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的源泉就是創新,創新是我們人類發展的主題。關于如何教育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在《數學課程標準》中已經有一條明確地表述:“對中小學生如何進行創新思維意識的教育培養,是推進現代學校數學藝術教育的一項根本任務,應該直接切實體現在推進數學教育過程之中。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創新的基礎;獨立思考、學會思考是創新的核心;歸納概括得到猜想和規律,并加以驗證是創新的重要方法。”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把自身的創新意識樹立好,這樣才能把具有創新意識的孩子培養出來。在轉變教學觀念時,改進教學方法是我們首要任務,打破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影響,廢棄“灌輸式”、“注入式”,提倡“啟發式”、“探究式”,打破教學原有的“復習導入、新授、鞏固練習、全課總結”的教學思路和模式,提倡“實踐操作、探究、討論、交流、發現”等新的教學思路和模式,讓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
那么,怎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創新動機
任何創新都是以發問為前提的,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每一個學生在新授課都是有疑問的,我們要利用好這些疑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所以老師應該充分地挖掘和運用教材當中的一些創造性元素,創設一個能夠讓學生自己動手去發現問題、提出實際問題的教學情境,引導他們自己動手去研究和分析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問題。之后再引導小組學生去探索所有的知識,使學生成為知識的“再創造”者。例如,在教學工程問題時,我結合生活情境出示一道工程問題:工人們修路,如果甲隊單獨修路需要10天完成,如果乙隊單獨修路要15天修完。那么兩隊同時修,他們幾天能完成?學生在讀題審題之后發現了問題“沒有這條路的長度怎么求呀?”這正是新知的增長點,也是引發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策略、自主創新的時機。這時我適時讓學生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交流想法,使學生在自己“獨創出試數”后讓學生嘗試解答。看看又發現了什么,同學們通過計算,發現他們的最后答案都是6天,這時問題產生了:為什么這道題的最后答案是6天呢?而這個問題也正是新知識要解決的關鍵。學生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中,能夠自然而然的帶著自己的問題去探索,從而發現了分數工程問題的解題思路和結構特征,而且也明白了整數工程問題與分數工程問題兩者的轉化關系,把前人的知識通過自己的探索又“發現創造”出來,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創設活動情境,提供創新機會
有了創新的動機還必須有創新的機會,在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創設一些有效合理的活動,多給學生一些表現的機會,這樣才能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創造知識,這樣我們才能把通過教師向學生傳授所需要知識的整個過程變成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整個過程,學生才能成為真正的探索者、發現者和創造者。
1、動手操作活動。皮亞杰說:“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之間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可見操作是多么的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多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這樣學生才能在才操作過程中有所發現,有所創新。例如,學習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讓學生自制梯形的樣板,由于學生有了平行四邊形面積、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的經驗,所以學生通過剪、拼、移等活動,自己可以動手去尋找和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計算方法,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出現了多種新穎的剪拼方法。再如,在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時,讓學生自己疊制長方體模型,再把它打開攤平,再折起來,學生就在這“攤平——折起”的反復操作中發現了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以及其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討論交流活動。創新有時被認為是一種小組性活動,而這種小組討論為這種創新的意識培養提供了適宜的氛圍,使得學生能夠在集體學習、充分交往、相互協調合作等氣氛中,溝通知識和信息、拓寬眼界、開闊思路。例如,在學習分數化成小數一節時,在學生對 、 、 、 、 、 ......等分數進行計算后,在大量感知的基礎上,針對什么樣的分數可以化成有限小數!什么樣的分數不能化成有限小數,他們有無規律等,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發現規律,總結概括,實現對知識的“再創造”。
3、聯系實際活動。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例如,在學習比例尺一課時,要求學生繪制出每人住家到學校的示意圖,繪制出學校平面示意圖等,學完長正方體表面積和體積后,讓學生觀察自己家里的家俱、家電形狀及擺放位置,并動手制作出模型,把家“搬”到學校,讓老師看看,再讓學生觀察父母擺放家具的位置是否合理,你如何擺放最省空間等等。學生對這些活動的積極性非常高,設計非常合理,而且也顯示出不問層次學生的創新,培養了創新意識。
三、鼓勵求異,增強創新意識
心理實驗表明:當學生體驗到成功之后,學生下一次便會有更多的激情、力量去完成下一次的任務。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給與學生的學習熱情、獨到的思維方法鼓勵,使學生時刻都有一種成功的體驗。如在遇到一題多解的題目時,我總是鼓勵大家:認真想想這道題有幾種解法,你能想到幾種,看誰最棒,誰能摘取今天的智慧之星......在遇到動手操作的問題時(如推導梯形面積公式)鼓勵大家:把這個梯形要轉化成以前學過的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怎么剪拼?小組合作,看看哪組方法更多,更有新意......在老師的鼓勵下有的組使用割補、拼合或分解的方法,尋找出十余種推導方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激情,創新能力也有所提高。
總之,我認為我們可以把創新意識和創新素質的培養看作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之一,我們應變學生的適應性發展為創造性發展,隨時隨地給學生提供創造性學習的條件,讓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真正的得到培養和發展。
作者簡介:雷航,(1990.5-),男,漢族,北京市人,北京市通州區第四中學,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