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嫚嫚+徐水晶
【摘 要】利用信息化促進教育的公平已成為我國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可以拓寬受教育的渠道,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促進個性化學習和管理,提高教師培訓的質量,從而促進我國基礎教育公平的實現。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 ;基礎教育;教育公平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671-7384(2016)12-0031-02
教育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公平的優勢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發展以互聯網為核心的綜合服務體系和推進信息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特別是把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基礎教育中。[1]教育信息化是促進基礎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國基礎教育走向公平的必由之路。
1. 實現資源共享和機會均等
信息化在資源配置方面有著傳統方式所無法比擬的優勢——突破時空的界限和信息的高速流動。借助多媒體及網絡技術,打破優質教育資源被少數地區、少數學校壟斷的局面,使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得以共享,所有受教育者均能得到同等的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一般認為,教育公平分為起點、過程和結果均等三個層次。遠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起點均等、過程均等和結果均等之間的矛盾,只要達到基本的條件,就有可能實現教育過程和結果的相對公平。它可以通過向處于弱勢地位的受教育者適時提供補償教育,使他們獲得公平的教育效果。
2. 促進個性化教學和學習
教育公平提倡要充分尊重個人的選擇權,給個人選擇自己所需教育的機會。我們當前的課堂教學模式難以做到個性化教學,但教育信息化則可實現這一目標。它不僅能通過海量的教育信息資源,使學習者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需要的內容,還可以借助信息網絡,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間搭建交叉互動的交流平臺,實現個性化學習和個性化教學。例如,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數據信息,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與規律,主要包括學生對課文的不同表達方式、不同的思想觀念、不同的探究結果,對有獨到見解的要及時鼓勵和表揚,對有誤解偏差的要及時糾正和修正,對有需要完善的要實時補充和完善,實現個性化的教學與學習。
3. 提高教師培訓的質量和水平
借助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手段,各地區開展多層次和規格的教師培訓,則可以打破時空界限,為教師教育領域內的行業聯合搭建平臺,共建共享優質的基礎教育資源,提高教師培訓的質量水平和效益;為具有不同實踐經驗和教學、學習風格的教師提供得以發揮潛力的空間,如在偏遠地區教師,可以極大地減少他們的經濟負擔,使他們得到充分學習的機會,從而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識素養和技能水平。
教育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公平的路徑
1. 現代遠程教育是促進基礎教育公平的“時光機”
在現代化教育中,遠程教育借助計算機網絡、衛星網絡、通信網絡、多媒體數字技術,使各種教育教學資源信息化,并能無障礙地使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實現共享,延伸了優秀教學資源的作用范圍[2]。利用現代遠程教育使社會成員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是實現基礎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我國教育民主化進程的重要手段[3]。
2. 信息技術深化教育改革是促進基礎教育公平的“催化劑”
現代信息技術由于不受時空和主體的限制,可以實現教育資源共享、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是實現基礎教育公平的理想選擇[4]。一方面,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確保了各地區師生可以享受同等的教育服務,避免教育過程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另一方面,信息技術促進教育質量提高體現在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兩個方面[5]。現代信息技術使教師了解、掌握最新的課程動態、先進的教學理念和高效的教學方法等,從而可以提升教學水平;學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接觸到各地的優質資源,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促進基礎教育公平的發展。
3. 信息化教學創新是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指南針”
我國農村地區的辦學條件、教學設施和師資力量等還遠遠落后于城市教育。何克抗教授團隊通過運用信息化教學創新理論來促進城鄉基礎教育均衡發展。[6]信息化教學創新理論注重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深層次整合,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結合創造性思維教學模式和兒童認知特點等方法,恰當運用教學手段和教育資源,從而達到啟發學生智慧、提升教學質量的效果。因而,信息化教學創新理論是促進城鄉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指南針”,推動我國基礎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4. 電子教材是促進基礎教育公平的“智慧庫”
電子教材的出現,掀起了基礎教育教材改革的新浪潮。電子教材對促進基礎教育公平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個性化、科學化的電子教材集結了大量優秀教師的智慧,可以有效地彌補基礎教育欠發達地區的優質教師資源不足的矛盾[7]。在基礎教育領域,教育者要充分利用電子教材的“智慧庫”作用,把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推而廣之。近年來,國內對于電子教材如何促進基礎教育公平的研究相對較少,如何發揮電子教材的優勢,克服其短處,真正做到促進基礎教育公平,值得繼續研究。
教育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公平的提升策略
1. 加強教育資源建設,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教育資源建設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和靈魂,因此,教育部門必須組織由軟件專家、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一線教師以及教育技術專家構成的隊伍,注重教學軟件與課程相配套,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研制出能真正為實施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服務的、為廣大教師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優質資源。教育部門要妥善處理好區域資源網、資源庫的關系,要互聯互通、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以實際應用為導向,完善各地的資源服務平臺,儲存更多的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方便廣大師生檢索下載,為信息交流和教師協作研究提供服務。
2. 開展多種形式的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目標的最終實現,有賴于教師信息素養和能力的提高,教師是消除“知識溝”的中堅力量。要把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培訓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抓實抓好,采用遠程培訓、送培下鄉、巡回培訓等多種方式,使教師具備計算機和網絡基本操作技能,不斷提高信息技術素養,推進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提升“數字時代”使用新媒體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力提倡教師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研究工作,并創造性地運用于教學活動。
3. 加強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完善的教育信息化評價體系
實現基礎教育公平,需要加強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形成以縣為主,國家和各省市縣以及學校的五級聯動,現場與遠程協作相結合的技術支持服務體系。教育行政部門要對學校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現狀——學校在信息技術教育的裝備數量、質量等信息化教學設備資金投入情況,進行檢查評估。學校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發展原則,注重技能和實踐能力的訓練,從培養師生獲取、處理、創新的能力等多方面,對教育信息化技術水平進行綜合評價。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社會轉型中高等教育促進社會流動的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4BSH025)及江蘇省2015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教育公平視角下我國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研究”(項目編號:0238號)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周春良.教育信息化:實現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以蘇州教育信息化發展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22):65.
陶明.現代遠程教育視野中的教育公平[J].思想戰線,2009(35):111-113.
宋有,劉仁坤.現代遠程教育的資源共享與教育公平[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7(5):5-8.
彭紅光,林君芬.以信息化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機制和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10(10):33-39.
張先梅.淺析信息技術對教育公平的促進作用[J].華章,2013(12):260-261.
何克抗,余勝泉,吳娟等.運用信息化教學創新理論大幅提升農村中小學教學質量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9(2):5-18.
章飛.開發電子教材,促進教育公平,引領學習革命[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13(2):8-9.
(作者單位:南京郵電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