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佩,王偉峰
(長春財經學院,吉林 長春 130200)
在“一帶一路”建設的新時期,我國與沿線各國在經貿、科技、文化、能源等多領域展開深入合作,這是發展中國經濟、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契機。外語人才培養是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環節,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培養高質量英語人才是英語教育要面臨的重點難題。培養高質量英語人才是指“不能把英語僅僅作為一種技能與載體,而要在夯實英語語言文化教育的基礎上,強化學科專業之間的相互支撐,實現與其他學科專業的內在勾連和深度融合”[1]。肩負著培養高質量、高規格外語人才的重任,高校必須結合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基于社會需求和經濟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體系。面對“一帶一路”倡議、“新文科”建設和實現內涵式發展的新要求,地方高校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應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宗旨,提升本專業的社會服務功能。本科教育提供的是系統的知識,而非某種職業技能,高校應注重培養學生綜合思辨能力和人文素養。這就要求地方高校將人才培養與地方行業的需求進行對接及深度融合,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能力。地方高校應發揮院系協同效應,結合本校師資力量和學科特色優勢,將語言教學與專業教學有機結合,突出專業交叉、課程融合、內容創新,培養出既能熟練使用外語,又具有全球視野和人文精神、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人才,滿足新時代區域經濟發展對復合型英語人才的需求。
從區域經濟發展需求來看,“開放合作、交流融合已成為各地方區域戰略發展的新常態,地方社會各領域、多層面合作中的國際化需求呈快速上升趨勢”[2]。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就需要大量高素質的既能熟練使用外語,又具有全球視野和人文精神的跨專業復合外語人才。語言服務人才的需求和培養成為最近幾年國內學術界、翻譯行業關注和研究的焦點。隨著語言服務內涵的延伸,語言服務人才較傳統的外語人才和翻譯人才呈現出更為明顯的復合型和應用型特征,語言服務人才須具備較強的外語能力、相關的行業知識和職業素養。高校外語人才的培養也需完成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需求的有效對接,提升外語專業人才的質量和行業服務能力。
以吉林省為例,在汽車制造、文化旅游、冰雪經濟和高等教育等行業都需要大量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次外語專業人才,以推動語言服務產業轉型,促進吉林省經濟發展和建設。而通過對吉林省的相關企業、高校和政府機關的調研和訪談,分析近三年各行業對外語專業人才的招聘情況可以看出,從事翻譯、外貿和外事等相關行業的高質量語言服務人才短缺,不能滿足地方經濟建設對外語人才的需求。企業、政府機關和高校對外語人才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除了要求外語專業畢業生有很強的閱讀、寫作和口頭溝通能力外,還要求外語人才對商務、管理、計算機、新聞、旅游、法律等方面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并具備較強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較高的人文素養和思辨能力。
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各高校要建設優勢特色專業,提高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因此,單一語言技能型外語人才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求,而將外語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培養既有較強外語綜合能力,又有跨學科知識和人文素養的復合型外語人才,應是各高校外語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3]。近年來,地方高校外語專業畢業生在就業和擇業上出現了就業率低、就業質量不高、從事崗位和專業不對口等方面的危機,一些地方高校的英語專業停止招生,甚至被撤銷,地方高校在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上陷入了困境。
地方高校外語學科體系相對比較單一,缺乏多樣化、專業化和跨學科性。例如,一些地方財經類高校的外語學院僅開設一兩門外語專業,無法形成學科群,學科發展受限。而財經類、理工類院校更注重財經類和理工類專業的建設,英語專業發展較慢,很難與本校其他優勢專業交叉結合,英語專業的外在跨學科性體現得不明顯[4]。在這種情況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結構比較零散,除了具備單一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外,對跨學科知識只是略知皮毛。這樣的外語人才無法滿足“一帶一路”倡議對國際化跨專業復合型外語人才的根本需求。
其次,地方高校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偏重語言技能的訓練,忽略對人文素養的培養,導致英語專業學生在本科生階段的學習中,需要花大量的時間來進行語言技能訓練,在人文素養、思辨能力等層面學習和訓練的時間減少。地方高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陳舊,特色不鮮明。英語專業基礎課學時比重很高,學生在低年級學習階段要花大量時間進行英語聽、說、讀、寫的基礎訓練,創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訓練不足。高年級專業主干課拔高程度不夠,文學和文化等方向選修課門數不足。在選課時,學生更傾向于選擇容易通過考試獲得學分的課程,忽視文學賞析、學術寫作、思辨演講等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完成的課程,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文化底蘊較為薄弱。
