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丹
(浙江省諸暨市店口鎮湄池初中 浙江 諸暨 311814)
傳統的教學觀念中,學校與教師更加注重于文化課的投入,對于道德與法治建設并不太重視。但正處于青春期階段的初中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發育還不太成熟,很容易造成沖動不理智心理。加大教學投入,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道德與法治環境。并在其中建立和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使得學生通過親身實踐來獲得社會責任感,形成勞動的習慣。
1.1 促進身心健康,培養社會責任。很多學生在家庭中都備受寵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生存能力,交往能力等,都有待提升。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也并不提倡學生勞動,而是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讓學生集中在學習當中。因此,部分學生對待勞動很容易產生消極厭倦的心理。而道德與法治教育當中,勞動意識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勞動不僅改變了客觀世界,同時也能夠改造人的主觀精神世界,為學生創造精神財富和信仰。通過勞動得知生活的不易,進而獲得更加積極向上的心態,也使得學生的品格更加堅毅,從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與此同時,通過勞動,結合生活中身邊人的案例,來培養和獲得尊重他人、幫助他人的意識。進而培養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1.2 促進學生就業,形成積極心態。很多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依賴于教師與家長。自我勞動的時間非常少,能力也相對薄弱。甚至有很多初中生在家沒有疊過被子,更沒有手洗過衣服,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非常薄弱。就此,在未來的學習與工作過程中,更難以獲得高效發展。尤其是創業與工作中,難以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能力,更有利于促進其個人目標的實現,以及良好心態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以此來培養個人能力與特長[1]。
1.3 養成良好習慣,繼承傳統美德。勞動意識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以及良好習慣的形成。在道德與法治教學當中,為學生樹立和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更有利于學生在生活中建立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其次,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弘揚和繼承傳統文化,更有利于學生責任感的增強。同時也更能豐富生活體驗,在社會實踐中學會做人做事,并開動腦筋,促進創新能力以及個人素養的提高。
2.1 教師言傳身教,定制適當班規。教師的言傳身教對于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相比較于其他學科,道德與法治沒有特定的原理和固定答案。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親身的示范來幫助學生培養和樹立勞動意識。通過教師的以身作則,來讓學生感受和發現生活中勞動的所在。現階段的初中生,由于備受寵愛,很多人眼里沒有活,只有通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使其獲得發現的眼睛,進而從散漫的生活態度和意識向服務型轉變。其次,制定適當的班規也能促進和激發學生遵守生活規范以及行為準則。道德與法治教育,應當貫穿在學生整個學習生涯當中。通過明確合理的班規,來規范并約束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2.2 及時贊美學生,制定主題活動。勞動意識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及時鼓勵與贊美。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個性敏感,需要教師的不斷關注。在進行勞動意識灌輸的同時,發現學生的點點滴滴進步,并及時的進行表揚與贊美,更能促進其勞動積極性的增加以及自信心的養成。例如:夏天天氣炎熱,如果有學生主動幫忙在地上灑水,通過蒸發來散熱,為班級中其他學生創造良好的舒適的學習環境。這時作為教師應當做出及時的鼓勵,讓參加勞動的學生獲得適時的安慰,也通過此次表揚,讓其他學生獲得主動幫助他人的意識。致使在后續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更加團結集體,并主動服務他人。同時,學校與教師應當定時舉辦相關的主題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通過相關的活動來獲取對應的勞動能力以及勞動意識。促進其個人道德品質的提升以及綜合能力的發展[2]。
2.3 鼓勵學生勞動,參加公益互動。勞動不僅僅局限在學校之中,教師應為學生布置家庭作業,并與家長開展實時的有效溝通。讓學生在家里也能夠主動的幫忙做飯,收拾衛生。以此讓學生在生活中的每個習慣中灌輸勞動意識,培養勞動能力。其次,積極參加公益活動也有利于勞動的開展。如果單純只是局限于課堂教學,學生也只能是左耳朵聽,右耳朵忘。定時邀請學生參加學校或者是社區的一些公益勞動活動,比如夏天滅蚊蠅,冬天掃雪,照顧孤寡老人等,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也能夠培養其公益心。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有著積極重要的作用。而勞動意識的培養,為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培養愛心和勞動習慣奠定了基礎。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從課堂內走向課堂外,通過親身的體驗來獲得勞動的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進而提升個人的品質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