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河北秦皇島 066000)
以往,大學生的體質健康被忽略的太久了,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學習壓力過于沉重,精力都集中在專業的學科知識上,以至于忽視了體育的重要性。進入大學以后學習壓力有所減緩,但因其從根本上就缺少良好的運動習慣,這就導致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普遍較差,面對這一情況,公體教學模式逐漸進行了新的變革以提升學生體質健康。
以往的公體教學,大多數的學校都會因教學場地、運動設施等無法緊跟時代去創設一些趣味性更強、學生更為喜愛的新興運動教學課程。一般的體育教學課程中還是跑步、籃球或排球等項目,且教學方法也比較單一,通常由教師直接示范教學,嚴重忽略了學生在體育運動中的主體作用,大大抑制了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積極性與創造力,使得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越來越少,對學生正常的身心發展有著很大的負面影響[1]。在公體教學中,教師常常采用傳統教學方式,未按照公體教學改革要求進行創新,使得學生被動接受,遏制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在傳統公體教學中,教師過于強調學生運動技能的提升,對身體素質的提高有所忽視,導致教師自身的教學方法出現偏頗。教師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在長期的公體教學訓練中喪失興趣,對公體教學活動產生抵觸情緒。大學生在公體教學中掌握運動技巧,但是對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卻無任何幫助,傳統公體教學無法幫助學生養成終身鍛煉的良好習慣,使得學生身體健康難以持續提高。
當翻過高考這座險峻的山峰,步入大學后,許多的學生都會迷失方向,不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依然無法扭轉已經形成的觀念,畢竟在初高中時,體育從來都要為主科讓路,所以在面對大學的體育課程時,學習興趣不大,聽課狀態較為被動,而這種狀態嚴重影響了公體教學的質量。另外,公體教學旨在提升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促使學生擁有健康體魄,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公體教學缺乏正確的認知,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公體教學活動中,使得公體教學價值難以實現。
教師能力有限無法快速地適應新體改,部分教師甚至對公共體育教學任務目含混不清。大部分教師在體育教學中只關注理論技能等知識點,忽略了體育運動方面綜合素質的培養。有許多教師不愿意主動去了解會體教學改革,他們已經習慣了依據經驗教學的模式,這嚴重影響著公體教學改革的推進,影響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2]。在新體改中,明確高校體育教學的目標,即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增強大學生身體素質。但是在實際的公體教學活動中,教師并未將新體改教學目標予以落實,使得大部分學生只關注公體教學考試內容,重視自身運動技能的提升,確保自身考試成績合格,達到優秀。而不是將身體素質提升作為體育運動的目標。在公體教學中,教師認為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水平越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提升成效越高,教師的這種公體教學思想是錯誤的,未能理解新體改的目標內容。
身體功能訓練能夠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加快血液循環速度,使得心肌能夠比平穩狀態得到更多的營養,為心肌纖維提供了更多的養料,使得心壁能夠逐漸增厚,使得心臟的收縮力更強,以提升心臟對人體的供血量。身體功能訓練對人體心臟功能提升有著很大的幫助,能夠大幅提升學生的身體機能,改善學生體質[3]。
肥胖是許多疾病的誘因,對學生身體健康有著重大的安全隱患。公體教學的變革,使身體功能訓練逐漸進入學生體育課堂與生活中,身體功能訓練中的有氧運動就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減脂減重,對身材進行合理的管控。大多數人喜歡有氧運動就是因為它具有強度低、節奏感好的特點。合理的有氧運動能幫助氧氣加快分解體內的糖分,消耗體內囤積的頑固脂肪,且酣暢淋漓的運動非常有助于緩解大學生的心理和精神狀態,是一種比較適合大學生增強體質的運動方式。
公體教學改革有利于大學生自我建立起一個陽光向上精神導向,以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即便遇到挫折依然能夠積極面對。公體教學改革要求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摒棄傳統教學理念,將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放到第一位。在教學課程的安排中,要利用實際的教學要求結合有效的教學方法,將學生身體與心理雙重發展密切地結合在一起,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著重提升學生的意志品質,為學生提供一個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而良好的課堂氛圍,需要教師有意識地改進體育課程教學方法,摒棄傳統教學理念,讓學生更好地意識到體育的重要性,從根本上提升體育教學的整體效率和效益。另外,教師重視公體教學的本質,關心大學生體質健康內容,并在公體教學中落實該理念,持續提升大學生身體素質。教師結合新體改目標為高校大學生制訂身體功能訓練方案,促使學生在公體教學活動中提升自身的身體素質。例如,在足球教學運動中,教師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為學生制訂由淺入深的訓練方案,從熱身活動訓練、技巧訓練、體能訓練等多方面入手,不斷完善、持續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教師在開展公體教學活動時,應以身體素質提升作為目標,制訂身體功能訓練方案,從而實現新體改目標。
在體育的實際教學課程中,大部分學生都較為懶散,不喜運動,對體育課程的學習興趣較低,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必須要盡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確保教學的基本質量。教師在進行教學課程的安排時,首先要依據學生不同的個體需求,了解學生主要喜好的體育項目,將體育教學與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緊密結合,并在此基礎上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方式、規劃最合理教學方案,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性,以提升整體大學生體質健康。其次,教師在公體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體育思想,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鍛煉”思想,使得學生不僅在公體教學活動中提升自身的身體素質,同時也可在公體教學活動外始終開展增強自身身體素質的體育活動。引導學生養成堅持鍛煉的行為習慣,在享受體育鍛煉帶來的快樂的同時,也實現自身身體素質的提升。教師可在公體教學中,以身體素質提升為教學目標,制訂學生身體功能訓練計劃,不斷整合體育教學資源,增添體育教學項目,激發學生體育興趣,充分發揮公體教學的價值,實現新體改的落實。體育項目的多樣化發展,可滿足學生的興趣所需,在對應的體育項目中,教師結合新體改要求、學生實習情況、教學目標等多方面因素,為學生制訂相應的身體功能訓練計劃,切實增強學生身體素質。
學生在體育活動當中,常需團隊合作贏得勝利或與人配合助人獲得成功,會逐漸增強學生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而交際、合作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會增強學生的體育專項技能及身體機能,改善學生的身體素質,而且能夠幫助學生管理身材,提升信心,經由體育活動改變學生的心理狀態,樂觀向上地面對生活,幫助其與教師、同學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鏈。教師可以利用體育項目活動,讓學生更好地釋放學習壓力,緩解負面情緒對學生精神狀態的影響,在活動中體驗運動的樂趣,幫助學生尋找努力后獲取成功的感覺及失敗也要積極面對的良好的體育精神,這也是會體教學改革的重要現實意義之一。
長久以來,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已成了社會各界均非常重視并不斷尋求更好的解決辦法的重要社會問題之一。而基于身體功能訓練的公體教學改革能夠有效增強學生身體的多項機能,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為學生健康地學習和生活提供最基本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