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 王東 劉敏 楊珽
【摘要】上世紀60年代開啟的“三線建設”是一部國防工業的縱深遷移建設史,西部開發工業史,民族戰斗復興史。尤其是黔南三線建設史,就是一部國防電子軍工史,為鑄國之重器,黔南三線人和黔南各族人民秉承“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兢兢業業。三線建設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黔南的社會、民族發展進程,更是以三線人和三線精神深刻地改變了黔南地區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精神風貌。學史增信,學史明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溯那段特殊與熱血的歷史,并把之運用于中學教學過程之中,即有利于提升黔南中學生的家國情懷,為國家培養具備堅定意志、愛國愛家的新時代青少年;推進校本教材研發,為黔南社會的建設與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鍵詞】黔南三線建設;三線精神;中學生的家國情懷;塑造性
“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隨著20世紀60年代國際環境惡化與中國外交空間的極度縮小,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敏銳地感受到了大戰威脅,毛主席提出“要以有可能挨打為出發點來部署我們的工作”,開展“三線”戰備防御建設。“三線”是依據地理位置離海岸線遠近和國防縱深布局的需要,把東、中、西部分別部署一、二、三線的軍事戰備思想,構建我國的縱深防御體系。
一、三線建設在貴州的建設與布局
在“靠山、分散、隱蔽”、“大分散,小集中”的三線戰備思想指導下,1964年6月,中共中央西南局和國家計委等部門在西昌召開《西南三線建設長遠規劃會議》,制定了西南三線的相關決議:“一是建設以六盤水為中心的西南煤礦基地;二是修建成昆線、川黔線、滇黔線等三線鐵路,形成西南鐵路環線;......五是實施安順地區航空工業011基地、遵義地區航天工業061基地、都勻地區電子工業083基地的已確定方案。”地形險峻復雜的貴州成為三線建設重點。
三線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貴州全省經濟、交通、工業和城市布局的發展與完善,并建成了黔中安順011航空基地、黔北遵義061航天基地、黔南都勻083國防電子工業基地,為守衛國門筑起堅實堡壘。
二、黔南三線建設的發展
(一)黔南三線建設——電子軍工083基地。都勻是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位于貴州省南部,貴州傳統歷史上的經濟區五大主要城市中心之一。1964年9月以后國務院國防工辦確定在黔南都勻建立電子軍工企業中心,1965年6月,三線項目083籌備處在黔南都勻的第一家軍工單位38所破土動工。1966年12月原國家“第四機械部貴州省建設籌備處”(代號083籌備處)遷至都勻辦公,1973年,經四機部批準改名為“083生產基地”,全面負責都勻、凱里地區的三線建設工作,由此開啟了黔南的電子軍工083時代。
(二)083基地在黔南三線建設期間的成就。在貴州黔南“三線”建設這部電子軍工發展史中,深居黔南大山深處的083單位與員工們以其“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在都勻三線建設時期為我國衛星上天、潛艇如海、洲際導彈發射、水下核試驗、“神州號”載人航天工程等,都作出了重大貢獻,極大地充實了我國的國防軍工實力,為捍衛祖國和平安全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60至80年代的黔南083基地時代,逐漸形成了一個以黔南都勻為中心,也是當時我國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電子科研生產特大型基地。
(三)083的涅槃重生。三線建設的是非常時期的非常舉措,雖然在國家國防縱深性防御安全上功不可沒,但它對民生工作的發展與改善方面作用有限,還擠占了民生發展可持續發展資金。“七五”經濟建設期間,國家啟動了“軍民結合、以民養軍、軍轉民、部分三線企事業向城市搬遷”為主體的三線建設調整改造工程。
面對改革開放的趨勢,配合國家將三線企業“軍改民”的發展精神,成長為一個擁有國家級技術研發中心、863成果產業化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百億型的現代化科研集團。
三、三線建設對黔南的影響
