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靜芬
(泉州市農業學校 泉州 福建 362000)
十八大后,習近平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與其他課程相比,中職語文課程具有更強的基礎性、人文性,在培養中職生的思想品德、審美能力、完善人格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現階段,多數語文教師能緊跟時代步伐,認識到思政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的重要性,并主動將思政教育融入到中職語文教學中,但在教學實際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使得思政教育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本文將以中職語文思政教育的現狀為切入點,分析存在的問題與影響因素,再結合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思考,淺談如何有效地將思政教育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教學。
1.1 忽視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中職教育教學定位是為社會提供實用型人才,多數學校在實際教學中都將重點放在專業課的提升發展上,對學生思政教育的意義和當下面臨的嚴峻形勢缺乏深刻的認知,立德樹人的理念在教學中落實不均衡,教學效果不佳。
1.2 教育觀念保守落后。從教育整體情況來看,現階段中職語文思政教育改革進程緩慢。在其他專業課積極引進實踐教學、多維教學等思想時,語文教育卻仍顯單調,課堂上多側重于文本內容、概念的灌輸,讓本來就存在學習困難的中職學生更加難以體悟課文中蘊含的思政內涵和魅力,課堂效果收獲甚微。
2.1 明確思政教育的重要意義。中職生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主力軍之一,肩負著國家的希望。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是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中職學校應該承擔起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覺悟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的重任,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
2.2 改進教學方式,增強思政教育滲透。教育教學工作一定要以學生實際的文化程度和思想特點為抓手,針對學生年齡和身心特點,創新教學方法,更新教學理念,選擇充滿時代氣息和富有趣味性的話題,引起興趣,進而引發思考,使德育工作貫穿課程教學的全過程。
第一,構筑思政教育滲透陣地。在全球化多元價值觀并存和碰撞的當代社會,青少年容易在各種大思潮中迷失自我,因此,建設好本國的思想文化體系,幫助青年學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尤為重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源,歷經千年沉淀,成為我國文化自信的根基。中職語文教材中收編了大量古代經典文學作品,都凝聚著中華文化的精髓,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教師可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探索、感受、體悟中華文化中尊師重道、仁愛和諧等核心思想觀念,激勵學生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踐行者。
第二,創設合理情境,激發學習主動性。教學情境的設計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思想的內化無法通過外力強加于個體生命,需要學生自主感性認識,從而產生替代感。教師設計合理的情境,可以讓學生更高效地完成知識的內化,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心智的成長。例如,《項鏈》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全面地認識馬蒂爾德復雜的人性,看到她因為愛慕虛榮而承受十年苦難,但也要引導學生看到她承擔責任,還清欠款的誠信品格。結合小說的內容,讓學生主動探討對金錢至上的價值觀的看法,以及如何評價他人。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讓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并達到幫助學生提升道德修養的目的。
第三,結合專業實際,培養職業素養。相對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的實用性和專業性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要求和特點。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一定要摒棄傳統“求全求精”的理念,注重凸顯語文實用性、工具性的特點,盡可能和其它專業課相結合,助力中職生的專業技能學習。例如,在面對美術設計專業學生的時候,考慮到專業特點,在課文講解中適當向審美方面傾斜。在《我的空中樓閣》一課中,通過對小屋自然環境的講解,讓學生明白美的最高境界便是“自然”,在文本學習中積累審美知識,提高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為美術設計專業的學習提供一定的美學美育支撐。
總而言之,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基礎學科,在教育實踐過程中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科的自身優勢,采取有別于其他學科思政教育的滲透方式,深入發掘文本中蘊涵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通過創設合理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熏陶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提高個人思想政治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