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市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 古峰
在社會保險制度實施的過程中,經辦管理信息化建設工作顯得非常重要,各項制度的落實和執行必須要通過社保信息系統來完成,社會保險信息化水平的高低體現了社保經辦工作的管理能力和水平,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信息技術可對社保業實現務精準管理,依法依規高效快捷經辦是社保工作的不懈追求。下面結合本地工作實際,就社會保險經辦信息化建設談談自己的粗淺談認識。
(1)服務功能持續優化,經辦服務水平大幅提升。以標準化建設為契機,做好服務大廳改造提升工作,設立業務咨詢區、自助辦事服務區、辦事自主取號區、服務評價器等,配置各項便民設施,給辦事群眾提供標準一致、設施較為先進的社保服務環境。
(2)服務效能穩步提高,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在標準化建設過程中,銀川市社保立足“五險合一”經辦,全面落實市委政府關于優化營商環境走在前的要求,聚焦政務服務便民化,逐步推進“綜合窗口設置”,將職工參保登記、繳費申報核定等業務流程整合,實現五項社會保險3大類48項對外業務一窗服務,為辦事群眾節省了時間,提高了公共服務效率,降低了服務成本。
(3)服務方式更加便捷,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銀川市社保經辦工作以“放管服”改革為抓手,圍繞“互聯+社保”,從理念、制度、方式全方位轉型改革,通過線上、線下全力提升經辦服務效率。通過“我的寧夏”“掌上12333”APP掌上辦,實現個人手機辦理社會保險參保、繳費、領取待遇資格認證。“互聯網+醫療”走在全國前列,參保人員可通過簽約“南風醫生”銀川智慧互聯網醫院進行看病就診,享受醫保普通門診統籌待遇;工傷保險醫療費在院端即時結算;生育保險報銷可通過院端申報生育津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關系轉移網上申報全覆蓋;13項社保經辦業務下沉鄉鎮街道民生服務中心,實現就近辦的服務模式。
(4)服務模式樹標桿,群眾滿意度大幅提升。銀川市社保經辦以信息化建設為引擎,瞄準馬上辦、網上辦、掌上辦的方向,以社保標準化建設為抓手,努力打造品牌服務,使各項經辦工作得到進一步提升,受到群眾和上級領導充分肯定。榮獲“全國人社系統2017年至2019年優質服務窗口”榮譽稱號,連續多年被寧夏回族自治區人社廳評為全區社會保險經辦考核一等獎。
目前全國還沒有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險經辦信息平臺,而是由各省自行建立符合經辦要求的社會保險經辦系統。總體來說各省在各自社會保險平臺系統通過“互聯+社保”的方式,強化信息化建設,在實現社保經辦工作網上辦、掌上辦、不見面辦、快速辦方面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辦事群眾和辦事單位充分感受到銀川社保經辦工作方便快捷的服務。
社會保險相關數據信息的建設及高效利用是確保社保經辦管理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社保信息化共享建設不到位,數信息數據建設不全面、不充分,數據質量不高,就會影響社會保險管理發展水平及基金安全。雖然目前我們各地社保經辦機構在信息化建設方面不斷努力向精準化邁進,但也普遍存在因社保信息共享建設方面滯后給經辦管理帶來的一些共性問題:
