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筱茜
【摘要】少先隊教育作為德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代要求下,須實現組織教育、自主教育、實踐教育有機統一。充分發揮少先隊員的自主性、引導少年兒童進行自主自覺的自我教育,體現著新時代少先隊組織的獨特功能。本文以廣州市海珠區客村小學(以下簡稱“客村小學”)少先隊工作中的評優爭章、活動開展、常規評價三方面為例,闡述新時代少先隊組織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起到的獨特作用。
【關鍵詞】新時代少先隊組織;尊重主體性;獨特功能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的希望。”在中國少年先鋒隊建隊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向廣大少先隊員及辛勤工作的少先隊輔導員、少先隊工作者致信問候。習近平總書記肯定了少先隊為社會主義事業薪火相傳所做出的貢獻,對新時代少先隊員的成長發展、新時代的少先隊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發揮好少先隊組織的功能作用,并結合新時代特點,從德育格局中發掘其不可替代的獨特性,是少先隊工作者思考并努力的方向。
一、立足大格局,做好思想政治啟蒙
“少先隊應該是少年兒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應該是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預備隊。”中國少年先鋒隊是共產黨領導下的兒童組織,少先隊工作是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處在人生起步階段的少年兒童,少先隊組織的思想政治啟蒙教育作用對于成長為一個“怎么樣的人”,起著決定性影響。
“少先隊員要努力成長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少年兒童是承載著未來國家國際影響力與綜合競爭力的一代。雖然現階段他們只是學校里的好學生、家里的好孩子,但每一個少年兒童身上具有的社會屬性不會消失。德育在學校發展總格局中居首位,少先隊教育則是德育的重中之重,確保一個人在少年兒童時期能夠得到正確的思想政治引導,少先隊組織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二、找準落腳點,明確新時代少年兒童發展目標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樹立遠大理想,培養優良品德,勤奮學習知識,鍛煉強健體魄,培養勞動精神”“從小學先鋒、長大做先鋒,努力成長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準確定位了少先隊組織教育的地位和功能,明確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少先隊組織“干什么”的問題。這也是對少先隊組織工作基本內容的高度概括。
少先隊集體對隊員的關懷、教育、監督,是督促少年兒童成長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保證。《中國少年先鋒隊章程》中指出:“少先隊組織是少年兒童學習共產主義的學校。”少年兒童要逐步學會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培養集體主義精神。無論是入隊前“為人民做一件好事”的要求,或是在集體中遵守日常行為規范,還是隊禮“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含義,這些集體主義精神都需要在少先隊這一有領導、有計劃、有組織、有實施的集體中經過磨練才能得以培養,書籍、家庭教育均無法替代。
三、尊重主體性,有機落實三種教育相統一
“7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少先隊堅持組織教育、自主教育、實踐教育相統一,為黨和人民事業薪火相傳作出重要貢獻。”
(一)創新組織教育
組織教育是少先隊教育的優勢,其它途徑的教育無法替代,少年兒童在組織中磨練、成長。創新少先隊組織教育需要在規范隊標志符號、禮儀運用的基礎上,通過民主且具有活力的形式,喚醒隊員的榮譽感與使命感,樹立主人翁意識,不斷強化個人能力,并找到與組織之間的平衡,才能為大集體更好地服務。組織的先進性與少年兒童的未來發展相輔相成。
學校少先隊工作在圍繞育人目標展開的基礎上,可對隊員在校日常行為規范評價、紅領巾爭章活動進行調整。客村小學在原有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完善并建構了“星光少年”評價體系,緊抓日常行為規范評價,將其與評優表彰相融合,獎勵每中隊評出的“年度獨苗”——“五星級少年”,在藝術節這一盛會上,與陪伴自己成長的父母一起走紅地毯,登上全員矚目的舞臺,接受鮮花與掌聲。除外,個人風采展示還能在展示欄擺放整整一學年,身邊的小榜樣不再只是大隊干部,每一名優秀隊員身上的閃光點,都值得學習。成為了全校隊員的表率,星級少年們更加主動地規范一言一行。使命感與責任感被喚醒,是少年兒童共同創建自主、平等、友愛、向上集體的自主內驅力。
