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公平是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重要保障,城鄉教育公平則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國內教育亟待實現的教育目標。城鄉之間存在教育資源、師資條件、辦學條件等方面的差距,“數字鴻溝”橫亙在城鄉之間,主要表現為物理接入鴻溝、技能鴻溝和使用鴻溝。為縮小城鄉差距,促進教育公平,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國家在教育方面的當務之急是完善相應的教育制度,調整地區間的教育投入,力求在政策引導和社會管治上雙管齊下。
關鍵詞:“數字鴻溝”;教育公平;城鄉差距
中圖分類號:G5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9-0002-02
教育公平是一個歷史概念,其基本含義是各種層面的公共教育資源與教育設施能夠被全體社會成員公平、自由地選擇和使用[1]。但是當前中國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了長期性的城鄉差距,城鄉教育公平缺失的問題日益凸顯。
一、城鄉教育公平的內涵
“公平”作為一個社會學名詞,顧名思義,就是“公共的平等”。站在教育的角度理解公平,就是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夠平等地接受教育。我國的教育公平思想起源于兩千多年前,春秋末期的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教育公平有兩個方面:第一是公平,這意味著確保個人和社會環境,如性別、社會經濟地位及種族、家庭出身等,都不應成為實現個體教育能力的阻礙;第二是覆蓋,這意味著確保所有人可以接受最低標準的教育。
從教育教學過程的角度來看,教育公平包括三個層面,即教育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教育起點公平就是指每個人不論性別、種族、家庭出身、經濟地位和居住條件等,都有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這一層面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然而當今社會卻難以真正實現這一點,世界上仍然有數以億計的孩子無法接受教育。教育過程公平是指在教育中以公平的條件對待受教育者。其中,不僅涉及師生之間的互動,還包括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學校課程的安排等。教育過程的公平須使受教育者獲得適合自身特點的教育,這也符合中國古時所倡導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教育結果公平體現為教育質量的公平,受教育者成功接受教育且能在社會上享有公平的容身之地。
城鄉教育公平的含義是指城鄉居民在教育活動中“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和“人人公平地享有接受高質量教育的機會”[2]。為了響應國家“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各大中小學紛紛開展了線上教學。雖然互聯網的存在會在一定程度上豐富教育資源、方便學生的學習,但在線教育也可能加劇不同群體之間的教育不公平現象。因此,在線教育的浪潮越洶涌,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就越擴大,城鄉學生群體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二、“數字鴻溝”下的城鄉教育發展現狀
中國政府在義務教育的普及、城鄉教育資源的協調、政策向農村傾斜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教育公平的促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人口數量龐大、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城鄉教育公平仍然存在問題[3]。有學者認為信息技術實際上加劇了教育的不公平,進而導致了數據“土著”和數據“移民”、數據“平民”之間的“數字鴻溝”。早期的“數字鴻溝”研究主要聚焦在“物理接入”層面,主要關注點在是否擁有電腦和是否能夠接入互聯網等問題上,而如今“數字鴻溝”研究的關注重點則放在了計算機和互聯網使用技能差異方面的“技能鴻溝”以及網絡使用方式上的“使用鴻溝”之上,這兩者顯然比“物理接入”層面的問題更難以解決,并且使得“數字鴻溝”造成的教育不公平問題進一步加劇[4]。
(一)技能鴻溝
技能主要指向教育工作者,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也可以稱為教師的信息素養,這要求教師能夠熟練地使用數字媒體,如計算機、多媒體等電子教學設備。王嘉毅和呂國光在《西部地區農村教師計算機應用狀況的調查與分析》一文中,對西部農村教師使用計算機的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教齡越高的教師群體不會使用電腦的比率越高[5]。可見,在農村,教師能夠熟練使用計算機的情況不容樂觀。反觀城市中的教師,他們精通的不僅僅是計算機和多媒體這些電子教學設備,甚至一些最新出現的技術,如人工智能,他們使用起來也毫無障礙。華東師范大學的終身教授祝智庭在回答記者關于教師是否會被人工智能代替時說道:“教師角色與能力結構都要與時俱進,若干年后,不懂人工智能的教師將無所適從,懂得人工智能的教師將如虎添翼”[6]。城鄉之間的師資差異不僅體現在教師的年齡、學歷以及教育背景方面,身處信息化和智能化時代,城鄉教師之間的“技術鴻溝”同樣橫亙在通往城鄉教育公平的道路上。
(二)使用鴻溝
“使用鴻溝”是指在使用信息技術過程中存在的差異,包括使用的時間與頻率、網絡是否接入、網絡信號是否穩定以及是否充分或創造性使用等[7] 。對信息技術在使用時間和頻率上的差異也被稱為“時間鴻溝”,城鄉師生在使用信息技術的時間和頻率上有著顯著的差異。從上文關于西部農村教師使用計算機情況的調查可知,農村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的頻率較低。《2012年中國青少年網絡行為調查報告》指出,“城鎮青少年網民更傾向于主動獲取信息,農村青少年網民更崇尚娛樂社交” [8],城鄉青少年之間的信息技術“使用鴻溝”早已形成。在網絡方面,城鄉之間更是存在著“鴻溝”般的差異。如今,我國的互聯網基礎設施雖說大體上實現了全覆蓋,在特殊情況下,全國各地的學生都必須進行線上教學,但農村的學生總是會由于各種原因而無法進行網絡學習。例如,沒有Wi-Fi、沒有電腦,有的還會因為網絡不穩定而無法正常學習。