(1)死亡冒領養老待遇。一是死亡時間不實造成的養老金冒領。退休人員去世后,由于社保信息系統中沒有民政和衛生、公安等部門提供的有關退休人員去世時間的信息,退休人員死亡時間的確定往往需要經去世人員家屬提供死亡證明。一般在醫院去世的需要提供醫院去世時間的證明,在家里去世的,需要去世地社區(村委會)、街道(辦事處)確認的死亡時間證明。在提供證明的過程中,有可能因辦事人員對死亡時間確認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死亡時間確認的隨意性等原因,會造成去世人員家屬多領取養老金。而家屬偽造死亡時間證明也會造成冒領養老金的發生。二是多重領取喪撫待遇,即由于就業、養老、醫療保險經辦系統信息不共享造成的重復領取喪撫待遇。《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四十九條規定,個人死亡同時符合領取基本養老保險喪葬補助金、工傷保險喪葬補助金和失業保險喪葬補助金條件的,其遺屬只能選擇領取其中的一項。由于基本養老保險喪葬補助金、工傷保險喪葬補助金和失業保險喪葬補助金分別在不同的申報單位和各自獨立的經辦系統,如家屬重復申報死亡待遇,容易造成重復領取喪撫待遇的情況,且事后追繳往往很困難,增加社保經辦管理成本。另外參保人員死亡后由于死亡信息不共享造成醫保個人賬戶沒有及時停發,也會造成多領取醫保個人賬戶額后續再追繳的困難。可見參保人員死亡時間不能從各職能部門信息網絡上共享給經辦工作帶來的不便。
(2)重復領取養老金待遇。社會保險政策規定,每人只允許參加并享受一種社會養老保險待遇。目前全國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經辦平臺、信息還不能共享,異地、跨統籌地區及不同社會養老保險險種參保人員信息也不能實時共享,造成參保人員在異地或同地,利用養老保險經辦信息不共享或利用多重戶籍多重參保、重復領取養老金待遇,因信息比對核查不及時,有些參保人員去世后家屬還兩地領取喪撫待遇,給社保基金造成一定的損失,后續追繳工作也非常困難。
(3)勞動仲裁調解遇到的困惑。社會保險補繳有時會涉及勞動關系問題,當事人需要向社保經辦機構提供相關的法律文書,包括勞動仲裁或調解書。調解書一般經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雙方達成一致的情況下,由勞動仲裁部門予以出具。但有時辦案人員因不知道用人單位成立時間,只根據勞資雙方都認可勞動事實的情況就出具調解書,而社保部門在辦理補繳保險費時,才發現依據調解書辦理補繳的時間段該單位還沒有成立。由于用人單位工商注冊信息不能共享造成勞動仲裁或調解與事實存在一定的差距,使社保經辦部門在依據勞動仲裁、調解文書為當事人補繳保險費帶來工作上的困難。
(4)服刑期間繳納養老保險。根據國家有關政策規定,工作人員在勞動教養、拘投、受到刑事處罰的服刑期間是不能繳納社會養老保險的。但在實際的社會保險業務經辦過程中,有些服刑人員在服刑期間,其家人或到經辦機構或在手機APP上在經辦機構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其繳納了社會養老保險,造成社保繳費政策在執行時,因服刑人員的司法信息不能及時共享,經辦系統不能及時制止服刑期間的繳費行。
(5)服刑期間領取養老待遇。國家對服刑人員的工齡計算和養老保險待遇發放都做出了相應規定,由于有些服刑參保人員已成為靈活就業人員,其人事檔案中沒有服刑判決書,社保經辦系統中也沒有其曾服刑的信息,在審批退休、核算其養老金待遇中就會造成養老金待遇計算有誤和多發的情況。根據原內務部《關于工作人員受到開除處、勞動教養、刑事處分工齡計算問題的復函》(內人事福字〔1959〕第740號)文件有關政策規定,工作人員受過刑事處分的,應當從重新參加工作之日起計算工作年限。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廳〈關于退休人員被判刑后有關養老保險待遇問題的復函〉》(勞社廳函〔2001〕44號)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于對勞社廳函〔2001〕44號補說明的函(勞社廳函〔2003〕315號》文件,退休人員被判處拘役、有期徒刑及以上刑罰或被勞動教養的,服刑或勞動教養期間停發基本養老金,服刑或勞動教養期滿后可以按服刑或勞動教養前的標準繼續發給基本養老金,并參加以后的基本養老金調整。退休人員被判處管制、有期徒刑宣告緩刑和監外執行的,可以繼續發基本養老金,但不參與基本養老金調整。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人員被判處拘役及以上刑罰或勞動教養的,服刑或勞動教養期間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暫緩辦理退休手續,待服刑或勞動教養期滿后按規定辦理退休手續。
