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附屬實驗小學
家庭與學校是學生成長過程中接受教導最多的兩個地方,家庭承擔著啟蒙、道德教育等眾多責任,而學校則對學生思想素質、身心健康發展起到引領作用。在過去教學理念當中,不論是教育部門還是家長、老師都將文化教育當成教學重點內容,往往忽視了學生們身體素質教育,這是教育發展至今所存在的缺陷。現階段,我國正在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大量教育工作者逐步意識到提高青少年身體素質重要性,加大了體育教育在各年級學科中的比重。所以,教師必須要詳細明確小學體育教育在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中的作用,積極發揮體育教育最大應用價值,從多方面提高青少年身體素質。
要想推動學生體質健康發展、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必須科學開展體育教育,根據學生體質健康構建符合實際情況的教育體系,包含建設安全健康校園環境、開展體育健康課程等等。站在體育自身角度來看,進行體育教育可以增強學生體質,改善學生不良習慣以及糾正學生錯誤觀念,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生活品質。其次,培養青少年體質健康應以校園環境為基礎,鼓勵其將體育教育融入自身成長中。毫不夸張的說,一旦青少年體質健康培養脫離了校園環境,將會導致其缺少正確體質健康教導或者錯過最佳體質培養階段。因此,小學體育教育是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確保青少年身體健康重要手段,對培養青少年身體素質、形成正確體育習慣具有深遠意義[1]。
盡管教育部門已經全方面呼吁各大學校減輕中小學生課程負擔,但是依舊有家長害怕學生輸在起跑線上,出現大批課后補習現象,變相壓縮了學生空閑時間,更無法有效騰出時間去對學生體質健康進行鍛煉。其次,部分學校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味強調考試重要性,將教學重心都放在語數英等重要學科上,繼而忽視了學生身體素質鍛煉,每天給學生布置鍛煉任務的老師更是少之又少。近幾年,教育部門頒布了一項新要求,規定學生每人每天鍛煉不得小于一小時,根據實施結果不難發現,大部分學生參與課外活動時間都達不到規定,甚至部分學生一周只有幾小時訓練量,政策實施效果明顯不盡人意。此外,一些學科教師喜歡打著輔導名義隨意占用學生課外活動時間,這樣更是減少了學生鍛煉身體時間[2]。
開展體育課程主要目的是推動學生體質朝健康方面發展,因此體育教育存在一定有效性。然而從實際教學角度來看,家長與教師更加關心學生成績排名、進步與否以及獲得哪種獎項證書,將體育鍛煉歸為浪費學習時間的學科,沒有真正意識到體育課對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性。此外,家長對學生過于關心也是體育教學效果不顯著的主要原因,一旦學生在體育課上受到皮外傷,脾氣焦躁的家長就會來學校找體育教師理論,嚴重阻礙了體育教師對學生進行體質健康教育。
近幾年,我國肥胖病癥患病率已經逐漸年輕化,尤其是中小學當中存在大量體脂偏高與體型偏胖青少年。從客觀角度分析,青少年出現肥胖現象是來自身體一種預警,影響其身體健康發展,再加上人們生活品質日漸提升,家長沒有對青少年飲食量進行合理控制,導致部分青少年攝入量遠遠高于運動量,身體機能開始出現各種問題。此外,青少年正處于愛吃愛玩的年紀,比起正規飲食,其更愿意吃辣條、薯片、可樂等垃圾食品,長期食用會致使青少年出現營養不良、體脂率偏高等現象,不利于青少年身體成長[3]。
部分青少年自身對體育課程缺乏重視,沒有意識到體育教學重要性,也是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遲遲無法顯著提升主要原因。除了教師注重學生文化成績之外,大部分學生也自發將業余時間投入文化課學習當中,努力提升自身成績獲取教師鼓勵與表揚,而成績較差學生若是成績不理想就會受到教師批評,更加增加了學習負擔,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其次,大部分學生只是單純將體育課程當成任務去完成,認為沒有必須認真鍛煉,致使自身體育技能未得到真正提升。此外,還有一部分學生在完成文化課作業之后,比起鍛煉身體,其更愿意去打游戲、看電視,缺少一定鍛煉意識。
由于小學正是學生身體發育最佳階段,每天休息時間保持在8小時以上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就目前情況來說,即使是小學生也面臨著異常繁重的課業負擔以及升學壓力,家長也對學生給予了大量希望。因此,為了全面明確學生學習情況,靈活運用每日所學知識,教師會布置很多課后作業讓學生放學之后完成,導致學生休息時間普遍都達不到8小時規定時間,經常出現課上瞌睡、走神等情況,增加了學生上課疲憊感,阻礙了學生身體素質良好發展。