三、成因分析
實際上,加劇城鄉間教育不公平的“數字鴻溝”的本質正是原有的社會不公平。首先,我國長時間實行的城鄉二元體制造成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明顯。國家將建設重心放在城市上,城市經濟發展迅猛,農村經濟卻發展緩慢。經濟發展也帶動著教育的發展,由此出現了城鄉教育的差距,大量優質的教育資源在城市得到優先落實。因此,農村的信息化程度無法與城市相比,“數字鴻溝”的出現,更加劇了城鄉之間的教育不公平。其次,城鄉居民收入極度不均衡。有研究者認為,農村居民收入無論在數量或增幅上都落后于城市居民,導致了城鄉經濟鴻溝[9],農村居民缺乏經濟實力來購買電子設備和完善信息基礎設施。最后,城鄉居民對于信息化的觀念和態度不同。城市師生對信息化的重視程度遠遠高于農村師生,城市里的師生會主動積極地參與信息化認知和操作的學習活動。此外,觀念層面的城鄉差異也是造成城鄉“數字鴻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改善“數字鴻溝”造成的城鄉教育不公平的策略
中國政府僅著眼于改善城鄉教育信息化的“物理接入”是遠遠不夠的,“技能鴻溝”和“使用鴻溝”是城鄉“數字鴻溝”中不容忽視的關鍵因素。所以,要想有效消除城鄉“數字鴻溝”,必須從城鄉教育信息化公平角度,推進城鄉教育信息化均衡建設。這不僅需要政府的努力,還需要學校、教師等方面的助力。
(一)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機構應積極發揮“再分配”作用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應進行宏觀調控。首先,針對農村地區的信息資源配置問題和寬帶服務問題,政府應加強政策引導和資金投入,縮小城鄉之間的信息化設備差異。其次,政府應對城鄉家庭條件相對不好的學生給予幫助,減輕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最后,由于城鄉師生的互聯網“使用鴻溝”是造成城鄉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政府及相關教育部門應加強對處于“數字弱勢”的農村中小學生進行補償性信息使用指導,以避免“新數字鴻溝”在城鄉學生之間不斷擴大。
(二)學校須扮演彌補城鄉“使用鴻溝”關鍵作用的均衡者角色
學校在促進城鄉教育公平上的著力點之一是縮小城鄉學生之間的“使用鴻溝”。首先,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管理。為培養學生的信息化素養,越來越多的學校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生如何使用網絡。其次,學校要引導學生樹立科學觀念,培養學生良好的上網習慣,幫助學生拓展思維和提升能力,保證信息技術真正服務于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最后,學校要加強對教師隊伍的指導與培訓,因為提高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是縮小城鄉“數字鴻溝”的重要途徑。在信息化環境下,教師的專業發展應該建立在完善相關政策的基礎之上,學校要為在職教師提供具有個性化、針對性的培訓,通過為教師定制個人培訓項目、培訓課程等,在增強培訓靈活性的同時,還能夠促進培訓質量和效率的提高[10]。
(三)教師是彌補“數字鴻溝”的關鍵
作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引路人,在面臨城鄉“數字鴻溝”的問題時,教師,尤其是農村教師,要積極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及時更新教育觀念。在數字化時代,促進學生高階能力的發展已然成為現代教育的宗旨。簡而言之,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信息工具,為學生獲取相關的信息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學會使用信息技術設計教學內容、布置作業等。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隨著在線學習的普遍實施逐漸擴大,“數字鴻溝”帶來的教育不公平問題應該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消除“數字鴻溝”帶來的教育不公平問題不是某個部門的任務,而是政府、社會、學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責任,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教育鴻溝”定會被消除,教育公平定會實現。
[參考文獻]
[1]李 淼.城鄉二元結構下的基礎教育公平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2]屠鳳娜.和諧社會視閾下實現城鄉教育公平的策略[J].前沿,2010(11):184-186.
[3]劉佳琪.我國城鄉教育公平問題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6.
[4][7][8]王 美,隨曉筱.新數字鴻溝: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公平的新挑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4):
97-103.
[5]王嘉毅,呂國光.西部地區農村教師計算機應用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06(8):34-39.
[6]楊桂青.教育從不單純根據技術的需求來變革——訪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祝智庭[N].中國教育報,2018-05-31(008).
[9]李 健,鄔曉鷗.我國城鄉數字鴻溝研究進展及思考[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17):70-73.
[10]趙建華,姚鵬閣.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與前景[J].中國電化教育,2016(4):95-105.
作者簡介:謝家玲(1998— ),女,江西吉安人,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19級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教育公平、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