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雨露
武漢外語外事職業學院,湖北武漢 430000
所謂的跨文化交際不僅僅指的是簡單的各個國家居民之間的相互溝通,它更是一種思想的跨越,且與國家、地域等政治、地理的劃分沒有太大的關聯。一方面,跨越文化的交際指的是本民族語言者與非本民族語言者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另一方面,它也指各不相同的語言表達以及文化背景下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方式[1]。同時,語言在文化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眾多的信息。既是一種文化的顯現,又是一種文化形態,人們對于世界的了解也能夠通過語言結構來展現。在信息時代發展背景下,我們為外國游客提供了更多的交際途徑,但是依舊無法避免語言應用不恰當的現象。因此,本文關于在信息化時代的旅游英語中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對于實現無障礙跨文化交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早在1980年,英國學者托馬斯就提出了語用失誤的概念。他認為,語用失誤指的是人與人在語言交際的過程中,沒有充分激發出自身的價值,還發生了一些錯誤。他還對語用失誤產生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語言應用失誤,指的是由于英語語言表達方式不同,或者因為沒有掌握英語語言的表達方式,僅僅只是按照自己母語的語言模式來翻譯英語而導致的失誤。二是社交語用失誤,指的是人與人在交流的過程中,因為沒有完全掌握對方的文化背景,使得語言交際方式出現錯誤,很容易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旅游英語跨文化交際的頻率越來越高,語用失誤的現象也逐漸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要想突破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就必須減少或避免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失誤[2]。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跨國旅游交流的過程中,為了保證溝通交流的效果,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用英語進行交流。但中西方由于歷史地理等各方面原因,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而文化的差異決定了中西方在語言表達上會有很大的區別。一旦在旅游相關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出現語用失誤,跨文化交際就會受阻,跨文化交際雙方的互動積極性都會受到嚴重影響,不利于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下文就兩種常見的語用失誤進行簡要分析。
語用語言失誤指的是,語言交流的雙方在還沒有掌握對方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語言應用的前提下,就盲目地進行溝通以至于產生了語用失誤。雙方在溝通的過程中,如果其中一方說了比較模糊的話,很容易使另一方對其所表達的意思產生誤解[3]。比如中國人李華想要約美國朋友John去西藏旅行,但是John表示自己不太想去,李華又一次提問:“你真的不想去西藏嗎?”John說:“不,我不去。”結果李華聽了John的話,感到更加疑惑了。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場景,是因為英語和漢語在是非回答上存在巨大的差異,這也是兩個人交流不暢最主要的原因。漢語在回答是非問題的時候,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會對提問者的問題進行回答。但是在用英語回答時,只是對是非問句進行肯定或者否定,來表達出自己“去”或者“不去”。假如提問者用英語提問的 話 :“Would you like to travel to Tibet with me ?”對方則回答 :“Yes, I would/No, I would not.”。除此之外,還存在因旅游標識語翻譯的錯誤而導致的跨文化交際用語的失誤。這是因為英語詞匯與漢語詞匯在翻譯的過程中存在差異,許多人在使用的過程中都是根據漢語詞匯直接翻譯成英語詞匯。例如一些景點將“去廁所”“去碼頭”翻譯成“go to …”,但是在英語語言環境中,他們會更多的使用“to…”。對于他們來說,這樣翻譯更加具有指向性。也就是說,如果旅游從業者對于英語語言和文化背景缺乏理解的話,很容易出現跨文化交際語用的失誤[4]。
中國人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非常重要,時常想對他人表現出親近感,而西方人則認為人與人之間是獨立的個體,非常注重個人的感受。因此,在游客旅游期間,中國導游與外國游客在溝通過程中要特別注重這方面的一系列問題。比如,中國導游在帶領外國游客參觀故宮的時候,對一位年長的外 國 游 客 說 :“Welcome to visit the Forbidden City. You must be very tired. You should have an early rest after you go back。”這位年長的外國游客很不開心,因為他覺得中國導游是覺得自己的體力不好,所以才需要休息。但其實中國導游只是在表達自己的關心,以此來拉近二人之間的距離。此外,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打招呼的習慣。一般而言,中國人打招呼時更多的是在詢問別人的情況,而西方人往往更多的是在闡述自己的近況。比如一位中國導游在第一次見到外國游客的時候,導游會對游客說:“Nice to meet you. I have a long time of fame. I hope I can be friends with you.”聽到導游的話,外國游客會覺得很疑惑,便會問到 :“Have you heard of me before?”導游不知道如何回復,只能去尋找新的話題。這是由于中國人在初次見面的時候,他們會說:“久仰久仰”,但這僅僅只是客套,并不是真的知道或者了解對方。而西方人非常看重自己的知名度,他會追問對方是從哪里了解自己的。除此之外,從禮貌用語的角度出發,中國導游會用 :“You are welcome, it is my duty to do it.”來回應別人對自己的感謝,而西方游客在回應別人的感謝時會說 :“No thanks. It is my pleasure.”這是由于中國人在別人向自己表達感謝的時候,更多的是一種謙虛謹慎的態度,而西方人則是從自己的感受出發,覺得能夠幫助他人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5]。此外,西方人傾向于使用并列句、復句去表達自身的想法,但中國人更喜歡用分句來表達。上述因素都會引起旅游英語中的跨文化交際失誤。
