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遼寧財貿學院 遼寧 葫蘆島 125105)
近年來,社會現代化進程速度加快,導致傳統文化教育程度不夠、傳承不足等現象頻現,以及大學語文課程在高校課程設置中的地位不突出、定位不清晰,多方面原因造成了當代高校大學語文課程思政育人功能現狀不容樂觀。將課程思政理念貫穿到大學語文教學工作中,應用“三全育人”的方法構建課程標準,通過開拓創新的辦法實現對語文教育教學工作全新局面的構建和發展。
大學語文既承擔著提高學生國家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重任,也擔負著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用,是在學生心中厚植愛國主義、人文底蘊、價值引領、文化自信的天然土壤,是開展課程思政的主陣地。在課程思政理念引領下,充分挖掘大學語文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通過大量的文學作品,開闊學生視野,陶冶學生情操,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提升學生品性、氣質和人生境界。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應用多種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對學生做內容的指導和培養,將語言學習、文學欣賞、文化傳承統一起來,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思想逐漸成熟,認知能力不斷提升,發揮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功能,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1]。
2.1 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移動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混合式教學模式學習不僅僅是一個只能在學校實現的過程,學習可以在學校以外進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大院校開設網上教學可以充分證明這一點),鼓勵學生在校外與學習之間建立聯系,嘗試“直播課堂+云作業+學習群點評”三位一體的在線教學模式。在一項針對學習方式的調查中顯示,約33.6%的參與者首先選擇了互聯網,高于29.4%的教科書和28%的與朋友和老師討論,這意味著更多的學生更愿意從互聯網接收學習信息。隨著世界日益全球化和多樣化,信息和技術必然要進入到學習領域,采用線上線下教學豐富了“課程思政”的涵養模式,對網絡一代的學生來講也更加樂于接受。教師通過學習平臺查看并統計學生預習情況,分析測試成績并統計學生對課程內容重點、難點的掌握程度。運用學習通平臺,組織學生在手機上學習,用好一平三端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打造互聯網時代的教學模式,利用網絡進行督促學習,每次上課發布統計數據,提高對學生課堂紀律的管控水平,保證學生全員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2.2 實施“社團融入”大學語文模式。高校社團應該積極引入詩詞、經典誦讀、閱讀、優秀文化展演等元素,創辦更多與大學語文相關的社團。大學語文衍生的學生社團應該是具有熱愛文學知識、優秀傳統文化等共同意愿和興趣愛好的學生組織的社團。如剪紙藝術社團,學生從一裁一剪中感受傳統藝術的熏陶。又如熱門的漢文化社團,學生開展穿漢服、學禮儀、悟國學等富含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的社團生活,是優質的優秀文化傳播載體。充分利用高校學生社團跨學校、跨年級、跨專業的特點,以學生共同興趣和愛好組建大學語文社團,營造學習語文的良好氛圍,實現學生社團與學生語文學習活動常態化,匯聚學生進行交流,促使學生在語文方面的知識豐富化、深度化[2]。
2.3 實踐教學深化課程思政。語文實踐教學可以在豐富的思想政治教學資源基礎上運行。教師可以結合大學語文教材中的現當代文章、古代文章、詩詞等內容,在文本蘊含的課程思政資源上,設計符合主題的實踐教學活動,突出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例如:在講解《楚辭·漁父》時,可以采用情景模擬教學法,請學生把故事演繹出來,并就漁父“灑落超脫、全身遠害”和屈原“堅守信念、寧為玉碎”這兩種人生態度,設計主題研討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講完《詩經·秦風·蒹葭》時,在線上對“伊人”內涵進行交流討論,可以舉行線上“《詩經》誦讀會”,讓學生通過誦讀去感受詩歌的韻律美、朦朧美和情感美。在講《論語·先進》前,讓學生講孔子、看圣跡圖、讀《論語》,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等方式探究相關內容,分享體會,從而感受儒家文化的源遠流長[3]。
綜上所述,大學生的思想覺悟、文化素養、基本素質不僅關系他們本身,還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未來。大學語文教師應更加注重“大思政”的教學理念,把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美好情操貫穿于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素養滲透,通過這一方法開展教學工作,能夠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為學校、為社會培養出思想過硬、知識扎實、具有人文情懷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