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茜
近些年隨著我國的科技水平不斷的提高, 虛擬現實技術也有了比較大的進步,隨著虛擬現實技術越來越成熟,開始逐漸的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最為頻繁的就是電視節目,現階段很多的電視節目已經開始運用虛擬現實技術來進行電視節目的制作。虛擬現實技術主要是通過計算機技術把現實生活中能夠實現的或者不能夠實現的場景、實物進行模擬生成,讓人們在收看電視節目時有種真實的感覺, 給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震撼。虛擬現實技術非常有利于在虛擬演播室、新聞現場模擬等一些節目中應用。 因此在電視節目的制作過程中,把虛擬現實技術運用到節目制作上,可以保證電視節目有高質量的發展。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 就已經開始對VR 技術進行了研發,當由于當時的科學技術和相關條件的不成熟, VR 技術主要在培訓航天員方面進行了應用,VR 技術在其他方面并沒有快速發展起來。進入二十一世紀后,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 VR 技術也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從此開始了在各個領域的運用。VR 技術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為用戶在虛擬的環境中提供最為真實的體驗。
計算機圖形技術是VR 技術的主要基礎性技術, 利用相關的技術設備,結合計算機圖形技術,形成一個立體化、視覺化的互交環境。現階段在航天航空、新媒體、軍事、工程等領域VR 技術已經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隨著VR 技術的不斷發展,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會越來越多看到VR 技術的出現。 目前市場上經常看到關于VR 技術的模擬設備,多數為頭盔式顯示系統, 頭盔式顯示系統也是VR 技術在今后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方向。 我國目前的VR 技術相比較國外來說,仍然處于技術的初級研發階段,但是VR 技術在電視節目的應用中有著很大的潛力, 由此可以推斷VR 技術在今后的發展中有無限廣闊的空間。
新聞在整個電視節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是提高收視率的重要組成部分。電視新聞具備兩個核心特點,一個是時效性另一個是體驗感, 因為有這兩個核心點特使得VR 技術在電視新聞廣泛的應用,打破了傳統的新聞模式,創造了“VR 技術十新聞”的新模式。 在傳統的新聞報道中,電視畫面給人的感觀只是二維畫面,利用一些圖片、視頻、音頻來整合成一條完整的新聞, 一條完整的新聞必須具備以上的要素, 不然會導致新聞的體驗感極差。 隨著VR 技術的應用,電視新聞則取得的了重大突破,使以往二維感觀的新聞變成了真正的三維立體化。 并且在新聞的報道中有一些非常難以拍攝到的場景通過VR 技術可以輕松的解決, 利用VR 的虛擬模擬技術,讓觀眾從旁觀者變為了親歷者,可以讓觀眾更加直觀的、清晰的看到有關新聞的全部面貌。比如在《朝聞天下》這個新聞節目,有一期報道是關于美國黃石公園的火山爆發的場景, 真正拍攝時記者無法近距離的對火山進行拍攝,通過VR 技術可以把火山爆發模擬出來,通過新聞播放給觀眾, 會讓觀眾感覺自己就站在火山爆發的現場, 就像親身經歷了這場震撼的場景。 同時還可以運用VR 技術對火山爆發的原理進行模擬,讓觀眾從中了解到許多知識內容,更好的做到了新聞的傳遞性、真實性、實效性。
近些年,VR 技術也開始逐漸滲透到了綜藝節目中,“VR+綜藝”的模式在今后的電視節目發展中有著非常好的發展趨勢。在大眾非常喜歡的《我是歌手》這一節目中,第四季的錄制過程中就添加了VR 技術在里面。 在節目錄制時節目組使用了近20 臺全景攝像機, 在錄制現場中把這20臺全景攝像機按照陣列進行放置, 對整個舞臺實現全方位無死角的拍攝, 這是VR 技術在綜藝節目中應用的典型案例。 還有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在周杰倫的一場演唱會上,“數字王國”團隊運用VR 技術在演唱會現場成功的“復活”了鄧麗君, 讓周杰倫和鄧麗君跨越了時間的距離進行了一次情歌對唱。 運用VR 技術模擬出了不可能出現的場景,使演唱會的現場觀眾見證了一場根本不可能出現的場景,VR 技術的運用給演唱會現場帶來震撼效果的沖擊, 不得不說是電視節目的一次偉大的變革。
在電視直播方面, 運用VR 技術可以打破傳統的電視直播模式,改變直播的敘事邏輯,對直播現場的人和事可以進行深度的挖掘, 改變了在傳統直播中只停留在表面現象的缺陷。 VR 技術和電視直播有機結合的模式,是一種可以讓觀眾沉浸在直播現場的一種模式, 觀眾可以作為一個主動者來進行觀看。 傳統的電視直播只是單向的向觀眾傳輸信息,觀眾只能被動的站在接受者的位置來接受信息。通過“VR+電視直播”的模式,使觀眾的定位發生了改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央電視臺的體育頻道, 在平昌冬奧會舉辦期間,央視記者趕赴平昌進行體育賽事的直播,運用VR技術給觀看直播的觀眾提供了最為真實的感官體驗, 記者們通過全景式的攝像拍攝, 為直播平昌東奧會策劃了一系列的特別節目,VR 技術也讓觀眾從接受者變為了 “賽事親歷者”,給觀眾帶來非常棒的賽事體驗。 在對賽事直播的同時,觀眾還以利用全景攝像機對賽事進行全方位的控制,給觀眾帶來了對賽事的全方位體驗。
