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小學作業設計存在目標泛化、內容單純、層次欠缺、創新不夠、批改單向等問題,解決此類問題必須重視“作業設計與管理”的意義,做實作業設計與管理的各個環節,構建“作業設計與管理”的整體推進機制,通過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助推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作業設計;作業管理;改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10A-0054-04
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明確提出,要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學校、教師、教育行政部門及教研機構都要重視作業設計,通過作業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1]。本文僅就當前小學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管理建議。
一、當前小學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剖析
根據調查,當前小學作業設計主要存在重“量”輕“趣”、重“知識”輕“實踐”、重“共性”輕“個性”的問題,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作業設計目標泛化,呈現方式單一
教學目標“泛化”,作業所涉及的知識點、重難點及相關的技能訓練較為零散,題目順序的安排和題量的多少也缺少較為具體的教學指引[2]12。作業多以靜態的文本形式呈現,缺少查閱資料、科學探究、課外閱讀等實踐性作業。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夠準確,自身學術視野不夠開闊,習慣于設計好布置、易檢查的作業。
(二)作業設計內容單純,缺少“學”的考慮
作業布置大多基于教師“教”的考慮,做什么、做多少都是教師說了算,教師狹隘地把作業理解為就是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甚至是應付考試,導致作業成了另一種形式的灌輸。內容多以基礎知識為主,題型呆板,機械重復作業多,偏離學生的學習需求[2]13。主要原因是教師思想不夠解放,目光緊盯試卷,把應付考試作為布置作業的主要目的,不注重興趣的激發,更談不上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作業設計層次欠缺,完成方式單一
當下的作業設計,無論是作業的量還是難易程度大多是統一的,很少有針對學生學習能力層次的個性化設計,缺乏自主選擇性[3]。做作業時,學生大多是獨立完成,缺少同伴之間的交流。大部分教師習慣于布置這類統一的作業,便于教師監控完成情況,不會牽扯過多的精力。加之部分欠發達地區大班額現象普遍存在,教師精力有限,無意設計分層作業,加重自身負擔。
(四)作業設計創新不夠,缺少獨立思考
教師被練習冊等教輔資料牽著走的多,很少站在作業內容層面思考。從教輔資料上移植的題目多為碎片化呈現,甚至跟當下學習內容沒有關聯。主要原因還是教師受自身能力牽制,對作業設計缺少整體構思,缺少獨立思考,更談不上創新,習慣于拿來主義,用信手拈來的內容彌補練習量的不足[4]。
(五)作業批改缺少反饋,大多關注結果
師生多關注作業批改的結果,缺少雙向交流,忽視了作業的反饋和矯正。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作業所承載的診斷、鞏固和學情分析等功能被弱化,學生滿足于依據批改結果進行訂正,教師滿足于學生訂正結果是否正確,很少通過作業的批改反饋進行教學反思,提升自身業務能力。
二、強化認識,明確推進“作業設計與管理”的重要意義
針對上述作業設計存在的種種問題,必須把“作業設計與管理”作為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的牛鼻子工程來抓,切實解決教師的思想認識問題。
(一)“作業設計與管理”是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的必然舉措
學生作業負擔過重,是當前許多學校飽受社會質疑的一個突出問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作業設計缺位,學校對作業的管理缺位,辦學中的一些做法太短視太功利,學生被動沉浸于題海。要想真正把學生從題海中解放出來,教師就得“下海”摸索,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出適合學情的班本化作業。要減少對教輔資料的依賴,優化作業的設計與管理,把寫作業的時間減下來,把作業量減下來,把作業的質提上去,才能達成“減負不減質”的目標。
(二)“作業設計與管理”是教學過程管理中至關重要的環節
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考查是教學過程的幾個環節,作業的內容是備課中教學重點的具體呈現,作業的形式是上課中教學行為實施的重要抓手,作業的批改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輔導的主要依據,考查則是反饋作業效果的重要載體。可以說,抓住了“作業設計與管理”這個牛鼻子,也就抓住了教學質量提升的全過程。教師一定要充分認識到作業設計與管理的重要性,通過研究作業來提高備課實效,通過作業與教學流程的高度融合來提升課堂教學效益,通過作業的批改與反饋來強化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輔導,最終實現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三)“作業設計與管理”是助推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的必由路徑
過去,由于過度依賴教輔用書,教師自主設計作業的能力有所弱化。不會設計作業的直接后果就是導致備課難以準確解讀文本,課上依舊是煩瑣地分析,學生的學習缺少思維的深度。能否設計出個性化的班本化作業,是教師解讀文本能力的重要體現;一個備課組能否遴選、整合出適合學生練習的校本化作業,是年級組教研水平的集中體現。
三、打好組合拳,做實“作業設計與管理”的各個環節
(一)以課標為依據,領會作業設計意圖
