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瑤
(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 黔南州 558000)
在我國,作為學術性的專用名詞,民俗有著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民俗是指城鄉民間生活,從民族而言則是文明民族的民間生活,也包括后進民族乃至原始民族的民間生活。狹義的民俗則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文化遺留物,二是民間文學,三是精神文化,四是傳統文化。民俗上升到文化的層面就是民俗文化,它包括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
在黔南州,高職院校共三所,它們分別是黔南職院、黔南醫專、黔南幼專。在近年的教學改革推動下,這幾所學校都在進行民族傳統教育,但也都存在一些問題。最典型的問題如在貴州這個的民族文化大省,學校在其民族文化教育當中對于當地民族文化的利用率不夠;其次,在某些民族文化教育課程的教學當中,該課程的老師可能對于民族文化的認識不夠深入,導致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學習也不夠深入,僅僅簡單涉獵;還有就是一些民族文化教育的課程緊緊依靠簡單講解,缺少信息化的資源投入和搜集,讓學生在沒有實踐感的前提下又沒有得到足夠的視覺體驗感;最后,民族文化教育不僅僅是一門單一的課程,他的內容完全可以被滲透到其他的日常課程當中,但這樣的滲透卻又被其他課程的老師所忽略掉了。種種典型問題都是或多或少導致黔南州高職院校民族文化教育實踐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因此,只有通過在專有課程和各種其他課程中的不斷滲透,才能步步改善這樣的情況。
1.1 積極培育:提升高職生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必然選擇。文化認同是指“個體對所屬文化以及文化群體內化并產生歸屬感,從而獲得、保持與創新自身文化的社會心理過程。”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指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包括中華民族語言習慣、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情感認同等方面的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引導青少年學生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認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為此,職業學校一線教師應積極探索、實踐,將培育高職生中華民族文化認同融入到學科教學中,培養熱愛祖國、有責任擔當的勞動者和接班人。
1.2 民族文化:培育高職生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源頭活水。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是傳統文化形成、發展的土壤,是傳統文化中最基礎、最根本的部分。民族文化的“具象”“直觀”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拉近到高職生身邊,讓同學們“可觸”“可感”,通過民俗文化窺探中華民族社會發展的源流,探索中華民族文化根基不失為提升高職生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有效手段。因此,探討如何系統、有效地學習民族文化并以此培育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同時激發語文教學的活力成為職校語文教師急待解決的問題。
語文教材中民俗文化的內容都是零零散散地、非系統地出現在課文的角角落落,它們自然地融入在文章里,存在于各種體裁、題材,不同風格的文章中,涉及的內容也特別廣,包括民間神話、傳說、禮儀、建筑、服飾、祭祀、方言俚語等等內容。最后,民俗文化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有大有小、不盡相同。如經典篇目《林黛玉進賈府》《祝福》中民俗文化貫穿始終,可以以此揭示文章主旨,解索人物形象。《荷塘月色》《長江三峽》中的,民俗內容散落在課文中,可以體現作者情感,增加文章韻味。總之,民俗文化的大量呈現為高職生學習中華民族文化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環境,值得廣大教師去開發進行教學。
2.1 了解民俗和民族文化,積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知識儲備。如前文分析,民族文化的存在像散落在知識海洋中的寶石,將他們聚集、撿拾、整理才能構成中華民族知識的寶庫,教師的任務就是要讓學生發現“寶石”的美與珍貴。教師可以通過專題講座、開設校選課等形式將零散的民俗知識點系統化、體系化。先講解民族文化的歷史沿革、體系分類、流傳形式等系統知識,再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意識地尋找民俗文化內容,深刻了解民俗詞條的內涵,體會其在課文中的作用。利用課文中民俗節日、飲食習俗等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以興趣促進學習,積累傳統文化知識,引導學生挖掘節日民族文化的本質。文化是由歷史和情感積淀而成,了解了文化背后的情感與歷史,才是真正掌握了民族文化知識,形成民族文化認同。
2.2 借助民俗和民族文化,解讀中華民族文學經典文本內涵。文學作品中的民族文化是打開作品主旨的鑰匙,民族文化不僅能夠為某些現象做文化解釋,幫助學生理解文意,更重要的是部分作品中的民族文化恰恰是解讀作品的文眼所在。如《琵琶行并序》中最后一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此處“青衫濕”從民俗和民族文化的角度解讀不僅表現出作者悲傷程度之深,更隱喻著作者悲傷的深層原因,即賦閑被貶、不得重用。在全詩的結尾再一次深化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主題。
從民俗和民族文化的視角探究文本,可以促進學生獲得全新的閱讀體驗,將作品還原到當時的歷史文化圖景中去解讀,可以快速地理解人物、主旨,以此發現文本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價值。如經典古文《鴻門宴》中座次的安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按古代禮儀習俗,帝王與臣下相對時,帝王面南,臣下面北;賓主之間相對,則為賓東向,主西向;長幼之間相對,則長者東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坐位,以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為北向,西向侍坐。這不僅在漢族有所體現,在部分少數民族的歷史上也被廣為認同。
