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開展前置性作業學習活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課前自主預習效率,幫助學生明確課前學習目標,讓學生感受到課前預習的趣味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順利形成。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下,教師應當積極開展前置性作業布置活動,為學生設計多元化的前置性語文作業,不斷引導學生走向深度學習,利用小作業來成就學生的大作為。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前預習;前置性作業;深度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9-0055-02
前置性作業的提出,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在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時,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和生活經驗,設計前置性語文作業,能夠確保學生在原有的預習基礎上,不斷拓展自己的大腦思維,掌握更多課本以外的知識,令學生的課前預習更加高效,更加合理[1]。語文教學中的前置性作業設計,要注重對學生語言積累和課本內容理解兩個方面的訓練,確保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做到對課本內容的深度學習,真正實現以學定教的目標。
一、深入研讀文本,把握課型特質,設計針對性前置性作業
(一)明確精讀課型設計的前置性作業
精讀課文在語文教學中占據的地位最為重要,教師在開展精讀課型教學活動時,需要確保學生可以順利掌握主要的知識點,并且能夠在后續的略讀課上進行高效化自主學習[2]。教師在設計精讀課型的前置性作業時,需要意識到,學生做前置性作業,實際上是在為后續的教學活動做準備。教師設計的作業既要做到為學生的學習打基礎,又要能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從而真正實現前置性作業設計目標。為此,教師要從生字、生詞到語段、語篇,對學生進行由點到面的訓練,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來明確課文中的重難點知識,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思考。例如,在開展《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的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可讓學生在自主預習的過程中,通過自主閱讀和結合上下文語境的方式,剖析文中母親說的“好好兒活”和結尾處作者重復的“好好兒活”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并設計以下前置性作業:請學生自主弄懂課文中的生字、生詞;了解作者簡介和背景資料;思考課文中母親對兒子的關愛主要圍繞哪件事展開;母親的身體狀況和“我”的身體狀況如何,“我”的脾氣怎樣,是誰改變了“我”。通過設置以上前置作業,教師可以教會學生實用的學習方法,升華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主動帶著問題進行課堂學習。
(二)明確略讀課型設計的前置作業
略讀課型的課文一般出現在單元教學的后半部分,這一類型的文章整體較為簡單,且能體現本單元的教學知識點。略讀課型的設計是讓學生實現自主閱讀,提升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3]。為此,教師在設計略讀課型的前置作業時,就要準確把握略讀課型的閱讀特點,從略讀課的教學目標出發來設計前置作業。教師可以采用精略結合的方式設計對比式前置作業,鼓勵學生從思想內容和情感表達方面,將之前學過的精讀課文和即將要學習的略讀課文進行對比分析;同時,教師設計的問題要緊扣核心,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引導學生深刻把握文章主旨,確保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做到對知識的遷移與運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效率的不斷提升。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時,本單元的略讀課文為《最苦與最樂》,教師在設計前置性作業時,就可以請學生將本篇課文與之前學過的《葉圣陶二三事》《驛路梨花》兩篇課文進行對比學習,分析它們分別是什么體裁的文章,并通過對三篇文章的對比,從不同的角度感受這些人物的優秀品質,深刻感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此同時,教師再為學生設計以下前置性作業:請學生分別找出作者認為貧、失意、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找出作者認為什么才是真正的痛苦根源。通過對兩個問題的思考和探究,學生準確把握文章的核心觀點,實現高效的自主學習。
二、仔細分析文本,把握文章側重點,設計多樣化前置性作業
(一)設計導學式前置性作業
導學式前置性作業適用于知識點多的課文。由于課堂教學時長有限,教師無法將所有知識點在課堂上全部進行詳細講解,教師以學案的方式來設計前置性作業,能夠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自主解決一部分學習問題,再將自己無法弄懂的問題帶到課堂上,有側重地聽教師講解。這種帶有明確學習目的進行針對性課堂學習的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也能做到對課堂教學時間的有效管理,在保證教學進度的同時,提升教學質量[4]。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桃花源記》時,由于課文篇幅較長,且為文言文,為了保證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就可以在教學前,為學生設計導學式前置性作業,讓學生在上課前,以自己的方式明確文章大意,做到熟練誦讀文章、理清文章結構,確保在課堂上能夠時刻跟隨教師的思路一起進行學習和思考。為此,教師可以填空的方式設計前置性作業,如“文章以? ? ? ? ? 為線索,以? ? ? ? ? 為順序? ? ? ? ? 借助”這種方式,教師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找出答案。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也是對文章大意、結構進行有效梳理的過程。在完成所有的填空后,學生就會發現本文以捕魚人入、出桃花源為線索,按照時間先后順序來記敘整篇文章。教師以這種提綱挈領的方式設計前置性作業,能夠引導學生對文章展開深入探究,突出課前自主預習的顯著成效。
(二)設計提問式前置性作業
