、手勢等肢體語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進行聽讀訓練,提升傾聽能力 課堂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在教學的過程中鼓勵學生認真傾聽,或創設情景讓學生傾聽并尋找錯誤。教師也可以在師生品讀課文時,提前準備問題,讓學生邊傾聽邊思考。這樣的訓練可以讓學生明白傾聽不光需要用耳朵去聽,也得用腦去思考。
綜上所述,培養良好的傾聽習慣勢在必得。因為傾聽習慣的培養不僅是學校學習的需要,也是終身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低段的教師一定要注重對學生傾聽習慣的培養,并且用正確有效的方式進行培養。
(作者單位:遼寧省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