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琴
(集寧師范學院 數學學院,內蒙古 烏蘭察布012000)
本次調查采用網絡問卷調查和實地回訪就業單位相結合,選擇對象包括集寧師范學院師范類專業在校生和部分往屆畢業生。借助問卷網絡平臺共發放問卷801 份,收回有效問卷801 份。在調查對象中,男生占72.8%,女生占27.2%;實地回訪24 家就業單位,50 名畢業生。
1.對就業形勢的看法
調查顯示,83%的學生認為目前的就業形勢嚴峻、就業難。選擇考研或先就業后擇業的學生較多,只有3%的學生選擇自主創業,還有少部分學生認為先選擇自己合適的崗位再就業??傮w看來,學生就業方向更趨務實與成熟,他們能夠衡量綜合素質的高低、專業知識水平的高低、實際操作能力的強弱等基本條件去對照自己、評價自己,確定自己干什么工作比較合適,沒有產生盲目就業的錯誤就業觀[1]。
2.面臨就業的心態
調查顯示,面對就業壓力,67%的學生表現出信心不足和焦慮,且這種現象在各年級學生中都存在。大學生畢業前心理壓力較過去有明顯增大,主要原因是基礎知識的不扎實、缺乏社會經驗,考研、戀愛分合、突發事件、經濟條件等沖突和事件,學生缺乏相應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且女大學生心理壓力大于男大學生。此外,師范類專業的學生就業方式不夠靈活、觀念傳統,走不出“專業對口”的狹義就業觀,很多學生傾向于選擇穩定、有保障的好學校就業,希望就此選定理想的職業,而不愿意選擇有風險、有挑戰性的職業,更不敢去創業[2]。
3.求職途徑
調查顯示,70%的學生選擇通過學校招聘會或學校推薦的方式求職,不能主動深入用人單位更好地了解崗位需求,而把就業問題的解決寄托在學?;蚺笥?,這種求職方式過于依賴學校和家人,缺乏主動性。
1.畢業生工作情況
師范類專業畢業生就業方向較為單一,教師職業依然是主要就業渠道。從畢業生工作性質來看,50 名畢業生中,從事教師行業的占92%,從事其他事業單位的占6%,從事企業管理工作的占2%,自主創業的占0%。從行政職務來看,從事教師行業的學生中有26%擔任班主任,擔任校領導職務的占11%。從畢業生畢業時間來看,學院升本之前的畢業生占44%,升本以后的畢業生占56%,且其中2019、2020年的畢業生占本科畢業生的57%,已取得研究生學歷的畢業生占4%。
2.專業相關度及工作滿意度
學生目前的工作崗位和所學專業較緊密,對工作的滿意度較高。從畢業生的就業時間來看,初次就業時間絕大部分集中在畢業前2 個月或畢業后3 個月之內,并且穩定率達90%以上。有92%的畢業生認為,他們現從事工作與所學專業的相關、聯系緊密度較高,并且他們對目前的工作崗位、工作內容及職業發展前景等方面滿意度較高。
3.畢業生就業薪酬
畢業生定崗后目前稅前月收入集中在3800~7000 元。其中近一兩年剛畢業的學生月薪中位數為4700元。據調查,2015年以來,每年的應屆畢業生工作后的第一月工資總體上呈逐漸上升的趨勢。
通過本次畢業生就業回訪發現,用人單位普遍反映集寧師范學院培養的學生政治素質高,工作中吃苦耐勞,勤學好問,上進心強。在對畢業生知識結構評價中,企業認為學生政治理論及相關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比較好。在實踐能力評價方面,企業認為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學習能力相對較強。在思想道德修養及心理素質方面,企業對畢業生公民道德素質及社會責任感、維護集體榮譽等方面比較滿意。
集寧師范學院數學學院成立了就業創業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黨政聯席會研究就業創業工作。學院實行班主任、導師雙線“負責制”,導師不僅指導學業,還要指導服務就業。該院成立了“就業創業線上指導”教師團隊和工作聯絡微信群,給畢業生及時推薦就業渠道,講解學校的就業政策、就業形勢和就業安全等知識內容,幫助其辦理就業手續。
該院充分利用教育部“24365”校園招聘服務活動平臺等網絡平臺,共享全國招聘、考試信息。截至2020年12月,共推薦就業單位68 個,就業崗位72 個,企業和學校聯合開展了9 次線上招聘會,舉辦了就業經驗分享會2 場;還依托“內蒙古大學生就業”、易網中國大學MOOC 等各類在線課程平臺開展了就業創業課程線上學習活動。
該院建立健全“建檔立卡貧困畢業生幫扶工作信息臺賬”,逐一落實幫扶責任人,制定了幫扶措施,開展了“一對一”就業幫扶。截至2020年12月,數學學院2020 屆建檔立卡的4 名畢業生已全部就業。
學校組織舉辦了第六屆“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院級初賽,在校學生全員參與,參與率100%;還舉辦了數學學院第三屆創新創業活動月暨第十二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節系列活動3 場。
對目前還未就業的畢業生,該院安排了專人堅持定期聯系,并持續提供就業指導和服務;對已就業的畢業生,堅持就業信息追蹤,堅持做好就業復查工作。
目前,學校在畢業生就業指導的內容設計上,注重宣傳就業政策及就業形勢分析,而在培養師范生教師基本功訓練和育人能力等方面還有待加強,主要表現在,學生實習時真正能上講臺的機會很少,更多的還是以聽課、批改作業為主。在師范生教師技能方面,師范生“鋼筆字、毛筆字、粉筆字和普通話”等教學基本功和教學技能訓練所占課時比例較少。因此,師范院校應通過有效方式,不斷提高師范生從師任教的基本素質和基本技能[3]。
現如今,畢業生就業的競爭,不僅僅是學識水平的競爭,還是心理素質的競爭[4]。目前,大多學校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過程服務內容較多、形式也多樣,但對學生性格、情緒和心理的關注和培養較少。因此,師范院校在就業指導過程中,應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學校整體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中,面向全校學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課,開發精品網絡課程,作為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傳授心理調適技能的渠道[5],例如依托“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日、“10.10”世界精神衛生日等重要節點,廣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培養學生自尊自信、樂觀向上的現代文明理念[6]。
師范院校應不斷強化對在校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教育,把“教師特崗計劃”“西部計劃”“三支一扶”等基層項目做好做實,引導畢業生到基層鍛煉成才;做好大學生征兵宣傳工作,鼓勵大學生參軍入伍;發揮本校教職工、校友資源等多方力量,主動與用人單位聯系,廣泛收集用人需求信息并及時通過網絡發布給畢業生。
在當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仍有一些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和奮斗精神,滿足于現狀,對未來就業沒有思考,不主動參加招聘會,不敢于嘗試,不積極搜尋相關就業信息,這種懶惰心態必然導致其就業困難,影響自己的職業發展。因此,師范院校在就業指導工作中要加強主體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