地方高校英語專業教師隊伍存在知識結構短缺狀態,“雙師型”教師比例小,專業課教師沒有或只有很少的語言服務行業實踐經驗。另外,校內配套實訓實驗室的投入不夠,軟件更新慢,硬件設施簡陋,學生在校外實踐基地的實習機會少,這些因素都影響了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人工智能和翻譯技術為英語專業教學方法的創新創造了很大的空間,地方高校在技術更新上一直處于落后的水平,教學技術更新速度慢,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智慧教學的開展,不利于復合型人才培養。
針對在外語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地方高校必須對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改革,促進外語與專業學科相互融合交叉,創建跨學科課程體系,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并在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5]。
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機制中的核心內容,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優化課程體系是專業教學整合的關鍵所在。地方高校英語專業要實現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必須組建跨學科交叉的課程模塊,鼓勵建設學科交叉的新型課程。
1.人文素養課程模塊
復合型英語專業人才不僅要具備豐富的語言知識和過硬的技能,更要具備貫通中西的人文素養。高校在公共課設置中,要增加開設能夠彰顯人文素養、開闊學生國際視野的選修課,適量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提升學生的素養和文化底蘊。與此同時,高校應開設外國文學、藝術等課程,加深學生對外國語言和文化的理解,充分體現人文特色,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講好中國故事。
2.學科知識課程模塊
英語專業學生語言技能的提高與學科知識的獲取是相輔相成的,應該適當壓縮語言技能課程的課時,將語言技能的訓練和語言學、文學、翻譯、商務等專業知識的教學有機融合,整體上保證語言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合理分配和有效銜接。除語言、文化和文學核心課程外,應開設國際貿易理論、管理學、信息技術等跨學科拓展類通識課程,為學生提供跨學科學習體驗,使學生建立寬厚的知識結構,促使學生實現專業素養與綜合素養的同步提升。
3.專業方向課程模塊
結合地方高校的師資力量和學科優勢特色以及所在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增加專業方向選修課數量,系統開設經濟、金融、管理、國際貿易、法律和信息技術等方向的跨學科專業選修課,也可與其他學院進行課程共享,允許學生根據自身興趣跨專業、跨院系選修課程,打破專業之間、學院之間的限制,使學生可自主獲取其他專業的知識,大力發展學生在多學科交叉專業領域的復合能力。
4.實驗實訓課程模塊
高校應突出在人才培養中的主體地位,增加校內實踐教學環節,包含語言實訓、翻譯實踐等;充分利用學校其他專業的實驗室和實踐實訓基地等資源,由學校英語專業教師和其他專業教師共同指導開展商務實踐和外貿業務實訓等課程;利用好企業協同育人機制,由學校和企業共建特色產業學院,共同開發課程,避免專業課教學與社會需求脫節。
為實現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教學方法的改革首先應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跨學科、多領域獲取專業知識,使學生的學習內容多元化、學習空間立體化、學習方式主動化。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多開展基于任務的分析、完成和過程化的案例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和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發展,整合大數據技術和智能技術,變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創新教學模式;通過“智慧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移動學習、虛擬情景學習等信息化教學方式,促使學生發揮出學習的主體作用;創建線上學習資源庫,基于線上教學資源共享打造英語學習互動空間,增強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從而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
課程體系的設置與實施以及教學方法改革的開展都離不開專業的師資團隊,教學實踐改革的成效首先源自教師自身知識、能力、素養的提升,因此,必須加強教師團隊建設[6]。地方高校英語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培養需要一支既精通英語語言知識和外語學科教育,又熟悉其他學科知識、具有跨學科素養的師資隊伍。地方高校應為教師創造學習和實踐的機會,促進教師知識結構和教學觀念的更新及自身專業能力和素質的提高;加大“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力度,鼓勵英語教師到其他行業參加實踐活動,或與社會企業合作,開展橫向教科研課題的研究。現代化教育技術的應用推動了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革,因此,教師應當具備運用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進行教育教學的能力。高校還可從貿易、金融和管理等相關行業引進專業知識扎實、英語水平突出、實踐應用能力強的高級專業人才,聘請行業技術骨干以實踐導師的身份加入專業教學團隊,以豐富師資構成,優化師資結構。
綜上所述,本文在分析當前地方本科院校英語專業所面臨的問題以及“一帶一路”建設中區域經濟發展對語言服務人才需求的基礎上,探討了促進地方高校英語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應對措施。復合型英語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課程體系、教學實踐和師資隊伍幾個方面的建設和創新,只有實現跨學科課程體系的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能力的提升,以及在教學實踐中應用最先進的教學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人文素養和思辨創新能力,最終把學生培養成應用型復合型專業人才,以適應區域經濟建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