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帥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 農學園藝學院,江蘇 句容212400)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是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格局發生了重要變化,圍繞“立德樹人”這一人才培養根本任務,如何把“育人教育”貫穿資助工作始終,把“輸血式”資助向可持續的“造血式”資助轉變,對家庭經濟困難生“扶智”“扶志”“強能”并重,是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資助工作的發展性強調由“保障型”向“發展型”發展,通過創造性的資助育人活動,實現家庭經濟困難生由“他助”變為“自助及助他”,深化高校育人內涵。
發展性資助是指在高校對家庭經濟困難生進行經濟幫扶的框架體系上,以學生“勵志成才”為根本目的,根據家庭經濟困難生不同階段的需求給予最大程度的滿足,讓其在能力提升、素質提高、心理健全等方面實現全面發展。在發展性資助實施路徑中,在確保公平性和效率的基礎上,由政府部門主導、校企齊參與資助工作,搭建系統互動資助平臺,優化資源配置,加強家庭經濟困難生思想教育,為家庭經濟困難生成長成才保駕護航[1]。其主要功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隨著國家資助政策的進一步完善,學校資助體系的健全,受助學生的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后,有部分受助學生產生了“等、靠、要”依賴思想,認為獲取資助資金比靠付出獲得報酬要容易得多,獲取資助資金更是理所當然。并沒有養成自立自強、感恩上進的良好品質,其感恩意識極其淡薄。國家資助政策體系中包括助學貸款,但有部分學生認為助學貸款是需要自己還的,所以要么不愿意申請,要么畢業后不按時還貸,誠信意識淡薄,國家資助的育人功效并沒有完全發揮。發展性資助工作既注重對家庭經濟困難生的物質幫扶,又要充分發揮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通過開展多樣化的創新性教育活動,引導受助學生學會感恩。
大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生來自農村,因家庭經濟條件、所受的教育資源、父母關注度等因素影響,性格較內向、敏感。在人際交往方面較其他學生更保守、不自信,不太愿意向周圍的同學傾吐心聲。處理事情時往往不果斷。發展性資助工作是在原先單一的經濟幫扶基礎上,精準把握家庭經濟困難生的心理特征,分階段持續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幫扶。通過把物質幫扶和精神激勵相結合,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生樹立自信心,培養他們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
國家資助政策不僅僅是扶貧、扶弱,更是希望通過一系列資助政策,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生勵志成才。所以,高校的資助工作者在做好學生經濟幫扶的同時,更要做好國家資助政策的宣傳教育工作,幫助學生了解資助政策背后的意義,讓學生切身感受到黨和國家對他們的關心、關愛,激發勵志成才和感恩回報社會、學校的信念[2]。同時,發展型資助工作注重物質幫扶和精神激勵兩者的相輔相成與齊抓共管,在授之以魚的同時更要授之以“漁”,建構物質幫扶、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四者有效融合的育人機制。
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把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的棟梁之材。因此,高校資助工作被賦予了新的使命,育人是資助工作的關鍵之舉。發展型資助工作注重培養和提升家庭經濟困難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通過深入挖掘和開展育人活動,讓困難生作為主體參與其中,促進困難生的全面發展。
做好家庭經濟困難生精準識別與認定是發展性資助工作的重要前提。目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生的認定工作主要依靠的是學生的誠信。一般情況下,學生自愿申請,書面承諾,不需提供當地開具的貧困證明,這就加大了精準認定的難度。雖然根據有關規定學生在申報過程中出現嚴重的誠信缺失,將報送同級信用管理機構,但還是會出現有學生提供虛假資料的行為。此外,高校生源來自全國各地,各地間經濟發展存在較大區別,但目前高校在家庭經濟困難認定方面使用的是統一標準,無法做到對象和資助級別的精準認定,導致不能識別出真正需要幫助的家庭經濟困難生。
