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普
(陜西藝術職業學院,陜西 西安710000)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和推進,我國職業院校提出了實行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方式,有助于實現“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可以很好地強化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素質,將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能力進行充分結合,并且在企業的實踐學習中豐富學生知識,開闊學生眼界,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國家未來的競爭主要是人才的競爭,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為國家的繁榮和富強奠定堅實、良好的基礎保障[1]。
目前,全國職業院校都在進行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教學改革,但是在推行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的大部分都是一些理論性知識,實踐能力不強,而且還有一部分院校開展的教學內容與企業的項目開展存在較大的差距,不利于工學教學的開展,使得企業在進行校企合作的時候得不到預期的效果[2]。其次,企業與相關職業院校進行合作的積極性不高,主要原因是企業認為在對院校學生的培養過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針對具體崗位需求進行的人才培養還需要增加一些投入,但是其余階段對于學生的培養主要由職業院校負責,企業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可能會造成培養的學生最終達不到企業的用人目標,導致企業的預期效益得不到保障。最后,企業缺乏既有工作實踐經驗又懂教學的人才,無法給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這是導致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教學模式開展受到阻礙的一些相關原因[3]。
職業院校實行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教學模式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的相關工作部門需要注意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之間的差異性和區別,突出職業院校的專業辦學特色,做好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獨立第三方的交流平臺,確保職業院校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教學的實施。政府有關部門還應加強頂層設計的規劃與指導,擬定與校企合作相關的基礎性文件,對合作成果的共享、責任共擔以及反饋評價的機制等進行制定,為校企合作提供信息交流的平臺和一系列保障機制。并且通過定點幫扶等措施,引導更多的企業參與校企合作。
1.更新教學內容,加強學生實踐能力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職業院校教師過分注重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培養,導致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較弱,使得學生在進入企業后,無法快速適應相關工作。傳統的教學內容不能適應現代企業的發展需求,很多教學內容的設計與企業實際情況差距較大,不利于工學相結合教學模式的開展。根據此種情況,職業院校應及時對傳統的教學內容進行更新,使其與企業的發展需求保持一致。另外,職業院校的教師還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可以將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有效地結合起來,以激發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4]。
2.優化師資隊伍,構建雙師型教學團隊
職業院校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還需要注重對師資隊伍進行優化,可以派遣骨干教師深入企業內部參與企業生產實訓,通過實踐鍛煉和項目培訓等多種形式融入企業,了解企業對于知識型人才的需求,強化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相關的職業道德操守。職業院校對校內教師的培訓,有利于教師更深刻了解目前企業的真實情況,有目標地對學生進行相關方面的知識培訓,為學生今后進入企業實習打下堅實基礎,使學生進入到實際的工位崗位中可以快速適應工作,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除此以外,職業院校還可以在校內設立“名師工作室”,引入企業中優秀的員工、工程師、高管等相關人才,參與校內的教學管理工作,以此豐富和拓展學生的知識。通過職業院校和企業之間的雙向溝通和交流,逐步構建一支高能力、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學團隊。不論是去合作企業學習的職業院校教師,還是職業院校聘請的企業教師,都應注重將企業中優秀的職業道德操守以及職業文化融入學生的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吃苦耐勞、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精神品質。在實際的工作中要注重團結,只有通過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個人才會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對于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相關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3.合理選擇協同育人企業,實現校企合作的互利共贏
職業院校在選擇合作企業時,需要對企業進行認真考察,本著對學生負責、對學??沙掷m發展負責以及對企業負責的態度,科學合理地選擇合作企業,以達到三方權益的平衡,這是實現校企合作互利共贏的基礎。職業院校在對企業考察時,首先應明確企業的實力以及信譽,如果企業實力較弱,那么學生在企業實習就難以學到更多的知識。又如企業實力比較強但是信譽不好,同樣也不利于職業院校與之進行合作。其次,職業院校需要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合理分析雙方資源的互補性,必要時可以依據企業的實際需求適當調整教學的側重點,以便培養出來的學生可以為企業提供更為精準的服務,使企業得到一定的效益的同時,也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實現校企合作之間的互利共贏。最后,院校需要分析自身優勢,突出特色專業,努力占據核心專業領域的制高點,為增加企業合作的來源和積極性提供保障。
1.加強對于相關工作人員的培訓
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同時,還應定期組織相關管理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強化其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和具體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出一批既有高超工作能力,掌握企業核心技能,又具有一定教學經驗的人才,為職業院校的學生到企業實習提供良好的基礎保障。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最好的學習和工作實踐機會,逐步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為企業帶來更多效益。
2.與學校進行資源共享,實現互利共贏
職業院校主要是對知識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而企業是接收優秀畢業生的,如果這兩者可以有效結合,勢必會形成一種合作互利共贏的局面。企業由于自身的發展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對于知識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會逐漸增多,從企業利益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培養出優秀的、合格的創新性人才是校企的共同目標。在職業院校和企業合作時,可以將雙方的資源和特長進行共享,企業最新的技術科研成果也可以與學校開展技術交流研討會,及時與學校分享相關的科研成果,使學??梢愿玫貙W生開展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以便學生將來可以更好地服務于企業,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提供保障。實現職業院校與企業中的行業領先技術同步發展,促使合作院校成為企業人才培養的教學中心。
企業還可以設置一些專項獎學金,鼓勵學生對重要技能知識進行突破性學習和探究,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企業還可以提供一些校企合作的資金,用于獎勵在校企合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為職業院校提供一些基礎性的教學設備,共同開展在職培訓等。這有利于為企業引進具有高超的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相結合的新型人才,保證校企合作的互利共贏[5]。
3.加強合作教學成果的監督與評價
在校企合作的階段,企業也應該重視協同育人教學成果的監督與評價。針對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時進行調整和改進,以促進校企合作教學的順利開展。企業相關部門的領導、高職院校教師代表以及其他相關的工作人員可組成一個評價機構,對學生的教學實習進行全面的監督和評價,指導學生做好實習報告的撰寫工作,對于各個方面都表現十分突出的學生可以給予一定獎勵,以促使學生繼續努力,不斷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為學生專業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總而言之,職業院校采用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是人才培養的必經之路。目前,企業所欠缺的正是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并存的應用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加強完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教學模式,積極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確保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教學模式的順利推進,最大限度地展現校企合作對于人才培養的意義與價值,在提高學生自身能力的同時促進企業的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