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交通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周翔云
在我國的經濟體制中,國有企業是最重要的社會經濟主體,在整個經濟體系中,起著支柱作用,通過這一次的疫情的考驗,再次證明了國有企業的發展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關系到國民的生活水平、關系到我國安定團結的社會發展。所以國有企業的健康發展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法人治理機制,如何確保國有企業不折不扣地落實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核心就是發揮好法人治理機制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地位和經營領導作用。國有企業的黨組織同時是我國各級黨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現黨的領導的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企業治理的過程中,黨的組織作用發揮到位,黨的方針和政策也就能順利的轉化為這個企業的戰略、計劃、體制、機制,最終發揮出企業發展的成效。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得到貫徹落實,確保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能夠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確保在企業的改革過程中能夠正確的履行經濟責任、政治責任、社會責任,為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證,最終實現保值增值的目標。
自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國有企業黨組織領導地位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為具體實施提供了充足的依據。
一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于 2017 年 10 月24 日正式實施的《黨章》第 33條規定:“國有企業中黨的基層組織,圍繞企業生產經營開展工作。保證監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在本企業的貫徹執行;加強黨組織的自身建設,領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設和工會、共青團等群團組織。”
二是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第六次會議通過, 2018 年 10 月 26 日起正式實施的《公司法》第 19 條規定:“在公司中,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的規定,設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開展黨的活動。公司應當為黨組織的活動提供必要的條件。”
以上黨和國家的法律法規為黨組織在現代國有企業管理中發揮領導作用提供了條件和依據。
黨組織、董事會、經營層、監事會和工會等是企業治理的各個主體,能否發揮好黨組織領導作用的根本和關鍵就是要處理好其與上述各治理主體之間的關系,尤其是要明確處理好黨組織、董事會和經營層三者之間的關系。在國有企業的法人治理體系里,三者之間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不能替代也不能割裂。三者是整個公司權力的核心,界定和清晰三者之間的關系必須在公司章程中明晰。總體的目標是要實現三者的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在實際操作中能夠達到企業的黨組織支持董事會、經理層依法行使職權,董事會、經理層自覺維護黨組織發揮領導作用。
“謀全局、議大事、抓重點”是國有企業的黨組織要發揮領導作用的高度總結,那么哪些是需要謀劃得全局,哪些是需要參與討論的大事,哪些是需要牢牢抓住的重點?這也就需要清晰界定國有企業的黨組織和董事會、經營層等其他主體的工作界限。總的來說,黨組織參與到企業治理,一個是謀,即對某些重要事項直接決定;一個是議,即對某些重大事項進行充分研究討論。厘清黨組織、董事會和經營層之間的工作界面核心就是對企業的重大事項進行清晰的分類。
1.黨組織在治理中直接決定的事項應該包括
(1)企業如何貫徹落實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上級黨組織的決策部署、舉措。
(2)關于企業黨組織的組織、體系、紀律、廉政、作風建設相關事宜。
(3)根據黨管干部的原則,抓牢組織人事工作、企業領導隊伍和核心的專業技術團隊的選拔任用、考核獎懲;培養開發科技領軍人才、高技能人才的企業機制和制度的制定。