以提問的形式設計前置性作業,其特點是更加自由靈活,可以更好地拓展學生的大腦思維,讓學生對文章產生更多的個人思考和個人感悟,學生也能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明確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5]。在設計提問式前置作業時,教師需要做到以下兩點:第一,教師所設計的問題,需要緊密圍繞文本核心和主旨,確保問題的有效性;第二,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需要做到由易到難,層層遞進,以階梯式提問來保持學生的思考積極性,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問題的設計有三種方式:直接從文本提取、結合新舊知識設計、根據學生生活實際和喜好來設計。
例如,《藤野先生》這篇課文的語言表達保持了魯迅先生一貫的辛辣諷刺和深刻批判的風格。由于學生在此前也學過許多魯迅先生的文章,教師就可以通過新舊知識結合的方式,設計問題式前置性作業,引導學生將之前學過的魯迅先生的文章結合起來進行思考,加深學生對魯迅先生文章特點的認知,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強烈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情懷。比如,教師可以請學生將之前所學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私塾先生壽鏡吾與《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進行比較,說說魯迅先生所描述的兩位先生有何不同之處,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這種前置性作業,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使得學生能夠實現對知識的遷移和靈活運用。
三、明確生本理念,找準課堂銜接,設計銜接式前置作業
(一)從學生共同聚焦的問題出發設計前置性作業
設計前置性作業的目的在于:先學后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了更加高效地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增強課前預習的效果,教師還要在設計前置性作業時,明確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在設計前置性作業時,要做到從學生實際出發,聚焦學生共同關注的問題,確保設計出來的作業能夠真正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討論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對前置性作業展開探討和研究,并通過合作的方式,順利完成前置性任務,在自主預習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6]。學生在解開自己心中的疑團后,就能順利突破教學難點,實現課前預習與課堂教學的有效銜接。在課堂上,學生就能對文本內容展開深度學習。
例如,在講解《太空一日》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了解學生共同聚焦的問題,并請學生以合作的方式,查找本篇課文作者楊利偉的個人資料,以及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資料,并結合資料內容對課文進行自主閱讀,理解作者在課文中所傳遞出的緊張感和驚險感,通過表格的形式將課文中的五次意外及作者的心理活動和舉動列舉出來。教師通過這種方式引發學生的探究熱情,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科學家嚴謹的態度,體會作者對祖國和航天事業的熱愛之情。
(二)以穿插前置性作業的方式有效銜接課堂教學
設計前置性作業的目的在于:為學生后續的學習做好鋪墊,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又能進一步加深對前置性作業的理解。因此,教師不能將前置性作業和課堂教學當成兩個獨立的個體,應當充分認識到兩者之間的聯系,以穿插和融合的方式,將前置性作業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使二者互為促進,不斷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得學生能夠實現對知識的深度學習[7]。
例如,教師在講到重難點知識時,可將學生在完成前置性作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共同解決作業難題,讓學生利用課堂知識來解答作業中的疑惑,以此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另外,教師還可以在班級中開展課堂小助教工作。教師提前安排幾名學生擔任下一堂課的講師,并將課堂講解任務以前置作業的方式進行發布,學生在完成前置性作業的過程中,設計好課堂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時按照設計進行講解。這種由學生擔任講師的方式,有助于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調動學生探究前置性作業的積極性,讓學生以教師的角色分享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增強深度學習的效果。
結語
前置性作業的教學方式,能夠充分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教學工作中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基于語文學科的前置性作業設計,教師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聚焦學生關注的話題,以多元化的方式設計作業任務,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借助前置性作業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參考文獻]
[1]何 麗.奏響語文教學的第一聲——淺談初中語文的前置性學習[J].家長,2021(18):125-126.
[2]狄玲玲.統編教材七年級語文教學中前置性作業的有效設計策略[J].科幻畫報,2019(6):144,146.
[3]張忠喜.讓學生打有準備的仗——初中語文前置性作業設計探討[J].中學教學參考,2019(3):16-17.
[4]賀明霞.奏響語文教學的第一聲——淺談初中語文的前置性學習[J].課外語文,2017(13):22.
[5]賴煒平.基于生本教育的初中語文“前置性作業”的設計[J].初中生優秀作文,2015(18):51.
[6]黃 英.基于生本理念下的初中語文教學環節設置探究[J].新課程導學,2013(4):68.
[7]徐穗惠.初中語文小組合作學習前置性作業的有效設計[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99,104.
作者簡介:徐耀東(1984— ),男,江蘇泰州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