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錦秀
(廣西南寧市五象小學 廣西 南寧 530000)
俗話說,一篇文章成功與否與所選的材料有很大的關系,作文選材不僅要做到符合中心,還要新穎、奪人眼球。下面,我就來談談我對習作選材的一些看法。
在學生平時的習作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作文,習作要求寫“我的媽媽”又或是“我最感動的一件事”,交上來的作文千篇一律,一個班至少10人以上寫的是自己發燒生病了爸爸媽媽送去醫院的場景,所有的故事雷同率高達95%。從日常的習作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學生作文寫不好,首先體現在選材上。
所謂的作文材料,就是源于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感。例如上文提到學生所選才那些材料也是來自生活,但是它們過于普通,并且多數人都在使用,要想做到新穎顯然很有難度。最后形成作文時要么單調,要么內容空洞。假如把作文的材料化作兩個同心圓(如圖),我不禁要問,兩個都是材料的圈子,你寫作文時,你會在哪個圈子里找呢?
我們知道小圈子里的材料隨處可見,大家都看見過甚至經歷過,因此顯得不起眼。而大圈子里的東西則是少有人見識或是留意的,就好像我們都喜歡去旅游一樣,走得越遠,去的地方越多,那么我們看到的東西,對世界的認識肯定比一直住在一座城的人要深得多,這就是所謂的見多識廣。顯然,大圈里的材料很容易奪人眼球。
在平常的習作課上,我會出一些題目考考同學們。師:同學們,假如一次習作的主題是“考試”,你會選擇什么材料才寫呢?考試,對于學生來說是如同家常便飯一樣,很多同學覺得應該很好寫。但如何做到新穎,與眾不同又深刻呢?同學們苦思冥想,最后匯總如下,多數學生還是會寫“考試前沒有認真復習,總抱有僥幸心理,認為不考的,結果全考了,導致成績非常差。”“考試時太緊張,腦子短路,寫不完,害怕被家長批評”等等。
通過這樣的測試,我們不難發現,同學們都能選出材料來充實自己的作文,這一點非常好。但回顧全班同學們,雷同的材料實在太多,這也預示著我們的思維還是在小圈模式,我們的想法跟班里多數同學是一樣的。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們的選材不夠新穎。“小圈”固然不是錯誤,但我們的思路是打不開的。
我們如何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挖取新穎的素材呢?我們可以試著從以下三方面去著手。
2.1 就地取材。什么叫就地取材?簡單地說就是100個人里有99個都會想到的那種例子。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樣的材料變新穎。那么針對這件事情本身,我們要有換個角度看問題的意識,學會從不同方面去觀察。我們來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在我們南方,柚子是我們生活中常吃到的水果,如果讓你吃柚子,一般你會吃哪兒?我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擇吃里邊的果肉。但也許還有人吃柚子皮呢,帶著這樣的好奇,我們找找菜譜,做一套柚子皮菜。其實在我們廣西容縣、藤縣一代,柚子皮可以結合肉末等食材做成柚子皮釀,那美味簡直讓人垂涎三尺。換種思路,我們就做到用不同的方式來品嘗柚子的美味。這樣寫下來的作文是不是比較新穎呢?
第二的例子。上文中我們提到的“考試”。多數同學會寫“考試前沒有認真復習,總抱有僥幸心理,認為不考的,結果全考了,導致成績非常差。”“考試時太緊張,腦子短路,寫不完,害怕被家長批評”等等。這些都是某一次考試給同學們留下的印象,這樣的選材思路其實還是不夠開闊。立意也不夠深刻。
2.2 另辟蹊徑。用我們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教科書上的《畫楊桃》這篇的課文來詮釋這個定義是最合適不過了。同一個楊桃,正面看,橫切面看,所看到的畫面是不同的。所以面對同一事物或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寫作文也是一樣,我們換個角度想想看,很多時候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提升我們的立意深度。
比如“給同學講數學題”。多數同學會想到“我”是一個樂于助人的人,我成績比較優秀,我能幫同學解決了問題等等。這是多數同學會想到的。但是講數學題是兩個人之間的事情,我們不僅僅要思考別人,還可以思考自己給別人講題的時候,自己有沒有收獲?自己是否鞏固了知識?增加了自信?如果從這方面去寫,立意是不是更深刻了呢?
2.3 開疆辟土。開疆拓土,放在作文里,就是要找點別人沒想到的事。比如寫“一件有趣的事”,很多同學會想到與同學間的玩樂,做游戲時的歡聲笑語。但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有趣的事,只是我們很多時候不把當成有趣的事,比如小時候干過的一些尷尬事,出過的洋相,學著陳毅爺爺吃墨水,用臉盆裝月亮等等。這些事情很少人經歷,但是你做了,把它寫下來顯然比玩電腦游戲有趣多了。
再比如寫“一件令我感動的事”,我們更多會想到人與人之間放生的事,如“媽媽半夜送我去看病”,可現實生活中,感動的事不僅反生在人與人之間,還會在人與動物之間,人與植物之間出現,如果我們往這方面去尋找素材,我們的作文一定更加新穎。
對于我們小學生而言,作文材料選得好,文章就算成功了一半。選材既要接地氣又要新穎看似簡單實則不易,需要平時多積累才可實現。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筆記本常在身邊,多記錄自己經歷的事不為小學生積累素材的一個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