(一)市政建設的升級。都勻作為黔南州的州府,1958年曾劃都勻縣部分行政區為市,1961年隨著國家對國民經濟進行全面調整,黔南州的工礦企業也開始精簡下放職工,項目少建停建,城鎮人口驟減,特別是都勻市由1958年的6萬人減到1962年的3.18萬人,于是撤市制恢復縣制。1965年為配合三線工程實施都勻再次恢復市制,成為典型的三線建設中崛起的重工業城市。1966年2月國務院于批準設立安順、都勻、遵義擴大郊區,從1965年到1980年都勻的城市建成區面積凈增長了8倍。
(二)促進黔南基礎設施的完善
1、鐵路運輸的優化與升級。黔南最為貴州南大門,轄區內有貴州省歷史上的第一條鐵路線——黔桂鐵路,但運力有限,為了滿足“三線”物資運輸的需求,自1966至1972年黔桂鐵路開始更換大馬力內燃機車,麻尾機務段成為全國繼北京、鄭州外的第三個全部實現內燃化的機務段,采用了當時國內最先進的東風1型內燃機。而且在黔南貴定縣設置了湘黔、黔桂線的交叉點,聯通整個西南“三線”交通網,為西南三線建設提供了更大運力。同時建貴定至貴陽的復線,成為貴州省歷史上第一條復線鐵路。
2、公路建設的加快。為083基地的三線工程的順利開展,黔南政府在政府領導,地方統籌的情況下興建多條公路,1965至1979年,三線建設期間全州公路通車里程由2464公里增長為6106.7公里,增長了近2.5倍。其中通往“三線”企業給單位的戰備專用路基本建成。
3、電力建設升級。為適應三線建設和城鄉發展需要,國家專門投資對都勻電廠進行擴能改造,并建立相應的輸配電網,在確保三線建設的電力三線需求的同時,也提升了黔南的城鄉電力供應體系。
(三)奠定黔南工業基礎,促進產業配套升級
為配合“三線”建設的實施,大批相關部門產業相繼來到黔南,如:有貴定縣的3610廠、3326廠、3535廠;龍里縣的3537廠等一批軍的工后勤輕工業業的直接植入;也有對原黔南產業進行技術改造提升,原屬第一機械部管轄的濟南第二機床廠調部分設備人員來都勻,在都勻冶金廠的基礎上改建為都勻機床廠(1967年,更名為東方機床廠);1965年,無錫機床廠落戶黔南惠水,成為今天國家機械行業的重點骨干企業“險峰機床廠”;1965年由上海躍進電機廠和上海人民電機廠共同援建,在黔南州惠水縣組建永安電機廠(今天貴州永安電機廠);1967年,中央第八機械部確立幫扶“都勻工藝品加工廠”建立空氣壓縮機生產線,組建“都勻空壓機配件廠”(后改名為都勻空壓機廠),開始整機生產。1967年國家投資建立“黔南內燃機配件廠”,主攻生產的內燃機活塞;還對原都勻橋梁廠、劍江化肥廠、都勻苧麻紡織總廠等進行改造和產能升級等。這些舉措在大大提升了黔南的工業生產能力,都勻也成為了典型的國防工業城市,在一定程度也為黔南今天的工業發展與布局奠定了基礎。
(四)促進黔南醫療、教育的發展
1、優質醫療資源進入。為了配套“三線”建設的發展,總后第八職工醫院進駐黔南貴定縣;國家投資在黔南都勻市建設了三二0醫院(郵箱414),三線建設結束后轉為地方管理,現為貴陽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即都勻三甲醫院414醫院)。
2、教育資源擴充。的與此同時,三線單位的大量進駐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黔南教育的發展,三線企業為了滿足自身發展需要建立了一批廠區子弟學校,不光為企業職工提供基礎教育服務,也逐漸向廠區附近居民提供基礎教育服務,一定程度上補充了黔南匱乏的教育資源。
(五)帶來了文化流、人才流
三線建設中隨著大批工礦企業、科研機構、教育單位、工程部門的職工和家屬遷入落戶,三線建設期間僅都勻鐵路分局就前后有一萬職工及家屬遷入都勻。
為黔南引入大批的科研、技術、教育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地充實和增強了黔南的科研教育能力,擴大了科研領域,培訓了大批后備力量,推進了城市的發展。
四、“三線精神”對黔南社會的影響
(一)艱苦創業精神,“三線”建設是宏大長遠的偉大戰略,但當時國家經濟尚且貧弱,貴州黔南山高水深,交通閉塞,經濟落后。20世紀60、70年代的083電子工業大多從上海、南京、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匯集黔南山區,在饅頭蘸鹽巴、辣椒拌飯,住著“干打壘”的貧困環境中,不問索取,熬夜趕工(三線建設之初,施行全天24小時三班制),攻堅克難為國家研制了一批批具有當時世界領先水平的雷達、預警機型、電子信息接收設備,以赤誠愛國之心,鑄就尖端護國之盾。
(二)無私奉獻精神,三線建設時期,國家投入主要在生產領域,三線職工的生活、工資福利卻很少,083基地的職工大多來自南京、天津、北京等大城市的尖端科技人才和優質工人,為了備戰他們放棄大城市優越的工作生活環境、遠離親人扎根深山,竭盡所能地為國家研制護國利器。
(三)勇于創新精神
