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霞
(山東省日照第三實驗中學 山東 日照 276800)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推進,“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應運而生。該平臺由PC端、手機客戶端組成,具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可信度高、更新速度快、使用方便等特點[1],對于中學思政課程教學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生活網絡化、網絡社區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網絡化體現了整體性,滿足了目前青少年獲取信息、社會交往的需要[2];社區化則反映了群體差異和個性不同,滿足了他們標新立異、彰顯自我的需要[3]。然而往往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特別是泛娛樂化、去權威化、碎片化的現象非常嚴重,不斷沖擊和消解著青少年的“三觀”[4]。
1.1 內容方面要求新求共鳴。思政課涵蓋范圍廣泛,內容上是必須回到思政課的本質和初衷,從青少年認識的形成機理和作用機制方面尋找可操作的方式和方法。
1.2 形式方面要提高參與程度。傳統課堂主要是灌輸式的講授,現實中仍然是以教師為主體和主導的“說聽”模式,長此以往會引起學生的學習疲勞,陷入失靈、失效的尷尬境地,新時期要求推出有更高參與程度的學習方式[5]。
2.1 充分利用時政素材。新時期思政教師需要每天登錄平臺進行常態化、深入化學習,養成并保持從“學習強國”平臺上“物色”備課素材的習慣,也需要在瀏覽翻閱的同時積極思考如何利用和整合資源。
2.2 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結合學習強國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十分有利于思政課從“有意義”向“有意思”轉變,以及以提高學生“抬頭率”為目的向提高學生“點頭率”為追求改變。
2.3 配合教學進度借鑒視頻資料。在實際思政教學中側重從平臺上選取正面案例。如2020年紀念抗美援朝50周年時在選用《英雄兒女》、《奇襲白虎團》等影視作品片段和專題紀錄片,相比其他網絡視頻資源影視因無插入廣告、清晰度高作品而更能節省課前試聽準備和課堂播放前準備時間。
2.4 利用答題競賽形式增加學習樂趣。學習強國平臺的答題競賽共分為每日答題、每周答題、專項答題、雙人對戰、挑戰答題和爭上游答題,其中更適合方式為采用對抗性的雙人對戰和挑戰答題兩種形式。學生登錄學習強國平臺,采用同學間互加好友形式捉對廝殺,勝者晉級,每次淘汰一半,最終勝出小組、班級和年級冠軍、亞軍等排名,挑戰答題環節誰答題最多就分別獲得小組、班級和年級學習標兵稱號。賽題涉及天文地理、中國和世界歷史、黨史、時政、生活常識、衛生健康等方面,為參賽同學知識面拓展有很大促進作用。開展此項競賽活動后,同學們主動搜集、打印、背誦、傳閱學習強國最新題庫積極性增大,學習科學知識和道法課程熱情高漲。此答題競賽活動被學生自稱為某衛視最強大腦節目本地線下版,學習標兵和優勝者在學習其他課程時自信心也得以極大提高。
2.5 借助平臺通訊功能提升提升教學實效。“學習強國”群組交流、視頻會議、強國云盤等多項功能具有良好的工具性,可以被充分用,具備無插件、無廣告、流量大優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6 遠程教學。平時學校積極引導教職工利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進行學習,特別是在疫情發生后,為最大限度降低因疫情延遲開學對學校教學工作和學生學業的影響,引導師生運用學習平臺功能開展線上辦公、線上教學。
2.7 參與平臺內容建設實現共贏。學校不但積極發動教職工向“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推介自己的優質教學作品,而且對如對開展學習強國“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主題征文活動等專項征文也做了要求和部署。因為此類征文活動將極大促進廣大師生的寫作水平和文化修養。
“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板塊設置齊全、劃分明確,可以直接對應相關的知識點,形式與內容的黏合度高,從而對課程學習針對性和目標性具有積極的指示作用。把“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搬上思政課堂,讓同學們通過全方位學習,大大增強社會參與感、知識滿足感和人生方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