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亞碧 貴州省銅仁市民族中學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對學生進行衡量的重要標準。這種行為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過后來培養逐漸形成的,學生只有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更好地參與到日后學習和生活中,最終逐漸成長為更加高素質的人才。但是在調查中發現,當前中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產生了諸多不良行為習慣,包括:沉迷網絡、沉迷游戲等,嚴重挺像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在這一背景下,立足于體育鍛煉的育人價值,引領學生在體育鍛煉中,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已經成為一線教師關注的重點。
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教師常常將教學的重點集中在體育知識、體育技能的傳授上,忽視了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在這種理念下,導致中學體育課堂教學枯燥無味,制約了體育學習效果。因此,為了真正發育體育學科的育人價值,借助體育鍛煉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教師必須要對體育學科進行全面、深刻地認識,轉變傳統的體育教學理念。一方面,體育教師應圍繞“體育學科與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相關的理論知識展開學習,從理論層面明確兩者之間融合的可行性,建立明確的教學框架。只有做到這一點,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才能真正關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另一方面,轉變教學目標,將傳統“理論+技能”教學目標,逐漸轉移到“欣良好行為習慣”培養上。中學體育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靈活利用新知識,對以往的中學體育鍛煉內容進行優化,并改進教學手段等,促使學生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1]。
行為習慣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過程,體育教師在借助體育鍛煉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時,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制定明確的體育訓練計劃,才能促使學生在體育訓練中,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首先,初期階段。中學體育教師應對學生展開調查,了解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對其進行精準的定位。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結合中學生在日常學習、成長中存在的不良行為習慣,制定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體育訓練計劃;其次,中期階段:在了解中學生已經具備的不良行為習慣基礎上,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制定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體育鍛煉內容。同時,結合中學生體育課堂中學習的基本情況,形成針對性的訓練目標,最終促使學生在針對性的訓練中,循序漸進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針對部分學生團隊意識薄弱、不合群的現狀,就可以指導學生通過排球訓練、足球訓練、籃球訓練等,促使學生在體育鍛煉中,意識到個人英雄主義是不可取的,強化自身的集體意識;最后,后期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主要是對既定的體育鍛煉方案進行落實,其實保障體育鍛煉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價值,促使學生在針對性的體育鍛煉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2]。
體育鍛煉形式種類非常多,要想真正發揮體育鍛煉的價值、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必須要著眼于體育鍛煉的形式,對其進行優化和創新,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體育鍛煉中,達成行為習慣目標的養成。而要實現這一點,中學體育教師就必須要結合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指導學生進行日常體育鍛煉的過程中,很積極開展拓展訓練、定向訓練等,促使學生在新穎的體育鍛煉中,肯定自我價值、養成合作意識等。同時,這種體育訓練方式與傳統的體育訓練相比,更加具有吸引力,能夠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促使學生更加主動投身于體育訓練中。
為了充分發揮體育鍛煉的價值,促使學生在體育鍛煉中,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還應突破傳統學校教育的現狀,與家庭共同努力,在家校聯合中,共同雙方的共同努力,共同努力學生參與體育鍛煉中,并在體育鍛煉中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生活習慣、意志品質等,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基于此,學校可定期和家庭合作,共同組織相關的體育活動,使得學生家長也積極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同時,還應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使其意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并通過以身作則的方式,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體育運動氛圍。學生在長期在家庭體育鍛煉氛圍的影響下,也會逐漸愛上體育鍛煉。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背景下,體育的育人價值日益受到關注,不僅僅承擔著強身健體的重任,還承擔著學生意志品質、行為習慣培養的重任。面對這一現狀,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唯有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具體的行為體育鍛煉計劃,創新體育鍛煉形式,構建家校共同努力的體育鍛煉模式,不斷提升體育鍛煉效果,充分發揮其育人價值,促使學生在體鍛煉中循序漸進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