自此,評價對于隊員而言不再是“緊箍咒”,反而變成了幫助爭優爭先的“筋斗云”,一張張常規評分表不再是寫滿扣分的“罰單”,搖身一變,成了閃閃發光、人見人愛的積分表。這種飽含特色的“摘星”評比與表彰,大大增強了隊員們對少先隊組織的認同感。雖然“五星少年”只是校級榮譽,但當爸爸的自豪寫在臉上、媽媽的感動流出眼眶。當自己最美的笑臉與先進事跡張貼在顯眼的展示墻時,這就是一份給隊員最好的嘉獎與激勵。隊員們有了努力爭先的積極性后,良好的評優氛圍便逐漸形成,少先隊組織的先進性不斷得到促進。
(二)緊抓實踐教育
1.實踐教育是由內而外的教育
隊員和集體既是教育的對象,也是進行自我教育的主體。筆者在校門口值班時,總會看見“手提肩背”的爺爺奶奶,“小皇帝”們不僅沒有絲毫的感激與心疼,(下轉第17版)(上接第16版)反而是小手一揮,頭也不回地邁步踏進校園。放學時間亦是如此,同樣是小手一揮,書包水壺飯盒袋瞬間到了爺爺奶奶手里,同時揮去的,是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學校傳統德育或許會開展感恩教育的主題隊會,或許會布置隊員們為親人做一件事,但“自上而下”的教育,無法喚醒少年兒童的自主性。
2018年,客村小學學校少工委借九九重陽這一契機,成立“敬老愛老”紅領巾小社團,與江南醫院、敦和街道社區志愿服務中心聯動,開展“冬日獻暖陽”與“夏季齊歡聚”敬老愛老活動。社團成員起初為各中隊較有正面影響力的隊員代表,由學校大、中隊輔導員和家長代表帶隊到江南醫院老人活動中心,為爺爺奶奶們展示才藝,與爺爺奶奶們聊天談心,并送上心意與祝福。熱鬧過后送老人們回房間時,沒有人再嬉笑打鬧。隊員們透過房間的門,看見躺在床上行動不便的老人眼巴巴望著充滿朝氣的自己,想到了接送自己放學的那個老人,或許還聯想到了父母年老后的樣子,這種震撼與感觸由內而外擰動了學生柔軟的內心。最后的安靜,才是整場活動最有意義的二十分鐘。
漸漸地,受到身邊參加過活動的隊員的影響后,越來越多隊員自發加入社團參與活動,在主動為他人送去關心的同時,也通過活動喚起對身邊親人的感激。至此,在沒有進行宣講和教育的前提下,不僅是教師們眼中的“小皇帝”不見了,表現優秀的隊員還被評為校級“敬老愛老小童星”,在舞臺上接受表彰,接受同學、教師的祝福與鼓勵;家長們也紛紛傳來喜訊,“小皇帝”變成了“小棉襖”。這便是比“用道理教育隊員”更有效的“用心打動隊員、用情感染隊員”,是由內而外的教育。
2.實踐教育是活潑生動的教育
實踐教育不是講道理,實踐教育不是學習書本上能看到的文化知識,實踐教育是少先隊組織綜合學校、家庭、社區、社會多方面條件,讓少年兒童初步感知社會方方面面的活動。既是實踐,主體便是少年兒童自身,實踐活動不是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而是需要少年兒童親身參與其中,通過交流、體驗、合作等途徑,感受情緒與態度,收獲知識與技能。
客村小學有許多具有藝術特長的學生,從少先隊活動活潑多樣的角度出發,為了隊員們有更多自我展示的舞臺,“藝術節”正式成為“藝術月”,12月的精彩由一下午的歡聲笑語變得包羅萬象。進入12月,書法繪畫展覽打響頭炮,隊員可以在校園各處欣賞到各具美感的藝術作品,接連而來的模型創作、臉譜設計等作品看得人眼花繚亂。除了全校節目匯演外,少先隊大隊委員會還為隊員設置了“星光小舞臺”,以年級為單位進行活動。增加星光舞臺后,每年藝術節可展示的節目至少增加70個,且質量能夠得到保證,隊員們更加熱情高漲地參與到活潑生動的實踐活動中來。
實踐教育形式活潑、主題緊貼重大節日與新時代少年兒童最關切的時事話題熱點,能幫助做好少年兒童的思想政治啟蒙引導工作,貼合少年兒童生理、心理發展規律與自身需求,能動地受到啟發與教育。組織少年兒童力所能及地參與社會生活并發揮積極作用,也是少先隊組織的責任。
(三)強調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教育。自我教育“自下而上”是相對教師起主導作用下“自上而下”而言,是指在少先隊輔導員的指導下,通過在少先隊組織中生活、磨練、與人相處,在實踐中感受、交流、體驗而產生的,少年兒童的自主性發揮著重要作用。隊員“自下而上”的自我教育和教師“自上而下”的傳統德育,都是促進少年兒童成長與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
為了使隊員們更好地將日常行為習慣牢記于心,大隊輔導組為隊員們編寫了《一日規》,用郎朗上口的通俗語言,概括了包含上學、進課室、課間、午餐午休、閱讀課、放學、衛生習慣、文明禮儀等方方面面的行為規范,隊員們掛在口中的不僅僅是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新增了他們日常需要做到的大小事,可謂“誦在口,做在手,記在心”。
輔導員與教師的任務,就是在少先隊組織中,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充分發揮自我教育的獨特功能。只有選擇了融合統一,才能讓學生將紅色基因刻在骨子里,真正做到“聽黨話,跟黨走”,成長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丁毅.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N].貴州日報,2020.
[2]劉翠林.少先隊活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路徑淺談[J].考試周刊,2020(95):7-8.
[3]陳露.少先隊雛鷹爭章活動的時代困境與優化路徑[J].少年兒童研究,2020(11):74-80.
[4]楊毅靜.小學少先隊教育活動有效性探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