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義
(廣東培正學院,廣東 廣州510830)
我國高校職業指導工作在指導理念上大致經歷了如下三個發展階段:從季節性就業指導到粗放的職業指導;從粗放的職業指導到精細化職業指導;從精細化職業指導到精致化職業指導。目前,我國高校的職業指導理念,正處在從精細化向精致化轉變的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讓職業指導工作變得更加人性化。
對于職業指導的功能來說,高校職業指導既有為求職者就業和用人單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詢、指導的服務功能,也有通過教學和輔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專業和專業學習,促進學生就業、就業穩定和職業發展的教育功能,以及通過對就業信息的調查、梳理和就業工作總結、反思為學校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提供合理化建議的研究功能[1]。
我國高校的職業指導始于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受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帕森斯(Frank Parsons)職業指導理論與實踐的影響,時任清華大學校長周詒春于1916年開始為畢業班的學生舉辦職業指導講座,從而拉開了我國高校職業指導的序幕。1919年清華學子莊澤宣赴美留學期間,在《教育與職業》雜志發表了一系列職業指導的文章。1922年其學成回國后,他先是在母校清華大學講授心理學,次年兼任了職業指導部主任后,開始在學校進行系統的職業指導活動,同時還結合實際工作,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職業指導思想。
高校職業指導工作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基本上處于缺位和停止狀態。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大學生就業的逐步市場化,一些高校開始在學生工作中引入職業指導,指導的方式主要是畢業前的思想教育和辦理就業手續中的流程指導與服務[2]。
1995年,“就業指導”課程開始進入我國部分高校的課程體系,就業指導工作也開始由專門的機構——就業處(科)具體負責。不過,從理念和內容的角度看,此時的高校職業指導工作,仍停留在幫助就業的層面。
各高校重視就業結果的統計,追求高就業率,卻忽視了學生的就業質量;大多數學校的“就業指導”課程選擇在大三下學期之后開設,課程內容偏重就業流程和求職技巧,試圖通過短時間的突擊式教學,迅速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這種單一的就業指導雖然能夠幫助學生解決一些緊迫的現實問題,但在學生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方面的教育卻收效甚微。
進入21世紀,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也從“季節性促銷”的就業指導,逐步向“發展性規劃”的職業指導轉變。自此真正意義的職業指導才開始在我國高校得以恢復和發展。2005年,國家對高校職業指導工作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規定各高校不但要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不少于48 學時的“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而且要將職業指導工作貫穿學生四年大學生活的始終。
在教育部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動下,各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門紛紛介入職業指導工作。在一些基礎比較好的省(市),就業指導中心不但每年定期召開“就業指導工作專題會議”,而且還成立了全省(市)的“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學指導委員會,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研究、教師培訓、教學競賽和教學檢查等工作。這一時期的高校職業指導工作雖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從總體上看還比較“粗放”,大多數高校的職業指導工作都存在如下幾方面問題。
高校職業指導的主要形式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以及學生畢業前的求職準備指導、招聘洽談會、就業協議簽訂和個人權益保護等。這些指導基本上以教師講授為主,即使有交流互動也很難深入,無法解決學生個體深層次的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問題。
高校的職業指導服務也是以面向學生群體的活動為主的,如面向全體學生的就業信息發布、校園招聘和就業手續辦理等,效率雖高但卻很難滿足學生的個性化要求。即使是面向特殊群體的職業指導服務,通常也是以團體輔導的方式進行,缺乏對學生個性化需求的考慮。
為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自我探索,許多高校都購買了職業素質測評軟件,學生可免費在網上進行職業素質測評,并能獲得軟件自動生成的職業素質測評報告。這種報告雖是根據學生的測評結果給出的,但它給出的卻是對一類學生的共性評價,而不是對學生個體的個性化評價。對于這種測評報告,各高校基本上都沒有配備專業人員對測評報告進行解讀。
上述問題的存在,無疑與高校職業指導人員的數量和資源配置有關。但從本質上看,還是因為學校負責相關工作的人員對職業指導的作用和功能缺乏正確認識。有關我國不同地方本科院校職業指導工作的調查結果顯示:能夠認識到職業指導教育功能的就業工作負責人僅為6.2%,能夠認識到職業指導研究性功能的就業工作負責人僅為3%,大部分高校的就業工作負責人關注的還是職業指導的服務功能和學校的就業率[3]。
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粗放的職業指導理念已經不能滿足高校學生工作的客觀要求。在這種背景下,一些學校借鑒精細化管理思想,提出了精細化職業指導理念,即面向不同專業、不同背景、不同追求和不同人格特征的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個性化職業指導。其具體要求如下:
精細化職業指導主張不打無準備之仗,它要求在進行職業指導之前,先要了解服務對象對職業指導的需求。目前高校職業指導的服務對象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在校大學生,一類是企業和事業單位。從大學生群體看,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和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對職業指導的需求具有很大的差異。對于來學校招聘的企業和事業單位來說,雖然都是來學校招聘人才,但不同單位的招聘要求和招聘準備卻千差萬別。因此,一定要根據不同服務對象的不同特點和不同需求,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分類指導[4]。
