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永修
陜西科技大學體育部,陜西 西安 710021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如何有效開展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準確把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已成為現階段高校教育的研究熱點問題。體育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格斗類運動項目作為具有豐富文化特征,崇尚武德,提倡尚武精神,可作為拓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載體,豐富育人渠道,提升育人效果。
當前階段,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利益調整不斷加快,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和價值觀不斷涌現,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嚴峻的挑戰。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關“把學生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講話精神,高校需要挖掘各種教育因素,不斷拓展思政育人的途徑,不留空白,占領大學生思政教育主渠道和主陣地,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高校體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育和體育的共同屬性。馬克思指出:“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人的唯一方法”。[2]眾多研究表明體育運動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體育課程也多次被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用作推進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在全面貫徹三全育人的背景下,體育教育理所當然應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通過課內課外體育活動拓展思政教育的途徑。格斗類運動是注重內外兼修崇尚武德的一類體育項目,高校開展課內外格斗運動教育活動,不僅可豐富校園文化建設,還可作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之一。
根據田麥久教授的項群訓練理論,格斗對抗性運動包括散打、跆拳道、拳擊、摔跤、柔道和空手道等項目。[3]格斗對抗性運動是在賽場上根據各項目競賽規則,兩人進行一對一競技對抗,使用特定部位以擊打、擊倒或制服對手為目的獲得比賽勝利。因此,對抗強度和淘汰率都比較高,對身體素質,技術、戰術,心理素質的要求也較高。
格斗類對抗性運動項目的起源可以追溯至遠古時期,人類為生存需要同來犯之敵進行搏斗,在歷史的長河中,根據不同國家的文化逐漸孕育出各自不同的搏擊術,形成了各個運動項目,可以說格斗類對抗性運動是人類在生產實踐和戰爭中產生的,并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而發展。格斗對抗性運動是人類本性延承與發展的需要。[4]
格斗對抗性運動是人類為了生存在戰爭中產生,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孕育下發展而來,它深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各個格斗運動項目。其中以東方國家為代表的武術散打、跆拳道、空手道等項目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儒家道家思想的影響,注重禮儀,崇尚武德,以西方國家為代表拳擊、摔跤等項目受奧林匹克文化的影響,強調勇敢和競爭。
武術散打是中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鮮明的東方文化特點。止戈為武是武術的精髓,武術不僅是技擊,它依附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講求人文精神,文明格斗,注重內外兼修,崇尚武德,中國民間武術傳承一直秉持著“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的教育方針。跆拳道起源于朝鮮半島,是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跆拳道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其追求的精神宗旨是“禮義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屈”。要求習練者注重禮儀和道德修養,推崇“始于禮,終于禮”的尚武精神,并且在練習前要向國旗敬禮,培養習練者的愛國精神??帐值篮腿岬蓝际苤袊幕椭袊湫g的影響,屬于中日文化交流的產物??帐值?,又稱為唐手,是在唐朝時期由中國武術傳入日本并和當地武術相結合發展而成??帐值雷⒅囟Y儀,講究“點到為止”,探究勝負的原理,進而達到超越勝敗的境地,空手道目前已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柔道起源于日本,由柔術發展演變而來,是第一個進入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的東方體育運動。柔道同樣注重禮儀,強調精神修煉 , 講究“心、技、體”一致,以培養人格精神為特征,強調通過柔道的教育,培養“忠誠報恩,知恥尚勇”的精神。[5]