VR 技術在電視節目的運用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 就是對科學原理的全方位展現, 例如日全食如何產生的、海嘯是如何發生的等有關科學性的知識。這些深奧的科學原理并不能通過簡單的記錄鏡頭展示出來, 而且觀眾的科學知識水平普遍都不高, 因此利用VR 技術可以向觀眾全方面、深入進行講解。 例如在中央電視臺科學頻道中,對長征五號運載衛星的發射進行直播, 因為衛星發射升空后導致拍攝難度增高, 并且火箭在升空后地面的攝像鏡頭無法拍攝到火箭的箭體分離等一系列的后續操作, 因此運用VR 技術來對場景實現模擬化,把火箭發射、升空、分離等一系列的過程進行實際場景模擬化, 讓觀眾能夠全面的體會到整個火箭發射的全過程。
現階段,可以運用VR 技術進行教學的學科非常多,比如對牛頓第一定律進行全面的解釋, 可以運用VR 技術模擬出一個場景,同一輛小車在不同的路面上行駛,讓學生觀察在哪個路面上小車可以跑得更遠。 在對摩擦力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時,可以讓學生自行動手,對摩擦系數進行隨意的更改,來研究大小不同的摩擦力對運動產生的影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沒有摩擦力為零的物質,但是通過VR 技術可以實現摩擦力為零的情況。 VR 技術在化學科目的運用中,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來對化學進行直觀的教學,比如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水進行研究, 水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組成, 但是原子太小我們必須通過尖端設備才能看到,因學校無法提供這種尖端設備,引入VR技術就可以輕松的解決這一問題。 運用虛擬現實技術模擬出氫原子和氧原子, 然后讓學生親自動手把氫原子和氧原子結合起來,就會變成一個水分子,然后加入更多的水分子就會形成一個水滴, 叢原子到分子再到我們日常接觸的實物,這樣直觀教學是教材無法展現出來的。
VR 技術在教學領域想要有更好的發展,就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和一線的教師共同努力, 根據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制作出優秀的VR 教學產品。從VR 技術在教學領域中運用的情況來看,雖然國家已經意識VR 技術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學方面也出臺了相應政策, 鼓勵學校全方面的進行VR技術的運用,向社會采購一些具有創意性的教學課程。但從現在的實際情況來看,“VR 技術+教學” 的模式根本沒有發展起來, 一個原因是因為沒有專業的技術團隊針對教學領域制作一些符合教學情況的課程。在教育領域,對現實情況最有發言權的就是一線的教師, 專業技術人員對教學情況并不了解, 所以制作出來的教學課程就無法滿足現實教學需求。在制作教學課程這一方面,應該讓一線的教師加入進來,首先打造一個關于教學領域的制作平臺,技術人員可以在平臺上提供制作教學課程的工具和模板。 教師可以針對教學內容在平臺上制作相關的教學課程, 在這個制作平臺里,在制作教學課程時不需要進行編寫程序和代碼,只需要按照已有的腳本進行填充即可, 完成后可以通過手機中的軟件運行即可。“VR 技術+教學”的模式想要有長足的發展,就要堅守一個原則: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傳統的在線教育就是學生坐在屏幕前面, 屏幕里有教師在進行授課,教師周圍的場景就會有許多和教學不相干的東西出現,容易對學生的注意力造成干擾。 運用VR 技術進行在線教學,因為學生的大腦被虛擬技術給欺騙了,讓學生感覺就像自己坐在教室里進行學習, 隨著教學課程的展開,學生的思維也跟著教學課程開始運轉,隨之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有了明顯提升,學習積極性也大大增加。 虛擬現實技術會對聽覺和視覺構建一個多維度的空間,和傳統的在線教學相比最大的區別在于給學生構建一個三維立體的教學空間,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讓在線教學變的生動有趣。
綜上所述,“VR 技術+電視節目” 的模式在以后的發展中,是一項具有系統化、長遠性的綜合工程,涉及到的技術難點會非常的多。 在對VR 技術的應用過程中,我們必須對VR 技術有全面的把控, 針對VR 技術積攢下來的使用經驗,展開更加深入的研究,解決VR 技術中還存在的問題。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VR 技術在應用的范圍上會越來越廣泛。 把VR 技術和電視節目有機的結合起來,是對電視節目在今后的發展中一次革命性的創新, 能夠為廣大的觀眾提供以前從未體驗過的感覺,“VR 技術+電視節目”模式在今后的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