精細化職業指導的突出特點,就是由傳統的經驗型指導向科學化指導轉變。科學分析指的是職業指導人員要對職業指導工作的科學性有足夠的認識,要創造條件,通過在職進修等方式,提升個人的專業素養,學會借助各種職業測評的方法和工具,對來訪者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評估。
因材施教強調的是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和要求,施以更為有效的個性化指導。這里說的個性化,不是個別化和個體化,如果不能針對不同對象給予不同的指導,即使是一對一的指導,也不能稱為個性化。而針對不同服務對象的不同需求,采用有針對性的指導,即使是以群體的方式進行的,也可以稱之為個性化指導,也同樣能夠幫助服務對象實現個人的職業發展目標。
精細化職業指導也是一種注重過程和關注細節的指導。它要求對規劃和目標進行層層分解,進而采取更加專業、細致、完善的方式與方法,為服務對象開展職業指導。注重過程要求職業指導人員在對學生進行指導時,采用科學的流程來找出學生職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根據問題的性質和解決問題的要求,嚴格按照要求一步一步地去解決問題。關注細節強調的是踏實嚴謹的態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它要求職業指導人員應于細微處去全面了解被幫助對象,不放過任何一個微小的地方,同時以極端負責的態度,把每一件小事和每一個環節都認真做好[5]。
精細化職業指導不但關注不同群體,特別是就業困難群體的職業指導工作,而且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主張因材施教和關注細節。這些主張和措施與粗放式職業指導相比,無疑是一大進步。但也應該看到,它還存在許多問題,如對人的精神層面重視不夠,對人的情感因素關照不足等。因此,高校有必要開展更為人性的“精致化”職業指導,以促進高校職業指導工作邁上新臺階。
“精致化”職業指導源于“精致化管理”,這種指導與“精細化”指導的最大區別,在于它把服務對象看作是復雜的社會人,而不是簡單的理性人。它的突出特點是正視人的心理與行為的復雜性,強調用人文和藝術化的方式,將職業指導工作盡善盡美地做好。“精致化”職業指導的基本要求如下。
“精致化”職業指導從本質上說是一種人本化指導,這種指導不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精致化”職業指導者看來,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也都是需要尊重和值得尊重的。沒有不合格的學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師。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基礎上,促進其向更高的水平發展[6]。
而在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中,“精致化”職業指導強調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和優勢,主張學生在自己的優勢領域發展。同時,它還強調通過優勢的導向作用,來促進和帶動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進而實現全面發展。“精致化”職業指導認為,要切實做到尊重差異和優勢導向,職業指導人員不但要有愛心,而且要有耐心和恒心,要學會用“成長型思維”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7]。
“精致化”職業指導的突出特點是理情結合和精益求精,它將服務對象看作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而不是會說話的機器。這里說的理情結合,指的是在職業指導工作的自始至終,都要注意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對學生的影響,要以充滿真情的關心和愛護,去了解、啟發、引導和鼓勵學生思考其生活、學業和職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同時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適應社會和實現的自我發展。
潤物無聲指的是教師在職業指導過程中,要盡量避免簡單粗暴的說教,要通過場景化的活動和藝術化的設計,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實現健康、快樂成長。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充分挖掘校友資源和社會資源,通過組織優秀校友報告會、人物生涯訪談、職業體驗和頂崗實習等活動,讓學生在平等的交流和真實的體驗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正向引導。當然,指導老師也可通過自身的榜樣作用,讓學生在接受指導的過程中,以愉悅的心情主動接受其影響[8]。
“精致化”職業指導是一個系統的生態化指導,它不但強調整體和關注細節,而且崇尚自然和富有美感。這里的崇尚自然,說的是職業指導工作要尊重和遵從自然規律,主張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萬物都是平等的,要學會與自然、與他人和諧相處,而不是去勉強他人或征服與改造自然。它倡導職業指導要根據每個人的自然稟賦,幫助其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9]。
富有美感是指崇尚自然的指導,追求的是“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的和諧世界,在這里每個人都在適合自己的生態位愉快地工作和生活,具有一種渾然天成的自然美和生態美。當然,這樣的職業指導具有更大的挑戰性,它要求職業指導人員不但要有大局意識,而且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洞察力,而且還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要善于通過因勢利導的方式,將每一個學生都培養成為具有獨特個人魅力的超級個體。
當前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變化,從“精細”到“精致”這種昔日的理想和追求,將是今后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常態。為此,廣大高校職業指導人員從現在起,就應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和專業能力,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和“精耕細作”的方式,認真做好職業指導每個環節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