拳擊運動起源可追溯至遠古時期,是在生產實踐和戰爭中發展起來的。在古奧運會時期拳擊已成為正式比賽項目,并且占有重要地位?,F代拳擊起源于英國,現在拳擊分為職業拳擊和業余拳擊,其中職業拳擊是職業化最高的體育項目之一。拳擊運動是勇敢者的游戲,想要取得勝利需要頑強的意志力和勇敢的拼搏,追求寧可被擊倒也不放棄的精神。摔跤運動是公認的世界上最早的競技運動,現代摔跤起源于希臘。摔跤運動崇尚的是勇敢、堅韌的意志品質。拳擊和摔跤是西方格斗運動項目的代表,受西方奧林匹克文化精神的影響,崇尚個人英雄主義,強調勇敢、自由和競爭,鼓勵個人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和潛能。[6]
東方的格斗運動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學習練習武術散打、跆拳道、柔道、空手道等東方的格斗運動,在學習技擊技術時,需要經過“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意志磨煉,禮儀、謙虛等武德教育,培養學生“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學習和練習西方的拳擊、摔跤等格斗運動,除了能夠強健體魄外,還能夠在對抗中培養學生敢于競爭、頑強拼搏意志品質,培養百折不撓、不怕失敗抗挫能力,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高??蓪⒏穸穼剐赃\動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教育的載體,開展格斗運動,弘揚和培養大學生民族精神,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
格斗對抗性運動是人身體的直接對抗,以擊打、擊倒對手而獲得勝利,與其他類運動項目相比,不僅需要掌握各種進攻擊打技術,還要具備抗擊打的能力。通過練習格斗運動不僅能夠提高身體素質,還可以提升大學生對自我的認知,提高自我意識。在格斗對抗練習中,既是又是技戰術的對抗,又是智慧、心理的對抗,在對抗中能夠分析問題,發現規律,開發智力。在對抗練習中既有成功又有失敗,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是暫時,每一次練習結束后都歸零。根據巴普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實驗的理論,通過反復的練習,這種反復嘗試成功和失敗的體驗,能夠形成神經機制,建立神經連接,培養學生抗挫能力,培養學生“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在格斗運動中還必須遵守競賽規則,尊重對手,保障運動競賽的公正性,在練習中培養了學生的規則意識,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社會意識。
高校學生通過練習格斗對抗性運動,不僅僅是可以強健體魄,更重要是能夠增強意志品質,促進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塑造健全人格。
大學生體育課是高校開展體育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課堂也是開展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體育課程也要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高??筛鶕嶋H情況選擇開展武術散打、跆拳道、拳擊等格斗類體育選項課,充分挖掘格斗類課程的武德教育、禮儀教育、競爭意識等思政元素,并將這些思政元素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在進行身體練習的同時接受思政教育。在格斗類體育課中,保障理論內容的教學,向學生講解格斗運動起源發展和項目文化特征,使學生了解格斗運動文化內涵,發揮思政育人的效果。最終通過身體練習和思想學習有機結合,實現學生體魄的“野蠻”和精神的“文明”相統一。
高校課外運動競賽是高校體育教育乃至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高校體育目標的重要渠道。在高校開展課外運動競賽活動,有助于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能夠激發學生參與體育的熱情、積極性,同時又能夠營造并活躍校園體育文化。目前由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每年組織開展的全國大學生散打、跆拳道、拳擊、柔道、空手道等比賽基本涵蓋了就有良好群眾基礎的格斗運動項目。高校通過開展各格斗類項目運動隊建設,推廣格斗類運動,擴大受眾教育面。通過課外運動競賽,提升運動技能水平,充分發揮格斗類運動的育人價值。
課外學生體育組織是在學校有關部門的規范指導下,由具體共同體育愛好的學生自發組織起來的,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學生群體組織,如高校中的武術協會、跆拳道協會等群體組織。格斗類運動項目的課外學生體育組織,可作為體育課程的延伸,為喜愛格斗運動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吸引更多愛好格斗類運動的學生加入學習。各運動項目群體組織參與人數、學習內容和練習水平能夠反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掌握水平,為體育課程的開設和體育教學內容調整提供依據。作為一個以體育愛好為主要特征的組織,將年齡相仿的學生聚到一起,能夠培養大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和發揮大學生朋輩教育作用。
格斗對抗類運動作為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高校應該充分發揮其思政育人的作用。大學生通過學習練習具有東方文化特征的格斗項目可以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通過學習練習具有西方文化特征的格斗運動可以培養競爭意識,通過練習格斗運動還可以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促進健全人格的塑造。高校應該開齊開足格斗對抗類體育選項課,開展格斗類運動的競賽與交流,指導學生課外體育組織活動,充分發揮格斗類對抗運動的思政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