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任 閆柳
摘要:隨著我國依法治國工作進程的全面深入,公民對法治理念和法制意識的樹立與塑造,是我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重要思想基礎。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棟梁,是中華民族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參與者。他們的法律意識形成與我們的法治社會建設密切相關。目前,盡管我國對于大學生的法制意識已經有所提高,但"復旦投毒","校園網貸"等這些悲劇仍層出不窮,大學生的人身財產權益嚴重受損的事件數不勝數。通過深入了解大學生法制意識培養的現狀,探究其原因 ,尋求有效培養的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解決對策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
(一)積極方面
1. 能運用相關法律知識較為理性地分析問題
越來越多的中國大學生開始逐漸認識到了要認識并且要學習法律。一方面,他們積極掌握相關的法律知識,自覺地關心我國的法治和諧社會的建設。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對社會事件進行客觀、冷靜的評價和處置,充分利用法律知識為人民群眾進行詮釋和處置,運用治理的思維積極參與到整個社會的管理中。特別重要的是當各種社會敏感性事件的發生時,他們可以更加明晰、正確地做出判斷和研究討論這些社會輿論,提出合適而有意義的看法。這也表明,我國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教育及培養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普遍有所提高。
2. 維權意識增強,能夠通過法治途徑表達自身訴求
隨著我國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中法律意識不斷增強,當他們的自身權利在日常生活中被侵犯時,他們就可以主動地選擇通過法律渠道他們表達自己的訴求,依法維權的意識明顯加深。目前,許多大學生的焦點已經不再僅僅停留在自身的問題,更多的是向社會民生、社會公平這些社會的共同需要延伸。圍繞著國家的社會管理和其他公共服務領域,客觀,理性地研究討論和分析如何評價公共事業存在的問題,以法治的形態和方式正確地表達和爭取其公民利益,積極和平解決這些問題,以自己的形態和方式保障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一切基本權益。
(二) 消極方面
1.大學生法律理論基礎較為薄弱
培養和提高我國大學生的法制意識,首先必須有扎實的法制思想基礎。目前,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方式和教育活動內容主要集中在專業性的知識點,而且法律方面的知識點不多,使得我國大學生的法律知識和理論水平普遍相對比較差。
大學生對法律的理論知識掌握得不系統,也沒有全面。現在我國大學生在網絡上所學到的法律知識,其中就更加基于具有實踐價值的原則。理論知識往往受到人們的忽視,這就使得我們的法律理論知識結構體系出了很大的欠缺,不利于我們對法律意識的訓練。
忽視了與專業和相關法律知識,雖然目前我國大部分的高校已經開設了與所學專業教育相匹配的法制課,但由于這門課程是選修班,基本上被師生所忽視,這也是導致大學生的法制意識不強的主要原因之一。
2.大學生法律信仰較為欠缺
法律信仰以對法律的感性認識為基礎,在思想和行動上尊重法律,并以此作為人生的準則。當前,大學生的法律信念普遍缺少,一是在法律規范方面,部分高校學生的法律信念不夠堅定,不尊重甚至蔑視法律,肆意向他人挑戰自己的法律權威,做出了危害他人的違法行為。第二,在法律秩序上,一些學生的態度和立場太過激進,不愿意承認自己的法律和權利之間的關系,認為金錢和權力可以擺脫法律的約束。因為我們缺乏對法律的信念,所以很多大學生往往沒有意識地嚴格遵守法律的規范與秩序,導致了不良后果。
二、解決對策
(一)通過了解和掌握大學生的思想特點來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法律素質教育是我國高等院校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而法律素質的培養最為關鍵就是學校的普法課程。在法制教育中,高校不僅必須要使我們的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而且要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因此,要進一步培養我國大學生的法律綜合素質,首先必須要根據我國大學生的法律政治思想特征,強化我國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引導我國大學生更加尊重和支持崇尚法律,以更加關注法律的價值作為主要使命和任務,在我國大學生的頭腦中牢固樹立"法律是國家意志"和"法律是至高無上"的法律政治思想,使這一思想深入人心,內化為行為準則。在此的基礎上,通過對法律的認知、法律的評價等各個環節,可以讓大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去了解法律,學習法律,引導他們從法律的視野和角度去思考周圍的國家和社會人民的生活,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維權的能力,同時也把法學學習與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如果高校的學生通過法制課程既能夠更好地普及基礎性的法律知識,又要更加注重對法治的精神和社會主義法治理想信仰的培養,那么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提高就會事半功倍。
(二)創設社會和校園良好的法治環境
對于大學生的法律綜合素質的教育和培養無疑是一個復雜而又系統的工程。法律意識的培養、法律知識的加深與積累、法律思想的培養、法律應用能力的發展和提高,不僅要依賴于我們所在學校的法制教育,而且需要充分利用社會綜合實力和校園法制環境。從社會法制環境看,中國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民主,法治,人人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現行的立法、執法和法律監督體系并不完善,權力越權、以權凌法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使得一些學生產生了法律面前不平等和法律虛無主義的思想,降低了他們對法律的期望。因此,要進一步地端正自己的黨風,政風,人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盡可能地為群眾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和氛圍,大力宣傳遵紀守法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跡,,優化以嚴格執法為主要內容的法治環境,提高大學生對法律地位的認識,為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 通過強化法律實踐活動來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質
高校還可開展各種形式的法制實踐教育活動,增強大學生的法制素質。高校可以招聘教授或法律方面的專家,幫助我國大學生組織建立法律顧問和援助中心、法律興趣愛好者社團、法律宣傳隊伍和其他法律組織。特別的是,它可以通過引導法律學專業的學生充分利用自己所學法律相關專業知識,為校內外一些有需要的人士提供服務,并努力使他們積極投身于法律實踐。高校還可以適當地利用節假日期間組織學生旁聽法庭審判現場,組織參觀少管所、監獄、勞教所等活動。引導學生充分運用各種節假日期間處理好城鄉基本社會保障方面的問題,用人單位矛盾爭端、婚姻家庭爭端、鄰里爭端對于農村集體承包經營和普遍存在的農村義務教育在實施中所涉及的法律和其他相關方面的問題,讓大學生最終體驗到法律的神圣和權威。通過組織和開展這些法制教育實踐活動,大學生們就可以不斷地學習更多的法制教育知識,提高自己的法制教育意識,鍛煉自己在法制教育中的實踐技巧,養成自己依法辦事的正確法制思維模式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最終真正達到了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
結語
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既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需要,也是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高校只要積極探索,不斷總結經驗,充分調動各種有利因素,就能使大學生積極學習和接受法律,增強依法治國的信念。今后,他們將能在憲法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最大的貢獻。一個國家公民的法制素質直接體現著它所表征的民主化、法制性的發展過程。因此,根據當前大學生法治意識的發展現狀,培養我們大學生的新時代現代法治意識,不僅對于我國法治理論與實踐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我們在構建一個和諧社會,建設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時所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