80年代,三線建設隨國家政策調整,面臨停產轉型,083基地的職工們不等不靠,突破自我“軍轉民”開發優質民品,如:4111的錄音機、4202的電視機、4506廠的大理石切割機、851廠的錄音機機芯、3194的民用電話交換機、883廠的壓面機、4541廠的助聽器、830的計算機、4262的電傳打印機等,在維系廠區運轉的同時,也極大地豐富、方便了黔南人民的生活。083基地的下屬十幾家單位通過員工集資,自籌銀行貸款到深圳創辦窗口,到合肥做科研基地,逐漸演變發展為今天百億級科技集團“中國振華電子集團有限公司”。
五、黔南三線建設與精神對中學生家國情懷的塑造性
(一)“家國情懷”對中學人才培養的地位和意義
所謂家國情懷,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的定義為:“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家國情懷是中學生在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價值取向、人文追求,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部分,也是我們學習歷史價值的主要構成。
(二)家國情懷的可塑造性
家國情懷是一種崇高而偉大的情感,可以指導我們的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但情感是可以用教育去促進與改變的,我們的家國情懷也是一種可以塑造的崇高精神與情感。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立志聽黨的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積極開展學生家國意識與情感塑造。
(三)黔南三線建設與精神對中學生“家國情懷”培養的塑造性
中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因受中學生心理特征、認知水平的影響,需要從具體的歷史事件與學習探究的過程中,去發現和體驗各類情感,從而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而最佳的體驗感悟方式應是減少學生和歷史的距離感,這個時候鄉土歷史資源與知識運用就是最好的途徑,對于黔南的學生,黔南三線建設與三線精神就是最具愛國主義情懷且有大量地方資源可以用的鄉土歷史資源。并且依托黔南“三線”建設與精神的相關資源,可開展內容豐富、形勢多樣的主題式學習探究,成為培養塑造黔南中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課程資源。
總結:1964年至1980年的“三線建設”時期,國家累計投資2052億元人民幣,約占全國基建投資的40%,先后安排1100多個大中型建設項目,涉及中國中西部13個省區市,為增強中國國防實力、改善生產力布局作出了突出貢獻,也初步改變了我國近代以來工業集中東部沿海,內陸、中西部地區幾乎為零的畸形布局,奠定了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化基礎。它是一部風云激蕩的軍事戰略防御史,也是一部貧苦中國的民族戰斗復興史,更是落后中西部的工業史、交通建設史、民族團結奮進史。在推動中西部工業化的同時,也伴隨工業建設為導向的人才流入、人口遷移、教育文衛事業的跟進、國家政策的傾斜,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西部,西南部地區的社會發展與民族融合,加強了國家上下一心的凝聚力。三線建設是現代中國奮斗過程中最熱血的史詩,應讓我們的青少年知道、銘記這段熱血歷史,讓孩子們知道我們的人民可以為了國家的安全與繁榮做出怎樣的努力與犧牲,不忘來路,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陳劍虹.神秘代號背后的建設人生——貴州黔南三線人口述史[M].貴州人民出版社.2015.
[2]黔南州志編委會編寫.黔南州志——城鄉建設志[M].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6).
[3]周明長.三線建設與貴州省城市化[J].中共黨史研究2016(12).
[4]徐有威、周升起.近五年來三線建設研究述評[J].開放時代.2018(2).
[5]張勇.多維視野中的三線建設親歷者[M].上海大學出版社.2019.
[6]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編.希望在工業[M].中國言實出版社.2012(4)
2021年黔南州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創新課題《教育視域下黔南三線建設與精神對中學生家國情懷的塑造性研究》成果,課題號:Qnsk_2021_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