(4)企業的黨建相關工作,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統一戰線工作、群團組織管理工作、企業文化及形象建設等。
2.黨組織在治理中研究的事項應該包括
(1)研究企業如何落實國家發展戰略和上級單位交托的重大事項的具體思路和舉措。
(2)研究企業的長期性經營策略,包括經營方針、發展戰略、發展規劃、經營計劃和投資計劃。
(3)研究企業的基本制度制定和修改事宜。包括公司章程的制定和修改方案的提出;基本制度的制定;工資收入分配、企業民主管理、職工分流安置等涉及職工權益以及安全生產、生態環保、維護穩定、社會責任等事項。
(4)研究企業重大的組織調整事宜,包括重要的改革方案,企業本體和各下屬子公司和分公司的設立、合并、分立等機構設置和調整方案。
(5)研究企業重大事項的決策事宜,包括投融資、資產重組、資產處置、產權轉讓、資本運作、擔保、重大工程建設等事項。
(6)研究企業重大的財務和資金事宜,包括年度財務預決算、利潤分配、彌補虧損方案、增減初測資本方案;預算內大額資金調動和使用、超預算的資金調動和使用、大額捐贈和贊助以及其他大額資金運作等事項。
這個研究討論必須要在董事會或者經營層決策前研究,并且研究的成果要作為后者決策的依據和參考才能體現出黨組織的領導作用。但是,前置研究討論不等同于代董事會和經營層決策、代履行其職責。因此這個前置的研究落實,十分講究工作的技巧。在實際操作中重點是明確議論事項的內容和議論的過程。
1.前置研究討論的標準
一是要審核動議的事項與黨中央的理論、路線、方針、決策是否一致。
二是要審核動議的事項是否與國家發展戰略,國有資本的發展方向一致。
三是要審核動議的事項是否與企業發展戰略和提升企業自身競爭力一致。
四是要審核動議的事項是否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群眾的利益一致。
對于上述原則性的問題,必須要在審核的過程中甄別出來。
2.前置研究討論的過程
一般研究討論需要開展以下工作流程如圖1。

圖1 前置研究討論工作流程圖
(1)根據企業的部門職能分工和崗位職責,由相關人員對重大經營事項動議并提出初步的工作建議。如果事情本身涉及面廣,關系重大,在提交經營層研究之前,應該由總經理向黨委書記、董事長進行溝通匯報后,形成初步共識才能擬訂方案。
(2)形成動議的初步意見后,經營層需要對動議的事項進行充分研究討論,律師、審計部門參與論證后,再擬定具體的方案。經營層需把擬定的具體方案由總經理負責,向黨委書記、董事長進行集體討論醞釀,形成共識后,再以議題的方式提交黨委會。
(3)黨委會根據研究討論的基本原則,對動議的事項進行充分的研究討論,并將討論的結果形成會議紀要,代表黨委的統一意見;經營層攜黨委會的統一意見提交議題給董事會辦公室。
(4)董事會辦公室就黨委的意見和事項議題一并與董事會中非黨委和經營層的人員進行充分溝通,并聽取董事會下設專業委員會的意見。如果董事會大多數是認同黨委的意見和經營層的方案,則安排會議動議決策。如果大多數持保留意見或者反對意見,則需要將該情況向黨委和經營層反饋,再進行充分的討論和商議。
(5)董事會決策的時候,董事會成員中的黨委委員,必須要按照黨委會的討論意見進行表決,確保貫徹落實黨委的意圖。最后事項由董事會最終決策。
綜上所述,黨組織的領導作用發揮需要把黨內法律法規和公司法的相關規定寫入公司章程中,并在法人治理結構建設中明確黨組織、董事會和經營層三者之間的關系,厘清三者之間的工作界面、明晰三者之間的工作流程。在實際工作中,主要依靠三者之間的交叉任職人員按照規范的工作流程,做好充分的溝通,能夠最終實現黨組織的意圖落實到企業法人治理的每一個關鍵環節。
相關鏈接
國有企業,是指國務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國有獨資企業、國有獨資公司以及國有資本控股公司,包括中央和地方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和其他部門所監管的企業本級及其逐級投資形成的企業。
國有企業,由國家對其資本擁有所有權或者控制權,政府的意志和利益決定了國有企業的行為。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支柱。
國有企業作為一種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同時具有商業類和公益類的特點,其商業性體現為追求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體現為國有企業的設立通常是為了實現國家調節經濟的目標,起著調和國民經濟各個方面發展的作用。
按照國有資產管理權限劃分,國有企業分為中央企業(由中央政府監督管理的國有企業)和地方企業(由地方政府監督管理的國有企業)。對于個別中央企業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承擔的責任較為特殊,歸屬于國務院直屬管理,這些中央企業屬于正部級。
國有企業具有一定的行政性。由于歷史原因,國有企業的分類相當復雜。對于中國的國有企業,國有資產投資或持股超過50%的即為國有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