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艷茹
摘要:隨著我國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它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的轉變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要將教學與實際相結合。因此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滿足學生對于課堂所提出的要求,創新自己過去的教學方式,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實現小學語文生活化情境教學策略的深度優化。
關鍵字: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情境
一、設置學生感興趣的情境
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所設的生活化情景必須是學生感興趣的,是為學習服務的,但也并不是讓學生瞎想,就好比放風箏,不管風箏飛得多遠,總有一根線牽絆著它,那么課程目標就是這根線,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讓他們不偏離這一軌道。
比如,讓學生寫《秋天的田野》這篇文章,教師可以通過視頻,音樂等手段來給學生呈現秋天的畫面,讓他們根據畫面來盡情想象,口頭說出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老師在點評的同時還可以當場為學生示范寫句子,寫段落,只要會說了,那么寫作就不在話下了,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寫作能力,老師也可以輕松地完成教學任務。當然課堂上的情景是可以以多種方式呈現的,比如小游戲,小組之間的活動等。
生活中的情景可以走進課堂,也可以走進我們的現實生活,比如我們在寫作文時,教師可以根據作文需要,設定相應的觀察對象,讓學生在課后的生活里去觀察,發揮自己的想象,來學校再做一個匯報交流,這樣不但拓寬了寫作的素材,也使寫作的情感更加充沛,當然這種情景又很多,如創造性地觀看電影、電視節目,在勞動中體驗生活等等。把作文課與豐富的情景有機地結合,學生也必定會興趣盎然,為"多學"提供動力支持。
二、廣泛運用信息技術
其實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給語文教學帶來了許多的便利,因為語文要學的內容非常的多,所以說利用信息技術可以使得語文老師備課更加容易簡單。像過去語文老師在備課時,需要把重要的內容都寫在教案上,而多媒體的出現,使得老師可以直接把重要的內容以PPT的形式展現出來,這樣學生能夠直觀的了解到哪些是重點,在記的過程中也更加的方便。同時,將信息技術應用于生活化情境創設中,更為直觀。
例如,教學《春夏秋冬》本課時,為了幫助學生們把具體的詞語和它們的內涵對應起來,讓學生們感受四個季節的不同特點和對應這些景物的特點。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出示有關春、夏、秋、冬的四幅圖片,如春天柳樹上上的嫩芽、夏天在事業上不停叫的知了、秋天逐漸變黃的楓葉、冬天白雪皚皚的大地等,這樣不同的美景一下子刺激了學生們的視覺,給予學生直觀的認識。隨后,我們鼓勵學生們去結合生活實際,一起自主交流對這四個季節的了解,一起去學習課文,看插圖。整個課堂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加上信息技術的輔助,學生對于本課內容的理解難度并不大,能夠快速把握到本課的學習主旨。
三、深度挖掘運用生活化資源
運用生活化資源,首先就要幫助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通過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幫助學生真正了解生活。
例如,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布置作文作業時,以作文題目、內容、題材等詳細具體的要求,來引導學生對生活中某些特定的內容進行觀察,進而將相關內容記錄到作文當中。在安排學生們以"我的奶奶"為題目進行寫作時,就可以要求學生以自己平日里對奶奶的觀察為參考,寫一篇有關奶奶的作文。考慮到小學生的寫作能力較低,往往會存在記流水賬的方式,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教師可以通過幾個特別的問題來引導,如"去奶奶家時,奶奶都在忙什么?""奶奶平時喜不喜歡跳廣場舞,都喜歡跳哪些類型的舞蹈,都什么時間跳舞?""奶奶的頭發白了嗎?會不會時長嘮叨?喜不喜歡皺眉頭?"等等。這些問題提出后,學生們就可以有針對性的對與奶奶有關的生活細節進行觀察思考,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作文寫作,有效避免作文內容單調,使得作文內容豐富起來,深刻起來。
四、合理運用合作教學法
學生間相互交流能有效優化課堂教學環境。因為教師創設情境的時候是站在成人理解的角度上,而學生與學生間交流更多是站在學生的視角上,兩者間有著明顯的年齡和閱歷的差異。在進行課堂生活化問題情境創設時,語文教師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們先自行討論,互相借鑒同學思考的角度和觀點,讓學生們能夠各抒己見。這樣的話對于學生積極思考,獨立地解決問題非常有幫助。
五、結語
總而言之,創設生活化情境的措施比較多,而我們需要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實踐總結反思以及創新,進而深入的實現語文課堂生活化情境的創設,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通過自己觀察,找到屬于自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里掌握更多的知識。
參考文獻
[1] 嚴月紅.探析情境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J]. 品位經典,2020(6):168—169.
[2] 雒麗.創設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才智,2020(12):156.
[3] 朱寶紅.小學語文情境教學策略的運用[J].讀寫算,20200(35):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