下文將就信息化時代的旅游英語中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的原因進行分析,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中西方文化雖然有不少地方相似,但其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差異。西方文化受到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影響,追求個體的獨立,平等和自由。而東方文化則深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響,等級觀念強,追求“仁”“義”“禮”“智”“信”。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文化的濃縮反映,同樣的語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會有不一樣的意義。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跨國旅游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潮流。導游和游客以及游客與游客之間的交流互動可能會因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而產生語用失誤,給游客帶來糟糕的旅游體驗。比如上文中所提到的例子,中國導游的文化背景下,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中國導游的本意是為了表達對年長外國游客的關心與尊重,而外國游客的文化背景下,人人生而平等且追求獨立,所以外國游客覺得中國導游對自己的特別照顧是對自己能力的懷疑,傷害了他的自尊心。而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語用失誤,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國導游和外國游客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6]。
每個國家或地區的人都有各自的文化背景,如果跨文化交流的雙方,對對方的文化背景了解得不夠深入,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時候,會自然而然地將自身的語言文化習慣遷移到另一種語言上,因而會導致語用失誤。中國導游在與外國游客交流的時候,常會把母語的語言規則和使用習慣直接套用在英語上進行表達,但這樣的表達方式與外國游客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有很大的差別,因此會產生誤解,導致旅游英語中跨文化交際的失敗。既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也給外國游客帶來了不好的旅游體驗。
受自身價值觀念和母語環境的影響,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價值觀念,而不同的價值觀念會造成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比如,中國人謙虛有禮,對于贊賞往往持自謙的態度,而西方人則堅持過度的謙虛就是虛偽。他們認為別人對自己的贊賞是對自己工作的認可,能力的肯定,他們會欣然接受并也希望別人能接受自己的贊賞。上文的例子中,中國導游非常謙虛地回應了外國游客對自己工作的贊賞,但在外國游客看來,中國導游并沒有接受自己真誠的感謝,外國游客會覺得中國導游非常虛偽,可能會因此產生不滿或不快。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語用失誤,導致旅游英語中跨文化交際的失敗,是由于跨文化交際的雙方存在巨大的價值觀念差異。
信息時代飛速發展的前提下,互聯網的運用有著獨一無二的優勢。為了提升旅游英語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不論是導游,還是游客都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優勢,了解各地區的文化背景,才能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避免出現語用失誤。導游和游客可以利用互聯網查到各種各樣的旅游信息,通過觀看各類視頻、書籍,掌握相應的英語知識。在互聯網支撐下,游客和導游都能更好地了解各個國家的社會文化背景、價值觀念等,并且能更好地把握文化差異,從而避免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出現語用失誤現象。
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營造英語語言情境來提升旅游英語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各類軟件層出不窮,旅行社可以通過各類平臺為游客營造一個良好的英語語言學習的環境。比如游客在報了旅游團之后,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來查詢旅行的信息、活動等,這就使得游客在出發之前,對將要去的國家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他們還可以通過社交軟件進行溝通互動,以此來提升導游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
從旅游活動的方面來講,跨文化交際被定義為社會性英文,里面包含著許多小環節。為了防止出現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問題。一是旅游相關部門應著重提高旅游行業的英語水平,所有的旅游從業人員必須認識到規避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的重要性,不斷提高旅游行業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從業人員必須持證上崗,提高審核標準。二是旅游部門要積極拓展跨文化交際的傳播途徑。通過各種網絡社交平臺,更好地幫助導游和游客了解基本的跨文化交際的知識,從而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的現象。如果實際交流和互動的過程中,游客出現語用失誤,導游應該及時指正,進而提升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語言能夠體現出一個人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因此只有把握英語語言表達的思維模式,才能進行準確的語言表達。中國導游可以將自己的母語與英語詞匯以及句型進行對比,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加強英語語言學習的力度,提升英語語言表達的技巧,進而減少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語用失誤。除此之外,深入了解東方國家與西方國家之間的文化背景差異,價值觀念差異,思維方式差異,社會風俗習慣差異等,通過文化對比提高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充分了解跨文化交際對方的語言文化信息,能夠有效避免出現語用失誤的現象。
綜上所述,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跨國旅游事業有著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跨文化交際的途徑也越來越多。但是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語用失誤的現象。旅游英語跨文化交際失誤主要包括語用語言失誤和社交用語失誤兩種類型。為規避旅游英語中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我們應該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積極使用軟件信息工具,呼吁相關部門重視旅游英語的跨文化交際功能,加強英語語言學習以及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以避免旅游英語中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