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慶
(安徽省蕪湖縣第一中學 安徽 蕪湖 241100)
作文是高中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高考的重點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如今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在寫作文時習慣套用萬能模板、固定套路,這樣的文章往往千篇一律,毫無特色。從中可以看出高中語文作文“模式化”嚴重,教學效率低、質量差,要想擺脫現(xiàn)狀,教師應該在教學模式方面做出改變。提高作文教學的實用性和創(chuàng)新性。
學生因為生活閱歷不同成長環(huán)境不同,造成了學生具有不同的知識接受能力及理解能力的差異性,不同的學生在同一知識內容的掌握情況也會有不同的差異。對此,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就要使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差異教學。教師要更多的進行引導提問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使學生在學習思考的過程中對所學的知識慢慢加深理解掌握;教師要多激勵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進行延伸,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探索研究。通過使用這種差異教學方法,可以更適合有效地使學習層次不同的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使學生的寫作思維進一步拓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以此提高學生對作文的寫作質量,同時也可以使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質量得到提升。
創(chuàng)新不僅是學生寫作的靈魂,它還是一個民族前進的動力。高中生面臨著升學考試的壓力,他們的思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要想提高學生在語文作文中的實用性和創(chuàng)新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是必不可少的途徑之一。而要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呢?首先,教師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促進學生在生活中采取寫作素材,因為在學生的寫作過程中,就是他們對世界的重新認識和審視自己的過程,作文源于生活。那么應該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比如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自身感受去記錄生活,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記錄下來,使學生能有更好的感想,為寫作積累更多的素材;最后,教師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擴寬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賦予文章更多的思想情感和魅力。比如說,在學習《雨巷》時,教師就可以借著文中“丁香般的姑娘”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在自主活動中敢于想象,勇于創(chuàng)新。在課文教學過程中通過這樣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想象力的同時,還能夠促進學生在作文中的想象力。總而言之,學生的思維不應該被發(fā)展為固有思維,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思維能力產生影響,要想提高學生語文作文的創(chuàng)新性和實用性,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使他們的思維不被禁錮,在文章上勇于創(chuàng)新。
在高中語文習作練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寫作興趣是促進學生寫作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對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多進行文學閱讀和研究,做好閱讀感悟和分析,促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累的寫作素材以及寫作動力,使學生能夠在寫作過程中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和想法,降低學生的畏難心理和情緒。比如說在教學《林教頭風雪》一文時,我發(fā)現(xiàn)有學生在座位上躍躍欲試,于是筆者因勢利導,讓該學生上臺扮演“小老師”,為大家講解。學生在臺上雖然有點緊張,但其很快進入到故事的情境之中,有條不紊地開展講述,難能可貴的是,學生為使得整個故事更具有邏輯性,還較為詳實地講述了高俅發(fā)跡事跡,讓整個故事更加完整,更具有系統(tǒng)性。原來,該學生平時很喜歡閱讀《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古典名著,乃至于對語文教學中的詩詞、古文等也很感興趣,因為涉獵廣泛,該學生的基礎也較其他學生更加豐富、充實。為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廣泛涉獵,閱讀經典,從而為寫作過程積累大量素材基礎。
做文章,本身就是一種傳統(tǒng)的思想表達方式,古有詩、詞、曲三大類,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韻律。對于高中階段作文的寫作,也有其較多的規(guī)律可循,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其常見的格式和文法應用。從審題、分析、落筆,其最重要的是要有其撰寫文章的“套路”,其重點是一種思維方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綱舉目張”。教師在寫作課堂上,最重要的教學工作就是引導學生如何審題立意,對相關背景材料進行取舍,同時與其進行探討,構建基本的寫作框架。建議基本做法是:先根據命題作文、材料作文的具體要求,先向學生介紹幾種思維方法的核心要點,相關原理和適用原則,講授基本的寫作方法。之后,根據實際的寫作案例,比如命題、話題、背景資料等等進行示范性的指導,最終由學生通過具體寫作實踐,逐步領悟講授的中心思想和寫作技巧。
在日常作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從教學實踐的角度出發(fā),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多元化教學策略設計,在提升學生寫作素材積累量的同時,引導學生善于從生活化的寫作內容中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寫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