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鎮英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街口街沙貝小學 廣東 廣州 510990)
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決定”提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基礎教育就愈發重視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設計以及落實,旨在以此培養出人格健全、思想健康且積極的學生。但是,縱觀其實踐現狀與小學生在道德素養、法治意識方面的發展情況,可以發現,法治教學本身存在的一些枯燥特性以及教師教學方法過于單一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對于法治知識的學習與吸收,也因此阻礙了他們相關意識的深化與提高,使其出現了道德素養與法治意識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因此,進一步探究能夠提高其法治意識的教學方法勢在必行。
小學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識儲備和良好的辨別事物是否符合道德要求與法律規范的能力,他們對于法治知識的感知大多數時候都源自于教師的指導。換句話說,小學生的法治意識形成,需要以教師的指導為支持。這也就意味著,教師教授相關內容的專業化教學能力,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學習以及對應意識的提升[1]。因此,想要在道德與法治課上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教師首先要完成的一項工作,就是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對此,可選擇的方法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幾種:①在教研組中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圍繞自身在授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他們展開討論,在集思廣益中取長補短,調整自身不科學的教學方法。②在學校的支持下外出交流,通過聽講座、讀教育類書籍、在網絡中觀看名師教學視頻等方式接觸更多新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思想,進而在新的思想指導下設計出更加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活動,讓他們在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中通過高效學習提高法治意識。
教育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因為學習本身就是一個主動探索并吸收知識的過程,而也只有在主動狀態下學習知識、思考問題,學生才能真正加深對相關內容的記憶并將其內化為自身思想、意識。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上以“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為根本目標設計教學活動,必須尊重學生們的主體地位,盡可能多地鼓勵他們自主學習、自主思考[2]。
以三年級上冊的《安全記心上》為例,教師便可參照以下做法設計教學活動:先在網絡中搜集與“交通安全”有關的趣味科普視頻,再對照教材和視頻內容尋找“違反了交通安全法律法規”的圖片和視頻。緊接著,在課堂上先展示與“違反交通法”有關的圖片和視頻,鼓勵學生對“圖片或視頻中的人物行為是否違法?”、“存在什么樣的安全隱患?”、“為什么違法?”等問題展開自主思考。如此,對知識的探究是自主的,他們思考問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發展意識的過程,法治意識自然可以伴隨著自主思考的越來越深入而得到提升。而以學生已經通過獨立思考對相關法治知識形成了一定正確認識為基礎,教師就可以播放“趣味科普視頻”,借助“看視頻”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交通安全法治知識”。這樣一來,趣味視頻本就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學生自然可以對其背后蘊藏的法治知識展開更深入的探究,并在風趣幽默、嚴謹科學的科普語言支持下,再次深化相關法律意識、提高法治思維水平。
活潑好動、對有趣的事物常常充滿好奇是小學生最明顯的特征,而在傳統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教師在開展教育工作時經常會忽略學生們的這一特征,將課程設計局限在教材理論文本當中,在無形中為學生學習帶來了一定“枯燥”之感,嚴重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終阻礙了他們的法治意識形成與提高。這也就意味著,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以“深化小學生的法治意識”為目標,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盡可能多地對學生的年齡特征重視起來,設計更加符合其年齡需要、活潑好動等性格特征的游戲化學習活動[3]。這樣一來,“玩”與“學”被結合在一起,課堂學習活動帶給人的枯燥、乏味之感大幅減弱,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會更加強烈,也必然會在不斷的“玩”的過程中感受到更多法治知識并形成深刻理解、獲得一定運用能力。毫無疑問,這對提高他們的相關意識來說是大有裨益的。
以三年級下冊中的《生活離不開規則》為例,教師就可參照如下做法設計教學活動:先設定一個生活場景如排隊購物、靠右側行走等,再圍繞其有意識地設計“我不想遵守規則”的小游戲,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模擬生活場景做“不排隊購物,爭搶商品”、“不靠右行走,在推攘中走路”的游戲。在游戲中,他們就能清晰感受并認識到“失去秩序的購物對消費者和商家都會帶來不良影響”、“在路上亂走亂晃對自己和他人都是不安全的”。如此,“反向教育”目標得以實現,將游戲收獲與教材文本對應起來,學生在“遵守規則”方面的法治意識就會得到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意識的提高和深化離不開對相關知識的深入思考,而越是活躍的課堂氛圍和豐富的課堂活動,越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思考。對此,在課堂上組織辯論競賽活動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小學生的思維雖然尚處于較低層次,但依舊有著一定“競爭意識”和“好勝心理”,希望能夠通過在競爭中的突出表現得到同學們的贊美和教師的表揚。因此,若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營造出一種“競爭”氛圍,在帶有一定“競爭”色彩的學習氛圍中,他們的學習欲望會更加強烈、學習效果也會更加理想,而最終伴隨著學習效果的優化而到來的,就會是法治意識的進一步提升[4]。
以四年級上冊的《網絡新世界》為例,教師就可以參照如下做法設計教學活動:先講授與“使用網絡”相關的法治知識,再將學生喜歡的“網絡游戲”提出,圍繞“網絡游戲的利弊”設計辯論賽,讓學生選擇自己的立場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樣一來,在激烈的辯論中,他們就會對相關法治知識展開更深刻的思考,意識也就會隨著思考的加深、在如火如荼的辯論中得到提高。
相較于初中或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小學生在記憶能力方面存在明顯不足,他們極易在學習結束后的一段時間內遺忘所學知識,并極有可能在“想要記起知識”的情緒作用下、在“錯誤回憶”方式影響下對曾經學習過的內容產生錯誤理解,進而形成“思維和意識偏差”。顯而易見,這對于實現在道德與法治課中提高他們的法治意識這一目標是大為不利的。但是,若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及時帶領他們對所學內容進行總結,并通過信息手段將總結后的知識以更加系統化的展示方式發送給他們、為其后續自主復習提供材料支持,便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這一問題,進而促進“提升學生法治意識”目標的實現[5]。
以四年級下冊中的《買東西的學問》為例,教師便可參照以下做法設計教學活動:在基礎內容講解完畢后,提出“買東西都有哪些學問?”的問題,引導學生口頭回答出“要看包裝是不是完整,尤其要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要留好三包憑證并索要發票”、“買到破損的商品可以要求退換”等答案。緊接著,教師再展示思維導圖框架,以“與購物有關的法律信息”為框架核心,圍繞學生之前的回答提出“這些買東西的學問都與哪些消費法律有關呢?”的問題,引導學生回答并結合教材將“消費者有索要發票的權利”、“消費者在購買或使用商品過程中出現財產損害時,有權要求商品退換和賠償、道歉的權利”等法律內容填充到導圖當中。最后,對導圖內容進行再次梳理,使其內容更加豐富完整,并將其以電子圖片的形式發送給學生。如此,先通過由淺入深的思考回答問題并將知識進行整合、在頭腦中形成一個系統的法治知識框架,再在直觀圖片的支持下不斷復習所學內容、感受其中蘊藏的法治思想,學生的相關意識自然可以達成質的飛躍。
總而言之,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僅影響著學生在當前階段的學習和成長,更是關系著他們在日后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與人格形成、價值觀建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教師應在充分認識該項教學活動的重要意義的基礎上,積極提升自身相關能力,不斷探尋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并幫助他們將知識內化為自身思想的多元、有效教學方法,如自主化學習、游戲化學習、實踐化學習等,以便更全面、高效地培育學生道德與法治思維,從根本上提高他們的法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