高質量的作業來源于教師對課標的深刻理解,對教材的透徹解讀,對學情的全面把握。每個教師都要具備獨立設計作業的能力,設計前要認真學習本級段乃至本學科課程標準,研究所設計的階段教學內容,研究相關部門關于學科作業設計的具體要求,真正設計出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
(二)以研修為載體,提升作業設計質量
要創新校本研修方式,強化集體備課,遵循“個人設計個性化作業—集體備課遴選整合校本化作業—批改反饋鞏固教學效果”的作業設計和管理模式。每周的集體備課要圍繞“作業設計與管理”做好三個步驟:一是交流上周校本化作業完成情況和必須解決的教學問題;二是研究本周教學的重點,特別是作業設計的知識點、能力訓練點如何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三是精心遴選、整合教師的個性化作業,形成供學生練習的校本化作業。個性化作業可以采取“作業曬臺”的形式在集體備課前集中呈現,備課組所有人提前介入,個個參與研究。遴選時,要認真研究每一份個性化作業,真正依據學情把適合學生練習的題型選出來加以整合設計。
(三)以課堂為陣地,注重思維能力訓練
注重學生思維能力訓練的作業,在知識點的整合、拓展、延伸上都有一定的思維深度。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杜絕煩瑣分析和直接告訴,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思考、練習,讓學生的學習行為真正發生。遴選、整合后的校本化作業要靈活滲透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和學生的學習活動同步進行,讓學生的思維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得到發展。
(四)以習慣為目標,規范作業批改要求
教師要及時批改作業,要用和學生約定的、規范和統一的批改符號批改作業,作業中的關鍵性錯誤要予以修正或醒目標注,讓學生明白教師的批改意圖。批改時要關注學生書寫是否規范、端正、整潔,符號、字母、圖表等是否清晰。要指導學生養成寫作業時在草稿紙上留下思考痕跡的習慣,發現錯誤自主訂正的習慣,訂正后能說出錯誤原因的習慣。通過這些良好習慣的養成,發揮作業的診斷、鞏固等功能。
(五)以反饋為契機,提升后續作業質量
提倡教師做批改筆錄,建立學生錯題檔案,關注學生答題時的獨特見解。采取集體講評、個別講解等方式,對批改中發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及時反饋,對作業中出現的普遍現象,要精心設計遷移性跟進練習,進行二輪或多輪訓練。鼓勵教師緊扣作業設計的目標,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多元評價。運用豐富多彩的評價符號激發學生作業興趣,及時發現學生作業狀態,對少數學生存在的突出問題要采取個別輔導,加以糾錯,提高后續作業質量[5]。
四、加強領導,構建“作業設計與管理”的整體推進機制
(一)分層級進行作業管理
校長是作業管理的主要責任人,分管校長要定期了解學生的作業情況,并做好作業總量特別是課外作業總量的控制協調工作。教導主任或級段負責人作為學校或級段作業數量、質量管理的第一責任人,要對作業設計與管理情況隨機調查研究,及時調整作業設計與管理方案。班主任要做好本班作業的統籌協調,合理確定各學科作業的比例結構,避免布置重復無效的作業,保證量上不超標,質上不降低。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嘗試推行作業免檢、無作業日等制度。
(二)建立作業管理督評機制
要建立作業設計與管理的監督機制,認真開展作業設計的專題研究,把作業設計作為集體備課的重要環節,把作業設計、布置與批改作為教學“六認真”檢查的重要內容。要完善作業設計與管理的考評機制,每周由備課組長把關,對教師個性化作業設計情況進行考評;每月集中評比、展示優秀作業;每學期對作業設計與管理情況進行總結。
(三)加強縣級考核
要把“作業設計與管理”工作作為縣域層面年度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一看實施資料:看實施方案是否對教師全員參與設計、每周作業遴選及審核、監督與考評等作出明確規定;看會議記錄或校長工作手冊,校長是否將“作業設計與管理”作為學校主要工作來抓。二看過程管理:檢查每周集體備課時是否人人提交個性化作業,備課組是否每周都有遴選、整合校本化作業的記錄,學校是否每半學期對每個年級、每個學科、每位教師作業設計進行一次考核評估,整合后的校本化作業是否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教師作業批改是否及時、規范,作業總量是否符合年段特點。三看作業成效:作業設計是否增強了教師的教學能力,特別是文本解讀能力;精心設計的作業是否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推進“作業設計與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理念引領、課堂重組、制度建構、實踐操作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需要長期探索。各級教育部門都應把“作業設計與管理”作為落實“雙減”工作的重要抓手,破除畏難情緒,不斷探索“作業設計與管理”的有效路徑,全面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EB/OL].(2021-04-12)[2021-07-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104/t20210425_528077.html 2021-04-12.
[2]卞津靜.依據目標設計作業:誤區與對策[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21(1).
[3]俞良燕.素養視閾下的英語單元作業設計與載體創新[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21(4):68.
[4]武鳳霞.作業:站在課程的視域下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2018(2C):64.
[5]陳淼.讓作業更有針對性和設計感[J].語文教學通訊,2018(2C):68.
責任編輯:丁偉紅
作者簡介:于建宏,濱海縣教師發展中心(江蘇鹽城,224500)小學教研室主任,高級教師,鹽城市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