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國
(上海海洋大學 工程學院,上海201306)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對2035年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從質量、公平、結構、服務能力以及更具體的理念、內容、方法、體系、制度、治理等方面進行了遠期規劃[1]。“十四五”時期全球發展將出現重大變革,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快速發展,對新工科型人才的需求十分緊迫。以“雙一流”建設要求為綱,以工程教育認證為契機,重視以學生為本,“以結果為導向”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持續推進教育教學改革[2]。
一流專業建設需要把握好一流專業的內涵、建設的方向、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師資隊伍建設、學生培養工作等內容展開介紹。通過對經驗的總結與問題的探究,不斷推進一流專業的建設工作。同時,也應以工程教育認證為契機,重視以學生為本,“以結果為導向”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持續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持續改進與完善本專業的教育教學體系[3-4]。
工程教育認證要求專業建立一種有效的持續改進機制,實現工程教育質量的持續提高。以工程教育認證中持續改進理念對認證專業的需求為出發點,探討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持續改進體系的構建與實施。結合專業的自身辦學定位,構建符合培養目標的持續改進體系。培養學生解決機械領域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持續改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5-6]。工程能力培養是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工程能力培養基地是機械類專業學生工程能力培養的重要載體[7]。
上海海洋大學機械工程學科歷經“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和建設,聚焦海洋工程特色,經過大力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十四五”期間,機械工程學科和專業發展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本文重在探索教學改革的方向和思路。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源于富有特色的漁業機械,專業建設必須與時俱進。面向未來,人們已經形成一個共識: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是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因此,智能制造的教育教學是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工程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所亟須的。機械工程系的發展需立足長遠,結合“一流學科”建設,以海洋工程為特色,進行前瞻性布局,基于社會需求與資源基礎,定位特色專業,勇于探索創新,這也是新時代的辦學使命要求。
學校辦學地點在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也應開拓視野,主動走出去,開放辦學,學校應立足臨港新片區,為培養滿足臨港需求,符合專業培養方案的優秀本科人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最新培養目標中提到“培養學生利用機械工程知識和工程化的方法解決實際工程應用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既能在機械工程領域寬口徑就業,又能具有海洋工程的相關特色技能,從而更好地為地方特色產業服務。”解決實際工程應用中的問題,往往也是多學科綜合應用的結果。
機械工程學科不是獨立封閉的存在,需對接學院的建設目標,對接學校的一流學科建設和特色大學建設的需要,對接臨港新片區產業發展和企事業單位的實際需求,深化與國際同專業的合作培養事宜,主動加強與國內同專業院系的橫向聯系合作。
在對接臨港企事業單位方面,應主動而為,有計劃地走出去,了解產業發展實際人才需求。“上海海洋可再生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籌建,有助于為臨港及上海的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建設服務。主動走入“一帶一路”的前沿陣地,拓展與東盟高校同專業之間的合作。
學校及時跟蹤和理解教育部政策的指引,申請入選國家級或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是能否爭取資源實現快速發展的關鍵。專業認證和爭創一流本科專業是上海海洋大學機械工程學科近期的重要工作。一方面,機械專業工程認證建設為一流本科專業打下了基礎,可以統籌推進兩方面工作,使其相互促進。另一方面,做到機電不分家,應加強與其他工科,例如電氣和工業工程的橫向聯系,也可以助推專業認證并爭創一流本科專業。
無論是專業認證,還是一流本科創建,無論是教學管理的日常規范,還是最終培養目標的實現,高等院校都應注重內涵建設,以保證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以及畢業后的發展態勢穩步向好。大學的職責是培養新時代的合格人才。學生的目標是成為具備專業能力的合格人才,能夠“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需要,具備良好的科學人文素養與職業道德、溝通能力與協作精神;具有寬厚扎實的工程基礎知識和機械工程專業知識;具有海洋相關知識背景,具備較強的自我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分析、研究及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學校應立足社會需求,以就業質量為檢驗標準,以學生持續發展能力為評價依據。市場檢驗是最客觀的指標,因此,相關的教學改革包括了學科專業建設、一線工程師資源的引入、新課程的調整、日常教學質量的嚴控、資源經費配置、專業需求調研、實習崗位開拓、就業資源的儲備、畢業生長期的反饋指導等,一切教學工作以學生就業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為根本。上述改革方式,既是求真務實,提升學生能力的需要,也是機械專業認證的最新要求。
日常工作是一切計劃實施的基礎和保證。應根據學校的工作計劃,組織制定機械工程系專業教學實施計劃。機械工程系專業理論和實習教學的安排與組織,應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制定各專業理論、實習教學學年(學期)授課計劃,并組織教師開展教研活動。教師應做好備課、上課、指導作業、成績考核、信息反饋等各個教學環節的管理工作。機械工程系應設置申報、學科與課程體系建設、教研教改課題研究與開發、學術交流、教材開發等各項工作;并做好實習實訓和畢業設計工作。教師應實行文明教學,保障教學安全,及時排除不安全因素,創造井然有序的教學環境。管理人員應協調多個教研室,形成合力,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創優。
一般來說,資深教師的教學經驗豐富,而青年教師的學歷高,個體科研能力強。新老教師應強強聯合,共同探索教學改革的新方式。機械工程學科建設的工作需要每一位教師的齊心協力。學校可通過系列活動,加強團隊和組織建設力度。既尊重老教師的教學經驗,也應理解青年教師的創新想法,即便未達到預期也應適當予以鼓勵。在信息時代,更多人能平等地參與到機械工程學科建設的討論中。新老教師應有共同的目標,互幫互助,協同努力,共同做好機械工程學科建設工作。
機械工程學科的建設和發展需要具有時代性、開放性;學科建設需要與時俱進,爭創一流專業,突出工科質量,深化教學改革,積極探索現代管理方式,創優日常工作,深化團隊建設。把握新時代教育教學規律,應呼應社會的實際需求,以一流學科建設為目標,按照工程認證管理思路,提升學科建設質量,培養新時代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