現階段,我國教育部門以深化教學體制改革為主要工作,在這種改革環境下,小學體育教育體系也開始朝更好方向發展。小學體育教師應以原有教學理念為基礎,對其進行優化與改進,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教學方針促進學生身體全面發展。在過去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教學過于死板,總是按照教學計劃執行教學任務,沒有根據學生身體情況采取科學措施來提升學生體質,對學生身體健康缺少重視,使得體育教學成效不如人意。造成這種現象主要原因是教師未能找到體育和智育之間的平衡點,導致體育和智育無法形成相互促進關系,阻礙了學生健康全方面發展。隨著社會逐步發展,越來越多人開始提高對教育的重視,小學教師必須對教育理念、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革新,推動學生身體素質大幅提升[4]。
小學體育教師應緊跟時代發展潮流,采用多樣化教學方式從多角度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培養其主觀能動性,確保學生身體素質得到大幅增強。學生在進行體育鍛煉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正確、科學的指導,并通過多樣化教學方式拉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創建融洽、和諧的體育教學氛圍,使學生將體育教師當成共同成長的伙伴。其次,教師還應對學生開展健康知識方面教學,通過積極參與健身活動,提高學生對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將體育教育價值最大化。此外,體育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時,可以與學生一起做一些趣味小游戲,調動學生體育活動積極性,為學生體質健康發展務實基礎。比如,可以將“貼燒餅”“丟沙包”等運動量較大趣味游戲當作體育課課前熱身活動,不僅可以舒展學生筋骨,也可以使學生體質得到一定程度鍛煉。體育教師也可以適當使用信息化技術,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豐富體育教學內容,降低體育教育難度,將學生注意力轉移到體育活動當中,繼而提升體育教學效果[5]。
從客觀角度分析,當前很多中小學學校所開展的體育教學活動都無法滿足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需求,導致青少年身體素質得不到顯著增強。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學校在進行制定體育教學計劃之前,必須充分調查各年級學生身體素質情況,通過問卷調查、體育課詢問、投票等方法選擇學生感興趣的體育教學內容,盡最大努力滿足學生體育項目需求。此外,為了使青少年體質得到健康發展,體育教師除了通過體育課堂對學生體質進行鍛煉之外,還需積極培養學生體育鍛煉意識,養成即使在放學之后也能獨立自主對身體進行鍛煉的習慣。首先,可以設置娛樂性質的體育活動解放學生課業壓力,讓學生意識到進行體育鍛煉能有效調節自身心情,增強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自主能動性;其次,校內應定期開辦運動會,提高學生運動會參與性,根據不同年級設置比賽標準,充分點燃學生的體育運動熱情,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
現階段諸多青少年身體素質不強,主要原因是學校教學方法不符合實際,與青少年健康發展相悖。所以,學校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運動之前,需從多方面明確青少年身體情況,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此外,體育教師在設計體育課堂內容時,可以考慮將體育內容與校園文化相融合,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積極性,使學生自主加入體育活動中去。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過程中,體育教師應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將學生最感興趣、選擇次數最多的體育運動記錄下來,通過反復總結分析,推斷出最適合學生的體育活動,增強體育教學科學性與合理性。通過這種方法,教師可以真正認識到學生在健康方面存在的不足,對癥下藥采取恰當措施,提升青少年身體素質[6]。
總而言之,小學體育教育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都應提高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根據學生興趣愛好切實拓展體育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積極性,使學生養成終生運動良好習慣,大幅提升學生體質,為祖國繁榮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