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章
(浙江省諸暨市濱江初級中學 浙江 諸暨 311800)
受到新課改的影響,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對“讓學引思”這一理念在課堂中的應用,從而更好地順應新課改下的教學要求。但在實際教學中,會發現仍然有很多教師運用“死記硬背”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就會導致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根本得不到相應的保障。因此,如何將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是每個教師都應該值得思考的問題。
所謂的“讓學引思”其實主要就包含了“讓學”和“引思”這兩個方面,因此,對于“讓學引思”教育理念的理解就應該分別從這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是“讓學”:這一部分最開始是由一名叫海德格爾的德國哲學家所提出來的,其涵義主要是指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促使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課堂上真正的主人。其次便是“引思”:這里所指的“引思”是引發學生思考,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指導和點撥,正確引導學生去分析并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從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1 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擁有較強的自主學習的意識,他們的學習效率才會更高。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運用傳統“灌溉式”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教學,只顧著將教材中的知識內容一味地講解給學生,沒有對學生的看法引起關注,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就會大受打擊。但是,如果教師可以把“讓學引思”這一理念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地位就會得到尊重,教師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索,從而促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通過這樣的一個引導過程便可以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了主動學習。例如,在學習《生命可以永恒嗎》這一節課時,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讓學生們在對問題積極探討的過程中掌握相關的知識點,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也會逐漸變得更加強烈。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幾個問題比如:很多古人都在追求長生不老,那么生命真的可以永恒嗎?如果真的可以,我們怎么去實現它?如果說不可以,那就來說一說為什么不可以?為什么要熱愛我們的生命?等問題。[1]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促使學生進入一個自主思考的狀態,課堂的學習氛圍變得濃厚,從而有助于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
2.2 增加師生之間互動頻率。在傳統教學背景下,教師只顧著向學生灌輸教材中的知識,學生只能是被動接受老師傳授的內容,從而導致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微乎其微。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并沒有太多關注學生對所講述的知識點是否真正的掌握了,而學生也沒有機會去詢問自己疑惑的知識點,從而極大的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當教師在教學中融入“讓學引思”的教育理念,就會促使教師更加重視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問題的設計來讓學生進行思考和分析,鼓勵他們相互討論并解決問題。就以上述《生命可以永恒嗎》中的問題舉例,這種具有開放性的問題會讓學生各執己見,有的學生說生命是不可以永恒的,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期限的;還有學生說生命可以以另一種形式永恒,因為有些人雖然死了,但是他們一直都活在我們的心中。[2]通過這樣的教學形式,師生之間的互動頻率增加了,而學生在相互交流自己的觀點的同時,他們的思維也發生了相互碰撞,從而促使每個學生都可以得到整體的提升。
2.3 提高學生分析推理能力。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讓學引思”這一教育理念的引入,還能夠促使學生討論一些與課本知識相關的知識點和案例。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身經驗、所學知識以及生活實例進行分析、推理,而這一過程其實也是學生思維能力提高的過程,學生在思維能力、表達能力、辨別是非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可以得到整體性的提高,從而進一步提升了學生們的綜合素質。
3.1 案例教學,活躍學生思維。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向學生講授各種理論知識或者各種大道理,那么學生就會感到厭煩,甚至于會對這門課程出現抵觸心理。因此,需要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目標將“讓學引思”教育理念引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教師可以先認真分析教材,將各種教學知識點進行整理并融入到相對應的案例中進行教學,讓學生思考分析。通過實施案例教學的方法去活躍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去對案例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并解決。這種借助案例教學的方法能夠更貼近學生們的實際生活,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從而加深了他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例如,學生在學習《勇擔社會責任》中有關“社會責任”這一個知識點的時候,教師便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查找與這一內容相近的實際案例,并通過這一案例的展示以及一些相關問題的設計,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如:“一位名叫黃志全的公交車司機在行車路途中突發心臟病,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鐘做了三件事:他先把車緩緩停在路邊,然后用盡最后力氣拉下車閘,最后安詳地趴在方向盤上停止了呼吸。”[3]在學生讀完案例以后,鼓勵他們說一說自己的想法,這樣每個學生都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討論的過程中,促使學生對社會責任這一知識點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教師再繼續新課的引入就會更容易,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逐漸變得濃厚。
3.2 辯論教學,激發學生意識。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引起重視,讓學生在面對不同社會現象的時候進行理智思考并表達觀點。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一個學生辯論的平臺,讓學生在辯論中分析問題,從而找到問題背后所對應教材中的知識點。通過辯論教學能夠很好地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激發了學生對問題探究的興趣。辯論這個平臺給了學生充分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而學生如果想要更好地去參與到辯論活動中來,就需要學生去自己去查閱資料,對問題進行多方面的分析,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識,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合理利用網絡》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針對當下中學生太過于沉迷網絡游戲、網絡交友等現象進行討論,然后設計一個辯論主題——中學生應不應該在網絡上交朋友?這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問題,學生的辯論興趣就得到了激發。在辯論過程中,有學生說網絡上有很多的詐騙信息,自己根本不知道所交的朋友是好人還是壞人;也有學生說,網絡交友會分散自己在學習上的精力,學習效率會大大降低。當然,學生的說法各不相同。有人說,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但是如果我們可以合理利用網絡的便利,是可以提升自己學習成績的,比如:可以和網友探討學習,一起分享在學習上的喜悅和困難,不僅有助于學習的進步,減輕學習帶來的壓力,還可以拓寬我們的交際圈,為今后進入社會奠定基礎。最后學生通過正反兩方的辯論,讓他們認識到網絡的雙面性,就像是武俠小說中寫的那樣,重要的并不是劍本身,而是在于使用劍的人,心存善念的人即使是得到一把魔劍也能夠伸張正義,反之,心有惡念的人即使是拿到正義之劍也會被拿來做壞事。[4]學生們經過這一系列的分析和討論,不僅可以讓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還能夠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
3.3 模擬教學,提高學生能力。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對“法庭”進行模擬展開課堂教學活動,借此來激發學生對教材內容的學習興趣。老師可以對教室按照法庭的構造進行簡單的布置,然后通過把一些當下比較火熱的社會議題引進“法庭”當中去,由學生來扮演法官、律師等角色,對這些議題分析并判斷。如此,就會讓學生主動搜集資料,然后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并做出相應的判斷。這種模擬式教學帶給學生更多的探究空間,讓他們的綜合素養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也是“讓學引思”教育理念的一種表現形式。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三鹿奶粉”事件進行自我思考和分析,然后借助法庭模擬來對案件進行“審理”。[5]這時,學生可以對相應的角色進行扮演,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有目的地對整個案件的來龍去脈進行了解。如此這樣,學生不僅有更濃厚的興趣去學習,還對相關的法律法規有了更深入的認知。在模擬教學結束之后,學生對這一事件的發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然后再根據自己所學的法律知識對“三鹿奶粉”事件進行客觀性的點評分析,從而極大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
總而言之,“讓學引思”這一教育理念是新形勢下教育發展所留下來的時代產物,將其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有效的融合到一起,不僅可以讓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有明顯的提高,還能夠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地位,從而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進一步為學生今后長期的發展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