當前高校對家庭經濟困難生的幫扶形式有精神激勵、獎助學金、實物獎勵等。其中,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對家庭經濟困難生確實有著激勵和引領作用,但由于獎學金覆蓋面有限,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發展性資助,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扶持方式應該貫穿于大學各個階段。實物獎勵可以解決家庭經濟困難生的燃眉之急,但也缺乏對學生能力提升的扶持,容易讓學生產生依賴思想。部分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繁重復雜,師資隊伍配備不齊全,所以工作重心主要落在解決家庭經濟困難生經濟困難上,忽略了他們因貧困帶來的心理負擔和他們成長中的實際需求,缺少提升其綜合能力與素質、更好應對未來發展的平臺[3]。
高校開展的資助教育活動中存在學生主動參與性不高的現象,有學生認為開展的活動較形式化;有學生認為參加此類活動對自己沒有作用,導致資助活動的教育引導目的未實現。很難使學生主動反思并規劃自身的成長計劃,充分地表達自我,展示自我。另一方面,高校生源來自全國各地,老師、學校很難實地走訪認證。部分困難生在被動接受無償資助的同時,易產生不勞而獲的消極思想和依賴心理,在家庭經濟困難評定時想方設法獲取困難生身份,甚至和其他同學爭搶名額,在同學中造成了不良影響,使得資助工作難以發揮教育引導作用。
“三全育人”是指“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從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利用來看,目前高校資助工作主要依靠學生資助管理人員和輔導員等學生工作管理條線的人員完成,專業任課教師、管理人員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學業、心理方面的幫扶與關注不足,學校各部門之間缺乏合力引導和有效的統籌監督教育機制,沒有形成資助育人工作特色,資助育人功能沒有充分地發揮出來。
做好學生困難認定是做好資助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實現發展性育人的重要環節。可以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的優勢,開展精準資助育人工作。采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優勢,把高校資助系統與學生生源地民政系統對接,進行數據對接和信息共享,對家庭經濟困難生精準識別,促進國家資助政策精準落地,切實保障學生的權益[4]。高校各部門之間形成合力,加強信息共享,發揮大數據的優勢作用,定期分析學生的校園卡消費情況、學業成績等信息。結合老師實地走訪、電話回訪、多方聽取意見,精準為家庭經濟困難生提供切合他們需求的發展“資助包”。為在確保公平性和效率的基礎上,實現高校的精準資助提供了新途徑。
高校要轉變工作理念,把育人貫穿于學生資助工作全過程。通過搭建多元化平臺,把能力提升、道德浸潤、精神激勵與物質幫扶融為一體,對學生進行全過程的扶持,激勵大學生勵志成才。高校可以給學生建立資助檔案,實施積分制,將積分與受助金額和類型相掛鉤。根據不同年級和能力,大一學生側重經濟資助和心理幫扶,大二學生側重專業技能培養和綜合能力提升,大三學生側重于公益實踐和社會實踐。搭建道德素質培養平臺,進行綜合素質發展要求考核[5];搭建能力提升平臺,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擴展能力培養勤工助學崗位,設置能力提升獎助學金,鼓勵學生提升專業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搭建心理素質培育平臺,通過心理咨詢、團體輔導等幫助學生進行心理調適,使其提升心理素質,增強自信心。
高校資助工作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扶志教育融入家庭經濟困難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做到潤物無聲、育人于無形。學校扎實推進勵志教育、感恩誠信教育、社會責任感等教育,激勵引導家庭經濟困難生樹立自立自強信念。同時,開展職業規劃、創新創業指導、專業輔導等幫助和指導家庭經濟困難生提升自助本領,變“他助”為“自助”,再到“助他”,實現發展性資助育人功能。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需要學校各部門之間形成合力,根據學生實際需求,整合教育資源,完善頂層設計。首先,建立健全領導機制,成立領導工作小組統籌協調學生資助工作,完善資助工作的保障措施,通過科學的資助流程、規范的財務管理來保障資助育人工作的實效性。其次,學校各部門相互配合,注重育人主客關系,形成專業教師思想育人、行政部門服務育人、管理部門管理育人的多格局育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