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蘭
【摘要】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傳統的教學方法呆板,缺乏生趣,學生往往為完成作業而作文,缺乏自主表達的欲望。本文從小學課材特點出發,探析作文教學突破傳統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幫助學生增強創作興趣的策略。多渠道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提高作文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創新策略
作文教學是影響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在作文課堂教學的結構上,形成了“師講→生做→師評”的傳統訓練模式。這種模式嚴重影響作文教學的健康發展,從而出現了這種狀況:學生作文無從下筆,無話可說。學生不會積累、創新,缺乏個性;學生寫作不是為自己生活體驗,感悟而表達。作文教學訓練陷入只重視方法、技巧,只追求快速應試的畸形發展中。
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教師應該改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基本措施,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鼓勵學生自由、創新表達。結合自己多年的經驗,筆者認為,作文教學訓練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依據習作資源,培養創新能力
小學語文課本中,除每個單元的作文訓練外,許多課文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可供學生進行創造性習作的資源,這無疑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陣地。教師要充分重視并挖掘這一不可忽視的習作資源,引導學生寫出不同于課本的文章來。比如,中年級的學生在寫人、記事的文章中,大多已掌握如何抓住人物特點,通過“一事表人”或“幾事表人”等各種表達方法來表現人物品質特點了。課材中有幾篇文章,《落花生》《梅花魂》等,題目是以“物”來命,但實際是寫人,是借物喻人的。學生通過學習,知道了這幾篇課文不是單純寫物,而是通過運用平實的語言和生活小事來真實地反映人物的品質。課文給了學生很好的示范,學生在這塊培養創新能力的陣地上,得到了豐碩的“勝利品”:《小草頌》《粉筆贊》《青松》等文章,都在學生們的筆下誕生了。
二、重視創設情景,增強創作興趣
傳統作文訓練不注重情景創設,作文課上,教師把作文題目往黑板一寫,讓學生把作文要求一讀,再找幾篇例文一念后,就讓學生自己寫。這樣的寫作訓練呆板、無味,學生壓根不喜歡寫。因為小學生受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限制,寫作往往需要教師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教師的指導、幫助等外部條件來促使他們更好地完成作文,從而提高寫作興趣。
情景創設的方法很多,可利用音像、圖片、語言、作品欣賞、游戲、表演、大自然景物熏陶和實地調查等來完成,使之從更大限度上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如,利用游戲創設情景,教師要懂得如何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游戲,學生興趣最高,能主動參與交談,議論活動中精彩、激烈的部分,參加人如何做,自己又是怎么樣做的,以及身邊同學的語言、動作、神態、情緒等又是如何的。不知不覺,學生便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完成了作文。學生經歷了活動的全過程,有了快樂的真實體驗,有活可寫,有感可發,有情可抒,一氣呵成,自然也就體驗到了寫作成功的喜悅,增強了信心,減少了寫作的恐懼感。可見,情景創設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三、指導寫好“兩記”,奠定語言基礎
“兩記”是日記和讀書筆記。日記寫作靈活,自由。學生可把自己生活實際見到的,感到的人、事、物、景、理等記下來。因為要記,所以要引導學生留心周圍的事物,用心去體會,開闊思路,積累詞匯,豐富語言;日積月累,就像“活期儲蓄”,平時“存”,用時“取”,兩方便,學生體驗到“取”的便,日記便成了自發的行動了。個別后進生,可鼓勵寫周記,一兩句話,都是成果。讀書筆記內容不拘,也可抄摘,剪貼一些好詞好句,精彩片斷。總之,通過量的積累,以達到質的飛躍。
四、運用自主合作方法,提高作文質量
合作是重要的教學理念之一。作文教學訓練上,我們不妨也采取合作方法:生與生合作,師生合作,或生與家長合作,合作中要發揮學生的自主參與作用,合作不是“你說一句,我續下句”,而是寫前合作和寫后合作。寫作時,可一定限度地允許學生寫作前交流、討論,尋求幫助。有些需搜集較多材料的,還可小組完成。寫作后則體現在互評互改。大至布局謀篇,小到詞語,甚至一個標點,都可交流、討論,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從而提高評改能力和寫作能力。
五、教師“下水”示范,激發寫作欲望
教師在訓練學生寫作時,不要忘了自己也應“下水”寫作。學生有表達的欲望,是作文成敗的重要因素。教師光說不練,把學生一次次“趕下水”,自己卻從不“濕鞋”;有的,只是幾篇例文“混混水”。學生也學教師買來一些什么《作文指導》之類來“偷梁換柱”,腦里則出現:老師自己不一定能寫,老師寫不好的東西,我們怎能寫好?這樣,學生就產生了缺乏寫作主動性的害怕心理。于是,大家“你抄我換”,只要不太“出格”,教師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樣,作文訓練就完全成了形式主義。相反,如果教師以寫作文為樂,認真寫好“下水”文,以“下水”文作為激勵學生寫作的“興奮劑”,讓學生找到作文的樂趣和自信,收益是良多的。比如,寫《我的好伙伴》這篇文章,大多數學生一下筆便考慮寫哪個同學或哪個朋友。教師通過自己“下水”作文,覺得“伙伴”還可以引申、擬人,于是指導學生還可以向非人物方面的“伙伴”去選材,如,動物、植物、用品等。這樣,教師通過自己“下水”,明確了重難點,指導時就可以點關鍵,抓要害,既花時少,又收效大。這不應證了“要知水深淺,還得下水探”這句話嗎?
教師“示范式下水”解決了學生怕“下水”思想,還要有針對性地“靈活下水”給學生啟迪。如,指導寫場面,學生初寫感到棘手,教師可通過寫工人工作場面、農民勞動場面及學生學習場面的“下水”,使學生觸類旁通地寫下游戲場面、考試場面,豐收場面等;學生也“下水”,教師還要“扶一扶、送一程”,不能袖手旁觀,應與學生同“游”,適時指點,給學生啟發。
這樣,通過一次次“下水”,讓學生知道:老師的“游泳”技術很高超,我們也要跟老師學。這樣,學生寫作的主動性不就調動起來了嗎?每到作文時,學生自然會躍躍欲試,有不吐不快之感,有強烈的表達愿望,無疑為寫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此外,作文訓練還要重視鼓勵學生放膽表達,重視合理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開展教學,如,視頻、圖片、音樂等功能,能夠將作文教學的抽象化轉變為直觀化,使學生能獲得更加真實的直觀感受,進而更好地投入到寫作過程中。
綜上所述,在作文教學的實踐中,教師應抓住小學階段這個積累期,使學生大膽突破傳統模式,努力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水平,以適應教育新形勢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許勝華.淺談小學作文教學[J].學園,2010(5).
[2]王亞瓊.快快樂樂學寫作——新“課標”理念下的寫作教學[J].作文教學研究,2011(1).
責任編輯? 陳小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