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暉
(西安科技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54)
土地利用變化影響著人類土地資源的分配和社會經濟發展,而土地的高效利用和土地可持續發展研究為相對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可行性方案[1]。著眼于全面脫貧背景下社會相對貧困問題,通過對土地利用變化和經濟發展間的關系研究來分析相對貧困地區現狀。
2020 年2 月,陜西省山陽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各項政策促進該縣土地利用及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大變化,將其作為研究區域具備典型意義。利用單一地類變化速率和地類轉移流向研究,分析相對貧困地區土地利用變化趨勢特點和經濟發展現狀,試圖為相對貧困地區土地利用方式及經濟發展問題的解決提供科學依據。
山陽縣地處秦巴山區陜、鄂兩省交界處,地形復雜,中北部高,東西南三面低,縣域面積3 535 km2,總人口約46 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 年的46.42%下降到2019 年末的1.02%,貧困縣摘帽各項指標達到退出標準,屬于相對貧困地區,具有代表性。現階段,山陽縣土地利用類型主要是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設用地,近年來隨著人口增加和全面脫貧工作完成,山陽縣地區土地利用變化顯著。
研究數據為地理空間數據云上獲取的landsat 8遙感影像,經處理獲得2014—2019 年山陽縣土地利用圖及2014—2019 年山陽縣生產總值數據。
通過ArcGIS 軟件中的矢量化數據屬性表中地類總量計算和工具箱的數據處理分析、統計等功能,對山陽縣兩期數據進行統計和計算,并對單一地類面積變化比重和速率加以計算分析。
式中:K代表研究時段內山陽縣某一土地利用類型變化率,Ua和Ub分別代表研究時段開始和結束時山陽縣土地利用類型的面積,T代表研究時段[2]。
山陽縣土地利用變化比較明顯的是草地、耕地和建設用地,建設用地變化最直觀地表現在區域人口和經濟的變化與發展方面。2014—2019 年,建設用地增長94.88 km2,直觀反映出山陽縣遷入人口以及經濟在逐步增長。山陽縣近些年對現代農業偏向發展力度大,耕地面積上升幅度相對較大。但是,山陽縣林地及水體面積相較其他土地類處于較低狀態,反映在擺脫貧困的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對當地環境造成了影響,當地環境保護工作仍需進一步推動與發展。
轉移矩陣可全面深入地描述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的結構特征和各種地類變化的方向,被國際和國內廣泛應用[3],其計算式如下。
式中:S表示面積,n表示土地利用變化種類總數,i表示研究初期的土地利用類型,j表示研究末期的土地利用類型。利用ArcGIS 的工具中的疊加運算對山陽縣2014 年與2019 年的數據進行處理,結果如表1 所示。
由表1 可以發現,2014—2019 年山陽縣土地利用類型轉移流向變化中,最為顯著的是建設用地、耕地和草地之間,并且整體上呈現各地類向耕地與建設用地兩種類型流入的變化特點。初步判斷山陽縣近6 年主要發展方向是耕地擴張及地區建設,并利用該方式推動現代農業及經濟的發展。但是,地區建設和耕地擴張應該把握好程度,建設用地的發展對耕地的依賴性較大,過量發展會影響地區農業發展及糧食產量,相反,耕地過量擴張會擠壓建設用地的發展空間[4-5]。

表1 2014—2019 年山陽縣土地利用轉移矩陣(percent)
依據山陽縣土地利用變化數據和經濟發展數據,對2014—2019 年當地土地利用現狀和類型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進行研究,結論如下。
(1)2014—2019 年,山陽縣土地利用類型變化較大,且具有偏向性,大面積的土地利用流向農業用地和建設用地。其中,耕地變化面積和比重最大,這也是山陽縣精準扶貧開始致力于發展現代化農業、加大生態扶貧力度和移民搬遷扶貧力度所帶來的變化[6]。
(2)2014—2019 年,山陽縣土地利用類型變化對經濟影響較大,建設用地和耕地大面積增加,推動了縣域綜合能力逐步上升,為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奠定基礎。山陽縣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轉型,第二、第三產業發展隨著工業用地的建設不斷快速發展[7]??傮w來看,山陽縣近6 年通過土地利用類型變化穩步推進城鎮化建設發展,但畜牧業和種植業發展程度依舊不高,仍需進一步推進。在農業用地和建設用地增加的過程中,水體和草地等土地利用類型減少幅度較大,在相對貧困背景下發展經濟仍需注意環境保護[8-9]。
由此可見,土地所有權關系和土地利用率的變化影響著土地利用模式。陜西省山陽縣作為國家典型深度相對貧困地區,貧困程度復雜、貧困原因多樣。縱觀2014—2019 年,山陽縣利用科學的土地利用模式穩步甚至高速發展,不斷提高縣域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本研究認為,科學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能夠快速推動相對貧困地區發展和精準扶貧進程[10-11]。在此基礎上,應進一步研究地區氣候、結構及土地利用類型變化,開發適應各相對貧困地區的土地利用模式,為精準扶貧工作帶來新氣象[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