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紅
(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壽春幼兒園 安徽 淮南 232200)
客觀再現性美術與主觀表達性美術是美術表達的兩種方式,對于幼兒而言,其不具備成熟的美術工具運用能力與美術技能使用經驗,而在再現一方處于弱勢,但亦由于此,其能夠保持自由的創造力,針對在自身最原始、純感性視角下的事物、事件,通過自由的想象與聯想進行表現性的抽象表達,這亦是美術一直在追求的境界目標。但教師卻往往以慣性的成人認知經驗與審美思維限定幼兒的審美表達走向,導致其創造力的早夭所以。
古希臘哲學家曾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于幼兒美術創造力的培養亦是如此。在幼兒按照自身的認知經驗與情感進行美術創作的初始階段,教師會發現其對事物表達的“奇怪性”,即其不符合既定的常理或常態,而直接對其進行橫加干涉,以自身經驗取代幼兒經驗,將其創造之把強硬扭轉至“正常”的軌道之上,在失落“創造”本意的同時,亦扼殺了幼兒的創意幼苗。這亦便直接造成了幼兒創造力生長的失敗。因此,教師面對幼兒“不合常理”的得美術表達傾向時,唯一應做的便是對其創意苗頭的鼓勵與扶持。
例如,在一次美術繪畫課上,我讓幼兒去畫一只草莓,我則來回進行巡看。其中一位幼兒在創作過程中,卻將草莓畫成了兔子的形狀,即草莓上面的葉子為兔子的耳朵,草莓則為兔身。對此,我的第一反應則是對其進行干涉,以糾正其為“正常的草莓”,但我最終并沒有這樣做,而是反對其大加鼓勵:“啊,你畫的是一只兔子草莓,真可愛”。因為我知道這是幼兒依憑自身的生活經驗與印象選擇創造出來的作品,是完完整整的自我表達,如其可能喜歡兔子,也喜歡吃草莓,便單純地將二者結合在一起,而沒有過多理性意義上的考慮,這恰是成人美術所欠缺的由單純得來的創意。且此能夠使得幼兒堅持自己的想法,將創意做出更進一步的延伸。而反之,如若我在發現其“兔子化”的表達傾向時便立即干涉,幼兒的創作情緒、創造力等的高低值皆將會大打折扣。
在保障對幼兒美術創意苗頭的順利發出之外,還應扶持其成長,以促創意的成型與在作品中的完整落實。這便需要教師引導者在其創作過程中進行關乎客觀性內容的提醒與關乎其表達方式的追問,以使其能夠順利運用外在工具完成表達、使其對自身的創造觀念更加清晰,同此亦作為一個教師理解幼兒及其作品的過程。
例如,在上述“畫草莓”的美術繪畫課堂中,針對既已提到的“兔子草莓”,在幼兒創作過程中,由于其上色與分辨顏色的需要,其會問我:“老師,這是什么顏色啊”,我則會針對此認真回答。此外,在“兔子草莓”的輪廓之外,其又并未將顏色按照正常理性的邏輯涂成“綠葉莓紅”、亦并非在“兔子”基礎上涂成“白中透粉”的,而是兔子耳朵(草莓葉)為藍色,兔子身體(草莓身)為粉色,兔子尾巴為黃色。我了解這是其對顏色獨特的感知與搭配審美,但為更進一步了解其心中所想,同時使其自身亦能夠對自己的創作觀念具有較為清晰的認知,我則向其提問:“老師覺得你涂的顏色很奇特,你可以和老師說說為什么涂這三種顏色嗎”,其回答是:“我覺得彩虹是這樣的顏色,很漂亮”。可見,幼兒的思維是不符合客觀邏輯規律而為跳躍性、自由性的,其可以將兔子、草莓、彩虹此并沒有明顯聯系的事物結合在一起,而創造出一個嶄新的新事物,這由于其生活經驗的淺薄,但亦是其具有極大創造力,而這種創造力恰為美術所不遺余力追求的目標的由來。
在以往的美術繪畫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指導是從頭至尾的示范,并且突不出重點、難點,所以導致教學活動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為了讓幼兒能掌握繪畫難點,更好的進行自我表達,我們可以采用幼兒同伴示范法和教師重點、難點指導法,比如畫小猴子的尾巴,小朋友們很容易把小猴的尾巴畫得又粗又短,而不是細細長長的。我們可以在開始繪畫教學活動之前先請個別幼兒上來示范,讓其他幼兒仔細觀察,并找出什么地方畫得不好,找出他們共同存在的難點,然后教師抓住畫得不好的地方進行指導,這樣既能體現教師的指導性,又能讓幼兒把握難點。總之,要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教師盡量少干涉,注意幼兒的情感體驗,要善于了解、觀察和分析幼兒的各種情況準確把握,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方式教給幼兒技能技巧。
幼兒的世界是嶄新的、奇特的、美好的,且具有無限可能的創造活力與空間,教師引導者所應做的即是進入到幼兒世界,以幼兒的視角、專業者的思維進行對其創造潛力的挖掘和引導,以不使其失去這天生的創造力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