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哲云
(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壽春小學 安徽 淮南 232200)
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需要通過教師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和課堂環境,建立不同的教學場景,來展示所要講述的課堂內容,以場景互動或情景再現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課堂樂趣,使學生更了解課堂的教學內容。在情景教學法中,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課中必須要不斷推廣完善情景教學手段,真正落實學生的素質教育。
問題意識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問題意識既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也是他們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學生不具備相應的問題意識,很難對學習產生真正的興趣,也無法形成良好的學習觀念。對此,教師應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來實現,利用科學、恰當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使學生形成較強的學習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設有懸念或者“留白”,這些都是設置問題的良好時機。恰當的問題不僅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夠拓展他們的思維,開闊他們的視野。不過,在設置問題情境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等各方面因素,不能過難或者過易,使學生失去探究的動力,否則無法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要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自主探究為目的,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來創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將貼近生活實際的課文設計成真實的生活情景,能夠更加加深學生的印象,為學生構建真實的課堂,使他們從生活經驗中獲得對知識的理解和體驗,讓學生認識到語文和生活的實際聯系,增強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進行活學活用的能力,這樣能夠更加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以及綜合能力,在這樣長期的訓練下,讓學生將這種能力反作用在后階段的學習中,使知識點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容易理解文章中要表達的情感。
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巧妙提問的方法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利用這種好奇心來創設教學情境,并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帶著學生結合課本進行探究,例如在學習《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一課程時,教師讓學生通過多媒體了解雷鋒之后,問學生:“雷鋒叔叔究竟在哪里呢?我們一起去尋找他。”通過這樣的問題,帶著學生進入教材,一起探索總結,最終使學生明白了課文主題和表達的情感,這也是情景教學法的運用方式之一。
語文學習很重要的載體是文章,翻開小學語文課本我們就會發現里面收錄了很多的佳文力作。許多文章所表現的生活場景生動有趣,只要創設相似情境便讓學生對課文內容豁然開朗;有的文章反映了作者的心路歷程,更要創設相似情境才可讓學生將心比心地感悟。于是,創設表演式情境教學就成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一種重要教學方法。屆時,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興趣愛好,在此基礎上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或教師本人走入文本,再現當時的情景扮演文中的角色,去經歷文中的故事,去揣摩文章的意思和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比如在學習《狐假虎威》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根據孩子平常的表現和愛好,請五位小朋友分別扮演狐貍、老虎、小兔子、小野豬、小鹿,其他的小朋友也要讓他們有事可做——當導演。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親自參與,扮演其中的角色,與學生一起完成這段生動有趣的故事,讓學生體會不同視角下的故事發展過程。以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加貼近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還可以使抽象的文章變得具體化,讓學生更快速的理解課本內容,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是來源于實踐的。實踐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圍繞教材內容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通過自身的體驗來獲取最真實、最形象的感受。通過創設實踐情境,不僅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了解,而且還能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頤和園》時,我就模擬了旅游活動,讓一位同學當導游,班級中的其他成員是游客。為了讓情境更加真實,我還給“導游”戴上了專門的帽子,配備了話筒和小紅旗,讓學生將課文改編成導游詞,利用多媒體的投影讓“導游”一一給大家介紹,其他的游客也可以提出問題。通過這種有趣的實踐互動,學生更好地理解了課文內容。此外,我還會組織學生參與一些有趣的實踐活動,比如在寫景作文教學中組織學生去戶外采風,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與文化館,這些活動無疑提升了學生的文化視野,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借鑒、吸收和發展一切有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創設合理的課堂情境,引發學生的共鳴,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