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
(東北林業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體育強國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注重競技體育發展的同時,將群眾體育和全民健康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如何促進群眾體育的發展和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是擺在體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難題。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高校體育課程歷經了70余年的發展,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時至今日,我國對大眾體育和學校體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近年來陸續推出一系列關于高校體育政策,我國高校體育也進入了發展的新時代。新時代對應著新特征,新特征又對高校體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高校體育課程也面臨著新的挑戰。此文對高校體育選項課程的價值進行了簡要論述與分析,以期為高校體育選項課程的發展找出更清晰的方向,進而為更好地完成高校體育的任務尋找對策。
2002年,教育部發布《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簡稱《綱要》),其中對高等學校體育課程的性質和目標做出了詳細規定。《綱要》中指出“體育課程是大學生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為主要目標的公共必修課程”。將體育的課程目標確定為基本目標和發展目標,在基本目標和發展目標中又分別細化為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和社會適應目標,并對每個目標的細則進行進一步的說明。筆者認為教育部對高校體育課程的價值做了非常全面的概括,并提出了教學形式與方法的創新的具體要求,但從高校體育課程的實施角度出發,該文件缺乏實施的指導性和層次性。因此,有必要對體育課程的價值進行主次的邏輯性說明,以便高校教師能夠在體育課教學過程中把握重點,有的放矢地完成好體育課程的教學任務,實現高校體育課程的目標。
2014年,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的通知中對體育課程設置與實施、課外體育活動與競賽、學生體質檢測與評價3個方面出臺工作標準。國務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發并實施《“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其中在第六章提高全民身體素質中提出:“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培育青少年體育愛好,基本實現青少年熟練掌握1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確保學生校內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到2030年,學校體育場地設施與器材配置達標率達到100%,青少年學生每周參與體育活動達到中等強度3次以上,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秀率25%以上。”
從這兩個文件的要求可以看出,高校體育要完成的目標包括運動技能目標、課外體育目標和學生體質達標目標。高校體育選項課作為高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先確定高校體育選項課在高校體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和價值,只有明確高校體育選項課的角色和任務,才能確保課程具體、有效的開展,發揮高校體育課程的應有作用。
我國高校體育課程在形式上經歷了最大的一個變革就是從傳統的以重視基本技術、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識為基礎的多種體育項目融合的通識體育課程,到如今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的高校體育選項課程。這一重大變革的前提是尊重學生的主觀意愿,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并且,不同高校還會根據自己的教學資源和特色,開設各項體育特色課程。可以說高校體育選項課項目的涵蓋范圍不斷擴大,且有繼續擴大的趨勢。
高校開設體育選項課的重要初衷是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使學生能夠學習到自己感興趣的體育項目。專項性是不同體育選項課之間的本質特征,不同體育項目之間的差異性主要是體現在體育項目的專項性上。基于此,不同體育項目的技術動作要領、組織形式、練習方法、評價方式等也各不相同。如何利用有限的課時,完成好課程目標,需要高校體育工作者深入研究。
《現代漢語詞典》中對“基本功”的解釋是“從事某種工作所需掌握的基本的知識和技能”。不同體育項目的學習和訓練,均非常重視體育“基本功”的練習。季瀏教授曾對中小學體育課程進行總結,認為體育與健康教育領域存在三大難題,即學生喜歡體育活動卻不喜歡體育課、學生學習了12年的體育課程卻一項運動也未掌握、學生的體質和健康水平30多年持續下降[1]。這三大難題也可以理解為沒有掌握一項體育運動的“基本功”。
專項性是不同體育選項課的本質特征,學生根據興趣與需要選擇體育項目,其內在邏輯是想通過相應體育選項課的學習,在外在表現形式上掌握一定的動作要領,達到一定的技術水平,從而在心理層面上享受體育運動所帶來的快樂與美的感受。假如通過體育選項課的學習,學生沒有掌握相應項目的基本技術和動作要領,那么體育選項課的課程目標顯然是沒有實現的。
現在高校體育選項課的組織與實施,依然停留在培養興趣、碎片化的技術教學及個別動作技術考核的模式下,而對“基本功”的教學都避而不談。這就造成多數學生對體育課的認知依然停留在游戲課、鍛煉課及身體素質課等層面,沒有掌握相應項目的“基本功”。最后,造成雖然學習了這一項目卻又沒有掌握的局面。建議高校體育選項課的教學以各體育項目的“基本功”為主線,遵循體育運動的學習規律,深挖和提煉各項體育運動的“基本功”,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和課時安排,選擇能夠提高的部分進行重點練習。堅持系統性和規律性的教學,摒棄沒必要的“花架子”練習和花樣練習,在課堂上,通過不斷進行針對性的練習使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基本功”得到提高。在技術練習的過程中,體驗到運動的樂趣和獲得“基本功”的成就感。
關于體育理論課的規定,早在1982年教委下達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教學指導綱要》中就指出“理論部分的學時不得少于教學時數的12%”。可以說教育部對體育理論課的重視是一貫的,但各高校在政策執行中卻缺少監管。
在理論課教學內容的設置上,1992年王敏生在《普通高校體育理論教材改革自議》一文中就曾指出:體育理論教材應該編成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課本。以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生物化學、生物力學、運動醫學、社會學等基礎理論來分析體育運動中的各種問題和規律,運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4]。可以說對于體育理論課內容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了。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實踐中體育理論課時數少、教學內容實效性差、教學方法單調,甚至教師不愿意上理論課或不上理論課現象普遍[2]。可以說,體育理論課并沒有落到實處,應該加強破除體育理論課實施的體制機制障礙,使體育理論課真正落到實處,發揮其在體育科學知識普及中的重要作用。
2014年6月11日,教育部以教體藝〔2014〕4號印發《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其中對體育理論課的規定,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運動實踐教學中注意滲透相關理論知識,并運用多種形式和現代教學手段,安排約10%的理論教學內容(每學期約4學時),擴大體育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體質健康問題是我國體育課程中的一項重大問題,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一直是教育部和體育工作者的關注重點,也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切實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但現實卻是學生體質不斷下降,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體育課程在學生體質干預中的作用需要準確定位。
高校體育選項課程應該在理論課教學中,著重強調體育鍛煉知識、原理、方式、方法,以及體質評價和運動傷病的預防等方面的內容,使學生學會評價自己的體質,并會選擇合適的方式主動鍛煉,以達到提高身體素質的目的。而在體育選項實踐課的教學中,教學重點應該是教會學生相應體育項目的“基本功”和學習方法,在技術的學習中,體會體育的魅力和獲得“基本功”的成就感,而不是在實踐中僅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為中心進行教學。1周2學時的體育課也無法達到通過課程直接完成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目的,這不符合身體素質提高的科學規律。因此,高校體育選項課在提高學生體質中的作用應該是:提供理論,傳授鍛煉之法;提供技術,傳授享受體育之道。學生通過高校體育選項課的學習,掌握了技術,理解了鍛煉身體的方法和鍛煉的意義,從而在日常生活中主動提高自己身體素質,使終身體育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