(6)勞動合同建立無信息共享給退休審批帶來的影響。社保經辦機構在辦理參保人員退休時要查閱退休人員的人事檔案,其中勞動合同便是人事檔案中的一類資料。由于一些退休人員的原工作單位是私營企業,對職工的人事檔案及勞動合同的管理并不規范,有些員工的勞動合同沒有及時裝入本人的人事檔案造成遺失,給退休審批時造成困難。在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退休審批時,按有關政策規定,女職工一般退休年齡為50周歲,但對于長期(即年滿50周歲時在技術和管理工作崗位工作時間不少于整個工作年限的三分之一予以確定)從事技術和管理工作的女職工,退休年齡延長至55周歲。如辦理退休手續時勞動合同丟失,又無簽訂勞動合同時人事勞動部門的電子備案資料,該女職工所從事的單位工作崗位及工作時間難以確認,就給辦理退休時確定該女職工是被審批為50歲退休還是55歲退休帶來困難。
綜上所述,社保經辦工作需要加強頂層設計,高度重視參保人員社會信息共建共享工作,切實推動社保經辦工作高質量發展。現對社保經辦信息建設工作提出以下建議:
(1)統一領導和安排部署。按照國家建設社會保障體系的總要求,堅持“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急用先行、分步實施,整合資源、節約投資,統一標準、信息共享”的原則,依托各省電子政務網絡和信息交換與共享平臺,加強社保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和應用,開發建設“大社保”信息交換共享系統,建立人社一體化經辦系統,逐步實現“數據向上集中、服務向下延伸、信息資源共享”的目標,確保社保經辦系統科學化、社保待遇管理和發放精細化,為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經濟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2)加強人社系統內部信息共享建設。在省內乃至全國人社系統層面,一是各項社會保險險種間的信息實時共享。提高社會保險管理質量,通過互聯網信息建設,應用平臺信息關聯技術,在面對社會保險參保、待遇支付工作時,對于重復參保、可能存在重復領取待遇人員應及時、事前就予以發現并制止,而不是在已經造成重復領取后很長時間才發現。二是建立人社一體化信息系統。對從參保人員就業簽訂勞動合同到解除勞動合同的有關單位參保信息、勞動合同內容、參加社會保險的信息都應予以共享。
(3)多部門協同共建共享社保信息。推動部門數據共享,加快地方政務數據共享信息化建設,打破部門“信息孤島”壁壘,通過大數據集中各部門基礎數據、互相聯動,建立基礎數據庫,建設政務大數據共享智能平臺,采取授權管理模式查閱、提取數據。同時提高數據質量,加強保密管理,確保共享信息安全,做到信息不泄露。對于公積金部門、出入境等部門需要辦事群眾提供社保信息的,通過信息共享,不再要求提供紙質材料,提高部門辦事效率。民政部門、衛生部門、公檢法部門對有關社會保險參保人員死亡、違法犯罪受到刑事處罰、社會救助、城鄉低保人員等情況的基本信息可以與人社系統共享,工商、稅務部門提供有關企業的注冊情況、繳納稅金是否正常的情況等。死亡信息共享可以即時確定領取待遇人員死亡時間,以確保喪撫費、養老金發放的正確性,防止冒領。為防止服刑人員服刑期間繳納社會養老保險、領取養老待遇,盡管有些社保經辦機構與公檢法部門達成協議定,以傳遞判決書這種方式堵塞違法犯罪人員參保繳費及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通道,但這種方式往往是事后告知,還是不能在社保業務經辦工作前予以制止。事后追繳引發的困難和社會不穩定因素較大,只有在社保經辦之前將有關死亡、判刑的部分信息的共享,即時做出制止社保經辦操作,才能降低社保管理成本和工作難度。企業工商、稅務等方面信息的共享,可以對社保征繳工作帶來幫助。信息共享中更為重要的一點即各職能部門要注重共享信息的數據質量,只有扎實可靠、及時準確的數據才能為社保經辦工作帶來有力的保障。
推動社會保險經辦管理質量邁向更高臺階,信息共建共享工作勢在必行,且任重而道遠,不斷提高社保經辦信息化水平將是我們社會保障工作不斷探索、改革和取得突破的重要節點,讓我們社保工作者及相關職能部門共同努力,實現政務服務大數據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