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翠生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聞韶小學 山東 淄博 255400)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語文教學的形式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更強調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培養,從而更好地與時代相融合,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語言學科,在德育教育中是其他的學科無法相比的,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對德育知識進行滲透,不僅有助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還有助于學生品格和行為的規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教學的目標放的長遠,不要總是局限于學生的日常成績,要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對學生的品德和行為方面進行教學,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對德育教學的并不是很重視,教師僅僅通過一些知識的灌輸讓學生對語文的相關知識進行學習,因此學生在德育方面的體驗相對較差,參與到語文課堂上德育教學的主動性也不大。教師可以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來很好地改善這種狀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合適地情境并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相關的語文知識和德育知識,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在情境中讓學生對所學習的德育知識進行實踐,從而幫助學生認識到道德行為等對自身的重要影響,讓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得到落實。[1]
比如:在進行《鄧小平爺爺植樹》的教學過程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呈現植樹的過程中,為學生創建起植樹的教學情境,在教學情境中帶領學生對鄧小平爺爺的生平進行大體的了解,讓學生意識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以及國家的繁榮富強離不開老一輩革命家的貢獻,教師還要注意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自己喜歡的段落的朗讀,讓學生意識到植樹的意義,為學生樹立起良好的綠化和環境保護的意識。
語文教材的大部分文章是經過多次的篩選之后保留下的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階段的內容,之中包含或者隱藏著許多德育知識,學生通過對文章的學習可以學習到許多熱愛祖國、遵紀守法等方面的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基于教材內容進行德育教育的開展,結合教材中的一些文章進行深入地分析,引導學生在文章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正確的認知觀念。教師可以根據文章中作者所表達的感情以及相應的主旨讓學生對文章中蘊含的德育知識進行一個總體的把握,激發學生的共同情感,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2]
比如:在進行《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的教學過程中,在本節課的學習故從而行中主要是讓學生懂得奉獻自己的愛心,樂于助人的傳統美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雷鋒的足跡進行相關的感悟體會并通過朗讀課文去體會雷鋒精神,教師還可以根據課文的最后一句話進行深入地分析,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奉獻的美好品質。
信息技術的發展,讓教學方式變得更多多元化起來,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語文教學,可以更廣泛的為學生進行教學資料的搜集和提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教學知識的擴充,幫助學生找到更合適的教學方法。德育教育是一個長久持續的過程,語文課堂的教學實踐和空間有限,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學習,為學生擴展更多的德育相關知識,引導學生關注時事熱點,切實滿足新時代對學生的要求,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理念,加深學生的德育教育。[3]
比如:在進行《寓言二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視頻為學生更直觀得呈現《亡羊補牢》和《揠苗助長》這兩篇寓言故事的內容,讓學生通過思考進行故事內容和主題的總結,讓學生學會自主地開展相關的德育知識的獲取,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釘釘等網絡平臺為學生上傳一些道理淺顯易懂的一些寓言故事,達到啟發學生的目的,讓學生接收到更多的德育教育。
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語文的德育教學對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著確切的幫助,在小學生心理生理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開展合適的德育教育,引導學生樹立起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語文教學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知識和力量,教師根據語文的學科特點為學生挖掘相應的德育教學素材和資源,立足學生的角度進行教學方式方法的制定和應用,逐步培養學生成長為國家的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