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衍真
摘要:在物質生活逐漸豐富和精神生活日漸復雜之下,中職學生普遍出現了盲從、不適應等問題。作為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新形式,生命教育是其教學體系的拓展與延伸,兩者在本質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在思政課教學中融入生命教育,不僅是回歸思政課教學本質的重要手段,還是中職教育方針落實的基本需求。
關鍵詞:中職;思政課;生命教育;實施對策
引言
受到年齡特點和社會閱歷的影響,中職學生身心發展還不完善,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處在形成過程中。因此,為確保其思想認知的正確性,還應加強思政課教學內核落實。但由于中職教育根本目的是給社會輸送大量高素質人才和專業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校思政課教學往往會有所忽視,導致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后面臨巨大的挑戰和壓力時,無法及時進行自我疏導,從而引起一些不良后果。究其原因就當前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缺乏生命教育,致使部分學生未充分認識到生命的珍貴性。對此,這就應進一步加強生命教育,開展思政課教學生命化課堂,引導學生了解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促進其未來發展。
一、生命教育在思政課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一)可以提升思政課教學的有效性
生命教育作為一種觀念教育,不僅要和時代發展同步,解決新問題,還要從傳統中借鑒經驗。同時生命教育還是一種典型的情感教育,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熱愛和珍惜生命的意識,還會努力在有限的人生中實現生命價值。所以把生命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生命內涵,在提升教學吸引力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共鳴,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二)可以促使思政課教學向著生本方向發展
在社會發展下,大眾對生命的認識已經從原本單一的自然生命轉為自然、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統一,極為注重珍惜、充盈和發展生命,更關注人性。所以,加強生命教育不僅體現了實現人全方位發展的價值觀念,還體現了人本原則的發展觀念,對于促進生本教育的實現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二、生命教育在思政課教學中的實施對策
(一)預設促進生命需要的教學目標
第一,強化學生的生命意志力。比如可以從生命的起源和發展等相關介紹著手,讓學生深入了解生命的不易,明確和掌握生命的主要特征和相應的生存技能,以促使其在日常加強身體鍛煉,能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調整心態,通過堅強的意志力積極克服。同時幫助學生樹立理想,進而堅定不移地向著目標前進,不斷提升自我的生命價值。第二,促進生命關系和諧發展。即要對自己的生命有明確的認知,了解自身價值,尊重和珍愛生命。同時還應關愛其他生命,和人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給社會、國家和家庭做出貢獻。由于人依賴于自然環境,因此還需重點處理好人和自然發展之間的和諧關系。第三,端正生命價值觀念。在當前的社會轉型背景下,要進一步端正中職學生的生命觀,還應從這幾點著手:一是要讓學生有崇高的追求和理想,有長遠的發展眼光;二是在道德方面提高對自身的要求,積極遵守各項道德準則,爭相成為道德模范;三是培養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不斷武裝自己,更好地為社會貢獻力量。
(二)搭建體現生命關懷的師生關系
在課堂上,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具有平等地位,因此教學不僅是學生學習的過程,還是教師強化自我的機會,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雙方的知識和能力得到提升,達到強化生命質量的目的。學生生命需要被尊重,而捍衛學生尊嚴就是尊重學生生命。所以教師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就應積極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構建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如在上課提問時,可以特別注重語言和語氣的變換,從原先生硬地直接點名讓學生回答轉為“誰能幫我解決這個問題呢?”,從而在一言一行之中體現出與學生之間的平等地位,使課堂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三)優化生命關系教育
馬克思表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一個人的生命也并非是獨立的,而是和其他生命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處理好生命關系對于生命發展來說極為關鍵。在生命關系教育中需要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學生和自我生命之間的關系,其中涉及生命意識的形成、是否充分珍惜和尊重自己的生命、對于自己生命價值的看法等。其次,自己與他人生命之間的關系,即在充分認同自身生命的基礎上尊重和愛護其他人的生命。最后,自身生命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即人與自然之間相互關聯,只有人和自然保持和諧,才可以促進共同發展。對此,在該教育內容中,應重點引導學生豐富自我,養成積極心態,并處理好和身邊人的關系,加強環境保護,營造良好的生活氛圍。
(四)構建完善生命發展的評價體系
加強中職學生的生命教育,是為了使其正確對待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能夠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有所依靠,或在迷惘的時候可以找到前進的方向,全面把握生命價值與意義。但目前該方面的評價體系卻存在一定缺陷,比如評價標準過于單一,不注重全面考量,導致部分學生心理受挫,極易選擇極端方式進行發泄。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改變當前的這種評價體系,就應從促進個人全面發展的評價機制著手,進一步完善生命發展的評價體系。例如,建立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性評價體系。即在目標和方式多元化的評價準則下,通過交流、觀察、檢測、實踐、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構建動態化和綜合性的成長記錄檔案,全面、客觀反映學生的成長過程,以促進其健康發展。
結束語
總的來說,在中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融入生命教育,是一種能夠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教學模式。對此,這就需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從教學目標設立、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式完善等方面著手,不斷感染學生,引導其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提升思政水平,進而形成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和尊重生命的態度。
參考文獻:
[1]王銘.基于課程思政的大學生生命教育有效路徑探究[J].高教學刊,2020(33):173-176.
[2]陳肖燕.五育并舉: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的路徑研究[J].青年與社會,2020(6):193-194.
[3]王騫.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9(1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