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諾 王代強 航天工程大學
在大學生群體中,籃球項目的開展非常廣泛,幾乎每所大學的校園內都會有不止一塊室外籃球場地,也會有一塊或多塊室內籃球場地。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對于籃球項目的參與度是非常高的,很多大學生都會在夏天的傍晚,叫上三五好友去校園內的籃球場揮灑汗水,各種班賽、院系賽甚至是院校之間的賽事層出不窮。大部分學生在進行籃球活動的過程中都希望自己快速提高競技水平,從而能夠在業余鍛煉和校內外比賽中有更好發揮。但實際情況往往事與愿違,很多學生每周進行籃球活動的時間超過10小時,然而競技水平提高十分有限,仍處在較低水平,甚至還有很多人受到傷病的困擾。究其原因是因為大學生在進行籃球活動時存在誤區。以下是筆者認為在校大學生在從事課余籃球活動時存在的幾個誤區。
在日常的體育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會在課堂的準備環節安排若干項準備活動,使學生得到充分的熱身,在課堂的結束部分會安排一定量的整理放松項目,這兩個環節對于人體運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準備活動的生理學意義如下:(1)提高人體代謝水平。(2)升高體溫。(3)降低肌肉粘滯性。(4)增加皮膚血流量,提高機體散熱能力。(5)提高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6)提高機體氧代謝能力。忽略準備活動會對人體的運動產生一系列不良的影響,在未做準備活動的情況下進行籃球活動,首先會因機體代謝水平和中樞神經系統機能較低而導致運動困難,無法立刻達到預想強度;其次由于機體氧代謝能力較低和肌肉粘滯性較高,導致身體的動作僵硬,影響技術動作的發揮;第三,在未進行準備活動的情況下進行籃球活動,出現肌肉拉傷,甚至是韌帶及肌腱損傷(例如前十字韌帶撕裂、跟腱撕裂)的概率會大大增加。整理放松的主要生理學作用是:(1)促進肌肉局部血液循環,清除乳酸。(2)加速糖原再合成。(3)預防和緩解肌肉延遲性酸痛。(4)預防運動驟停可能引起的機體機能失調。忽略整理放松可能會導致運動后疲勞消除困難以及出現較重的肌肉延遲性酸痛。因此在進行籃球運動前應進行一定量準備活動,不僅能使機體能夠以最佳的狀態投入到運動中,還可以有效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在運動過后進行整理放松,可以有效緩解疲勞,減少肌肉延遲性酸痛,從而能夠更好地投入到第二天的學習與生活中。
根據項群分類理論,籃球項目屬于技能主導類同場對抗項群。因此技術在籃球運動中就占據主導地位。普通大學生(非籃球專項生)在日常的籃球活動中普遍基本功薄弱,同時又忽略對其進行練習,是造成競技水平長期處在較低水平的重要原因。籃球運動中最為基本的技術即“運、傳、投”,在籃球活動中會時刻運用到。第一,普通大學生大多弱側手技術極差,無法完成最基本的“運、傳、投”,在競技過程中就會出現“跑偏”的情況,即只能通過強側手完成各項技術,尤其在進攻中僅能通過慣用手的方向發動進攻。這就讓對手的防守更加有針對性,更容易預判、封堵和干擾,嚴重影響競技水平。第二,技術動作不規范。在籃球運動中,規范的技術動作是將許多優秀運動員的共同特征集中起來進行最有代表性的描述,因此已被證明其高效性及實效性,大學生的技術動作普遍規范性不高,尤其是重要的跳投技術,可以用“五花八門”來形容,不規范的跳投技術勢必會導致投籃命中率的低下,在比賽對抗中沒有較為穩定的投籃命中率勢必會為對手的防守確立方向,陷入被動。第三,“好高騖遠”情況嚴重,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大學生可以很容易在網上各種視頻平臺觀看專業運動員的比賽和集錦視頻,由于對球星的崇拜會導致其會去模仿專業運動員在比賽中展現出的高難技術動作和比賽風格,但高難技術動作的使用是需要扎實的基本技術作為支撐,沒有基礎的高難技術只能“虛有其表”,不能夠產生良好的結果。例如近年來NBA球星史蒂芬·庫里的人氣極高,很多大學生會刻意模仿其比賽風格和技術動作,即在課余籃球活動中大量進行行進中的急停、撤步或轉身三分球投籃,但因缺乏基礎投籃技術練習,導致命中率極低。第四,基本戰術意識不足,大學生對于籃球基礎戰術的了解不足,直接導致在籃球活動中無法高效進行配合,例如擋拆配合就是一種高效的基礎二人配合戰術,要求掩護人在進行掩護后迅速下順,從而得到輕松得分的機會,大學生普遍戰術意識薄弱,無法完成該配合。針對此點誤區,大學生應在課余籃球活動中,進行一定時間的基礎技術練習,同時學習一定的基礎戰術知識,以達到加強技戰術結合水平,提高競技能力的目的。