3.1 民族文化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教育意義。從實際教學來看,根據對文獻資料的查閱、個人和其他教師的經驗,以及對學生的調查了解,結果發現目前高職英語的課程目標和設置、教材內容、課堂教學以及實踐活動等環節都存在本土文化輸入缺失的現象。第一,課程目標偏重理論和語法知識,而輕口語和文化特別是本土文化知識。在高職英語課程的結構設計中,偏重理論知識,而忽略人文方面的知識,特別是民族文化知識。第二,高職英語教材內容包含的文化知識較少,反映地方特色文化的材料更少,課程內容和現實結合不足,不能滿足學生文化學習需求。第三,在實際的高職英語課程教學中,老師們更專注于理論知識和西方文化的輸入,如單詞的拼讀、語法的講解及課文的翻譯和背誦等,注重在課堂中向學生介紹西方文化,卻忽略中國文化教育,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化教育,對于我國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以及濃郁的風土人情鮮有介紹和傳播。
其次,從老師和學生方面來看,教師的中西文化特別是西部地區民族文化知識儲備不夠,導致學生的文化輸入不足;同時,高職學生英語水平普遍偏低,加上文化交際能力不強,缺失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也就談不上傳播當地優秀文化。例如我曾見過有教師在英語課上問班上的學生是否了解壯族的服飾,有70%左右的學生說不知道,而其中還有部分是壯族學生。可見,高職師生都存在對本土文化不熟悉的情況。
最后,從學生學習需求來看,根據長時間學生對于學習民族文化需求的觀察,我們發現大部分的學生認為在學習外語時,有必要學習母語文化,而其中也有很大比例的學生表示對民族文化感興趣,希望能在課堂上學習一些相關文化知識。可見,多數學生還是認為在學習英語的時候有必要學習民族文化的。少數民族在飲食、服飾、居住、節日、禮俗方面都有鮮明的特色,值得深入學習、發揚和傳承。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引入民族文化,提高學生用英語表達民族文化現象和事物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3.2 民族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措施。
(1)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大部分高職英語課堂中依然采用傳統的填鴨式、灌注式教學方法,老師在課堂上講,學生被動聽。因此,高職英語教學中應改進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利用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和了解,采用探索任務教學等方法,讓學生在上課之前收集與民族文化相關的材料,整理并制作成PPT或者視頻講解,在每節課的前幾分鐘就此展開個人的演講或集體的討論,以此積極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發揮主動性,從而參與到課堂的活動中。老師也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通過視頻、音頻、圖片、歌曲等多媒體手段向學生直觀地展示我國的民族文化,如民族自治區內的典型景點、建筑、服裝、食物等,以此加深學生的認識和記憶,同時也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上課積極性,在學習外語的同時了解民族文化。
此外,還可以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依托上課所學的民族文化知識,開拓第二課堂。老師既可以在學生社團文化建設中推進民族文化的傳播,將民族文化和社團的實踐活動相結合,也可以直接帶領學生進行實地參觀和學習。例如到當地的景區、景點、博物館等參觀,或者做志愿者、實習導游、講解員等,不僅能夠激起他們學習當地民族文化的興趣,也能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有的職業院校用更加直接的方式把英語與地方文化資源進行融合,如長沙財經學校成立了酒店前臺、咖啡吧、茶室、小超市等,其工作人員全部由學生組成,專為來校的賓客提供服務。這些校內的實踐基地也是很好的宣傳民族文化之地。
(2)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彰顯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教育具有內隱性、滲透性、漸進性。要指引和整合校園內各種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把各種文化要素充分利用起來,使其成為服務于隱性教育的重要組成力量。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是永恒的教材。把樓臺亭閣、景觀設計等建筑融入民族文化元素,使校園環境處處彰顯著濃郁的人文氣息,其中所蘊含的意境氣韻、風骨形神,就是進行思想政治隱形教育永恒的資源。同時,要建設好民族文化走廊、民族文化墻,在校園內懸掛、張貼蘊含核心價值的畫像、標語,努力營造弘揚民族文化的濃厚氛圍。要把校園精神、校風學風、校訓校歌、辦學歷史、管理行為、規章制度、社團建設與我國民族文化內涵有機結合起來,鍛造適合高職院校永續發展的精神文化。充分利用“兩微一端”、“易班”等新媒體,開辟民族文化教育專欄,做到線上線下結合、課內課外聯動,利用民族文化有效推進思想政治教育。
總之,高職院校肩負著人才培養、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使命。實施中華文化傳承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是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高職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對于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以及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播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