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鶴
(吉林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吉林 長春130118)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結合自身情況及目前的機遇和制約因素,確定個人職業發展方向的職業目標,并為自己實現職業生涯目標而制定、落實的詳細學習計劃和培訓安排。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個體規劃自我職業生涯的技術與技能,發展個體綜合職業能力,促進個體職業生涯發展的活動[1]。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是一門針對大學生職業教育的課程,也是一項具有綜合性和專業性的教育工作。因而,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大學生的在校學習質量和就業后的職業表現都具有深刻的影響,是提升學生就業水平的重要途徑[2]。
各高校對學生職業規劃教育比較重視,充分認識到了職業規劃教育對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認知,明確職業定位,提升競爭能力,促進學生就業等工作的重要意義。目前,吉林省高校已普遍為本科生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理論課程設置為人才培養方案的第一學期或第七學期,設置了相關的實踐教學環節,如綜合類的專業模擬實訓、創業管理課程,組織各項專業競賽等。這些課程的設置能夠幫助學生明確職業發展方向、認清就業形勢、提升就業能力。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清晰地認知自己,強化就業意識,更新就業理念,完善自身能力,提高就業競爭力。因此,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考核方式等都應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目前,大學生在職業規劃教育中主體性仍不夠鮮明,學校對學生的愿景引導比較滯后。在課程設置方面,許多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開設在大一學年和大四學年。在大一學年,學生剛入學,對職業社會和自身定位仍處于懵懂狀態,很多學生仍以完成期末考試,獲得學分為學習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主要目的,未能清楚地意識到職業生涯課程設置的重要性和意義。在大四學期,學生忙于復習考研和找工作,課程設置又相對滯后,不能很好地起到該課程對學生的職業引導和規劃的目的。在課程內容的設計方面,很多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仍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缺少輔助性的實踐教學。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全國沒有統一的教材,教師講授課程內容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導致課程內容本身的知識統一性、前沿性和實踐性不足。在學生的愿景引導方面,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沒有充分發揮對大學生的就業引導和職業指導的功能。
很多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授課教師都是由各學院的輔導員擔任,而且是大班授課,所使用的教材不統一,授課教師對授課內容的理解和側重點不盡相同,相當數量的學校甚至沒有專門的職業生涯教育中心和專職教師,從而導致職業生涯規劃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程度不夠。這種情況容易造成學生對未來就業前景和社會經濟發展形勢把握不夠,誤導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影響教學和指導效果。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其一要體現各專業的職業化要求,其二要突出學生的個性化特點。目前,吉林省很多高校的職業規劃教育課程沒有與各專業的職業要求和發展趨勢充分融合。很多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在大一學年。學生在沒有學習太多專業課程的情況下學習職業生涯規劃,尚未對專業的特點和職業要求有清晰的理解,對就業形勢的認識也不夠深刻。每個學生的個性、能力構成、素質體現、就業愿景都有較大差異,而學校針對各類學生的個性化引導和教育方式仍不完善,很多高校的職業規劃教育采用大班授課的方式,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單一,職業規劃的指導方式缺乏個性化和針對性。因此,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學生的專業引導和職業指導的功能也不能得到充分體現。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也應是實踐性更為突出的課程。目前,吉林省很多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更重視理論教學,實踐較為薄弱。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無法全面考量和完善自己的生涯規劃[3]。教學綜合性和實踐性的弱化影響了該課程對學生職業指導的功能發揮,造成學生自身能力與就業崗位要求的不匹配、自身職業發展與社會需求的不匹配。
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即是對在校生的職業教育和引導,也關系到學生的就業質量和職業發展,是一門持續性較強的指導課程。目前,吉林省很多高校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定位仍然是一門滿足畢業學分要求的必修課,對學生的職業引導和就業指導功能沒有展開充分思考,課程內容與各專業特點的融合性也不強。很多高校雖然設置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但對學生職業規劃能力的持續性培養不夠,沒有很好地體現其對學生就業的指導性作用。
職業生涯規劃的學期設置、課程內容設計、實踐教學環節、考核方式、學生管理等工作,應該以塑造學生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規劃能力為目標,以學生的職業素質提升為導向,結合學生所在專業的特色和職業要求,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分析、自我認知、自我提升和自我規劃,明確職業定位。
學校可以多途徑補充專業教師,成立全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研室,教師團隊應吸納高校輔導員、各專業教師、企業高層管理者或培訓部門講師及社會各界優秀人士等,完善專業教師的資源力量,全面提升師資質量。建議各校編寫符合本校人才培養規格和目標的職業規劃指導教材,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按專業進行材料的編寫。學校還可組織企業高層管理者、優秀的企業培訓人員、校外職業生涯規劃專家進校對學生進行現場培訓和專題講座,增強課程的教學效果,強化學生就業意識,提升學生職業規劃能力。
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要體現各專業的職業化要求,并突出學生的個性化特點。首先,學校應將各專業的課程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相融合,設計具有專業特色和要求的教學內容,突出不同職業和崗位對專業化人員的社會需求和定位;其次,可通過“雙創”課程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融合,將創新創業能力和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整合,突出學生的個性化特征,使職業規劃更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最后,改革考核方式,完善對學生的評價體系。采用對學生的綜合性評價手段,將任課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實習單位的評價作為考核學生的綜合評價體系,分階段對學生進行考核和評估,構建包括實習單位在內的職業生涯規劃網絡測評體系,體現課程教育對學生就業的綜合性及持續性指導。
職業生涯規劃團隊積極構建實用化教育平臺,實現理論教學平臺和實踐平臺的共享,校內學習與校外實踐的融合,讓理論知識平臺化,并針對性地提出各類學生甚至單個學生的職業生涯指導方案。除此之外,校企合作基地、社團實踐活動、學業導師制、專業競賽、學生參與教師的橫向課題研究等實踐方式,都能夠加強學生的實踐訓練,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三位一體”的校企緊密合作關系[4]。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系統性、持續性、動態發展的教育活動[5]。新時代大學生的創業觀念和就業理念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學生在就業意識、職業選擇、目標定位、自我認知、自我發展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這就需要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能僅僅在某個學期設置課程,而是要在各個學期的相關課程、實訓環節、實習平臺等學習及實踐中,將專業課學習的內容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目標相匹配。從學期設置上,實現多學期分層次的學習方式,有計劃地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全程化校內指導;在教學平臺上,將校內理論學習平臺與校外實踐平臺相結合,實現校內各學期的專業課學習與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機融合;在評價體系上,把學生在校表現和校外實習甚至工作之后的表現納入對學生的總體評價體系中,并作為本專業評價學生培養質量的重要依據,突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踐性和全程性。
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補充教育內容的有效手段,也是大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實用性、針對性和綜合性較強的高校職業規劃教育,是當前應用型高校教育發展的趨勢,對大學生明確自身定位、規劃職業發展方向、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