籃球運動作為一項同場對抗類項目,對體能的要求非常全面,力量、耐力、柔韌、協調、靈敏等身體素質都要協同發展。大學生在進行籃球活動中往往忽略了任何技術都是依托身體素質才能夠發揮出良好的效果,其不利影響主要為以下方面:(1)影響技術的發揮,在對抗的情況或體能下降的情況下,原本掌握熟練的技術動作由于身體素質的欠缺而導致無法完成或技術動作變形,嚴重影響了動作質量,直接影響競技水平的發揮。(2)增加運動傷病風險,人體在進行籃球活動時需經常保持膝關節屈曲狀態以降低重心,完成加速、急停、變向、橫移及跳躍等動作,下肢力量不足的人再運動中出現損傷的概率會大大增加,例如在完成大幅度體前變向技術時,需一側膝關節稍內扣,將重心放在該側腳前腳掌內側,發力蹬地完成變向,膝關節周圍肌肉組織力量不足的情況下極易導致膝關節過度內扣,造成膝關節前十字韌帶、內側副韌帶以及半月板損傷,嚴重的會直接造成韌帶斷裂,摧毀膝關節穩定性。因此,大學生在進行籃球活動的之余也應注意增加身體素質練習,提高體能素質,從而使技術能夠以在更高的平臺上發揮,同時減少運動損傷發生。
大學生在進行課余籃球活動時,普遍以半場四對四的形式進行。這種四對四的形式的優勢在于可以使公共場地的使用效率大大增加,在每半場有4至5隊的情況下一個全場就可以滿足30至40人進行活動。但這種半場四對四的形式與校園籃球賽通常采用的半場三對三或全場五對五的競賽形式不符,日常四對四過程中大多采用進攻方得分后重新半場繼續發球的規則,而正規三對三則是在進攻方得分后迅速攻防轉換,由原防守方帶走出三分線后即開始進攻,因此攻防轉換速度極快,比賽強度也極高,容易導致跟不上強度的現象出現;全場五對五的競賽形式則是進攻方中籃得分后攻防轉換,由原防守方于底線擲球入界繼續比賽,不論哪種競賽形式都會在進攻方得分后進行攻防轉換。而普遍習慣于半場對抗的大學生在進行全場對抗時,“半場龍,全場蟲”的不適應現象更是普遍發生。因此,大學生在進行課余籃球活動中應當多采取符合競賽方式的形式進行,從而達到適應競賽方式的目的。
綜上所述,大學生在課余籃球活動中仍存在不少誤區,大大影響了大學生課余籃球活動的質量。針對以上誤區采取相應的措施,才能使大學生的籃球技戰術水平逐步提高,在課余籃球活動和競賽中發揮出更佳的競技能力。
在進行籃球活動前,首先進行充分的熱身活動,一般包括慢跑、關節操及動態拉伸和激活等,提高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代謝水平、體溫及機體散熱能力,降低肌肉粘滯性,讓機體對接下來的激烈活動做好準備,使機體能夠更好地發揮運動能力,同時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在激烈的籃球活動后充分拉伸放松,可適當使用泡沫軸、筋膜槍等器材幫助放松,促進恢復,減少運動后的肌肉延遲性酸痛。
大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籃球活動時應拿出一部分時間進行基本技術的練習,著重加強弱側手的運球和傳球能力,彌補不足;在投籃訓練時應首先固定技術動作,使之向規范技術靠攏。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大學生可以輕易地通過手機從各種網站或短視頻平臺搜索到訓練的方法及示范視頻,方便自行訓練,從而提高個人的技術及戰術能力,做到在場上能夠發揮全面的技術和戰術配合。
籃球運動強度大,對抗性強,因此要想更好地進行籃球活動,在比賽中發揮更高的競技能力,就需要對基礎身體素質進行訓練。大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進行基礎身體素質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韌等方面的練習,全方面提高基礎身體素質,更好地進行課余籃球活動,也可減少傷病發生。
大學生在課余籃球活動時可適當改變活動形式,減少半場四對四,增加全場五對五和半場三對三的活動方式,更加貼近競賽,使參與者能夠更加適應正規競賽的節奏和強度,從而更好地提升競技能力,在對抗中發揮更加出色。與此同時也可由學校、院系甚至學生自行組織更多的籃球競賽活動,提高大學生參與籃球競賽的熱情,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自覺、自發地進行籃球專項練習,做到“練有所用”,將訓練中所掌握的技戰術運用到實戰環境中,檢驗訓練成果,增加臨場實戰經驗,從而提高自身的籃球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