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麗
(浙江省諸暨市店口鎮明誠小學 浙江 諸暨 311835)
舊課程的模式就是教師把教學內容按部就班的交給學生,學生被動的接收知識,這樣教育的結果,就是千篇一律的學生。而新課程更多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以學生個體為本。因此在小學語文課上,教師可以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語文是一門用語言堆砌的學科,我們在學習中,要通過閱讀去思考和感悟。但是很多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并沒有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要么就是一言略過,要么就是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這樣的教學質量往往是不合格的。課堂上,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即使課堂一半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那也是高效的。在那期間,學生是努力自己去獨立思考的,不借助任何外力,這樣思考的結果是出人意料的。很可能以前在課堂上不活躍的學生,他的思維方式和看問題的切入點是極具個人色彩的,這樣充滿驚喜和智慧的課堂氛圍才是教師真正想要的。而這一切都要建立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所以,我們要培養學生自主能力必須提供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感悟。
自主學習顧名思義就是自己主動去學習,那么在不穩定的小學生中,如何培養他們自主學習呢,尤其是語文這種文字性的學科。首先教師和學生的思想要進行轉變,在現代教育中,教師只是輔助作用,學生是本體,有些知識是需要學生自己去探究和消化的。
2.1 營造學習氛圍,培養主動學習能力。古有“孟母三遷”,這說明自古以來,環境會影響到個人。那么我們首先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這是營造學習氛圍的基礎。其次對于學生表達的觀點要給予鼓勵,無論對錯,表達出來已經是經過自主思考的,那么就成功了一小步。最后改變學生的觀點,學習不是為任何人而學,是為自己而學,所以自己思考出來的才是真正的學習。那么同學之間可以暢所欲言,把自己的觀點清晰的表達出來,增加學生間的溝通,也對學生學習能力發展有幫助。在別的同學條理清楚,邏輯清晰的時候反思自己為什么沒有想到這些,是天生智商有差距嗎,不是的,只是沒有主動去思考。同學間彼此帶動,相互合作,主動去探究新知識。
2.2 創設情境,培養感悟能力。創設情境,也可以是提出一個問題。教師在提出問題時把學生帶入到有關問題的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對未知事情有一種獵奇心理。[1]例如:在學習《觀潮》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同學們,知道我們常喝的飲用水,在一定情況下會帶來多大的氣勢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感受那生活中微不足道的水量和錢塘江里的水量是多大的差距。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錢塘江漲潮時的景觀,讓學生更直觀的把情緒帶入情境中。因為課前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會更加仔細閱讀,感悟作者的描寫。這樣學生對新知識產生興趣,并且還積極的投入當中,這樣不僅培養學生感悟能力,還對加強學生的積極性。
2.3 課外閱讀,培養創造能力。我們都知道語文中的詩詞,其實是包含很多東西的。有時候在理解一首詩的意思的時候,是需要借助很多注釋的,所以一些課外讀物就顯的尤為重要。閱讀課外讀物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創新能力很有幫助。只有在看過很多書之后,對于那些不平常不普通的東西存在是沒有那么驚慌的。這在小學生語文課堂中會讓學生變的更加積極發表意見,對于那些課本里沒有的注釋,經過課外讀物了解到,也是可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2]例如:在寫作文時,題目是:圍繞自己游覽過或了解到的一處自然景觀,可以寫著名景點,也可以寫身邊的景物。這時需要用到的就是平常閱讀過的那些課外書了,雖然可能沒有去過著名景點,但是可能在某本書上看到過,那么就可以寫了。或者沒有看過著名景點,但是看過很多的景物描寫,那么也可以寫身邊的某一處景物。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根據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創造出那么一處心中的景物。這些都是需要課外讀物做基礎,看到腦海里,然后應用出來。這樣的知識培養創造能力,還對表達能力有提升。
總之,教師要對學生尊重,有耐心,并且激勵學生在學習上不斷努力。學生就像是被壓縮的彈簧,只要給予足夠的空間,他們的才智就能迸發出來。在有效的學習方法中,教師要努力推進課堂教育,讓學生全面發展,真正的把自主學習融入到課堂中。雖然這不是一躍而成的,但是學校和教師要持續努力,教師改善教學方法,學校提供教學資源。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的自主學習會變得更加主動,這樣教育改革會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