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靜嬪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
當前,我國教育界正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通過課程思政建設,把價值觀的引導與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順應時代要求,為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指明正確的方向,為黨和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通過課程思政建設,挖掘課程中的正面價值因素,實現課程核心理念由教學轉變為教育,既教書,又育人,可以豐富課程的內涵,提升課程的吸引力,從而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實現深層次的教學改革。通過課程思政建設,還可以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一個學生的未來發展,不僅取決于其掌握的知識和能力,還受其道德品質的影響,陽光正面、積極進取的學生更容易獲得良好的發展機會。
課程思政的載體是多門具體的課程,課程不同,思政元素不同,課程思政實現的路徑不同。稅務會計課程是高職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各種稅費的計算、核算和申報能力,在以往的教學中,很多教師注重培養學生對稅費計算、核算和申報的知識和能力的掌握,而忽略了其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面臨著教育教學發展的新形勢,本著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才的原則,本文擬對稅務會計這門高職會計專業核心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及其實現路徑進行一些挖掘和探析,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稅務會計作為高職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其蘊含的思政元素非常豐富,有的是適用于所有的稅種,有的是適用于某一個具體的稅種。本文首先分析適用于所有稅種的思政元素,繼而對幾個主要的稅種深入挖掘其思政元素。
(1)愛國精神與社會責任感。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國家通過稅收等形式籌集財政收入后用于提供公共產品、滿足社會公共需要,進行社會治理和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只有國家治理良好、國家實力強大,每位公民的切身權益才能得到良好的保障。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民族危亡的時候總是有仁人志士為了國家拋頭顱、灑熱血,而在和平時期愛國的具體表現就稅收而言就是依法納稅、為實現國家良治和增強國家實力貢獻每個納稅人的力量,也體現出每個納稅人的社會責任感。愛國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并不僅是大道理,2020年我國和全世界暴發了新冠肺炎疫情,由于我國政府“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和強大的國家實力,很快就控制住了疫情,極大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其他國家形成了鮮明對比,特別是一些主要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2)實事求是遵紀守法。這要求讓學生認識到應按單位經營的實際情況和個人的實際情況計算和申報納稅,不去偷稅漏稅,以此促進學生形成誠實守信的良好商業品質。一個誠實守信的單位和個人才能走得長遠。但是,實事求是遵紀守法和納稅籌劃并不矛盾,納稅籌劃是在遵守國家稅法的前提下運用方法和技術合理的減少應納稅額,它一方面可以降低納稅人的稅收成本提高其經濟效益,另一方面納稅籌劃往往是利用國家的稅收優惠政策進行,體現了國家鼓勵發展的方向,從而有利于引導納稅人的行為符合國家政策的要求。
(3)愛崗敬業、認真仔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稅收關系到納稅人切身的經濟利益,現行稅法的規定又比較復雜,因此要求學生在進行稅費計算和申報納稅的時候做到小心謹慎、認真仔細,不算錯、申報錯一個數字、一筆金額,避免給單位、個人和國家帶來經濟損失,為此要求在各種稅的計算、申報和會計處理的教學過程中應經常提醒學生認真仔細。愛崗敬業、認真仔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是現代職業精神的精髓。
(4)樂于探索的科學精神。當今的時代是創新驅動的時代,它要求培養學生樂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就稅務會計課程而言,一是培養學生探索每種稅征收的動因,比如增值稅的征收主要是為了取得國家財政收入,消費稅主要是為了抑制不良消費,個人所得稅可以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環境保護稅為了保護生態環境等;二是培養學生在了解每種稅征收動因的基礎上探討每種稅未來的改革方向,比如增值稅如何能夠做到更中性、對經濟活動的干擾最小,消費稅又有哪些調整空間,個人所得稅如何能夠更好地調節收入分配,并可以結合哪些稅種共同發揮收入分配調節的作用,環境保護稅又有哪些調整空間等。科學精神的培養以愛國精神、誠實守信和工匠精神為基礎,并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此要注意發揮榜樣的作用。高職層次的學生在科學精神方面相對欠缺一些,但仍然有一部分學生具有強烈的進取心和探索精神,可以讓這部分學生發揮帶頭和榜樣作用帶動其他學生進行稅務方面的科學探索。
(5)終身學習的進取精神。當今時代,科技飛速發展進步,社會日新月異,知識和技能更新速度大大加快,這要求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進取精神,一來可以適應稅法的頻繁變動,二來可以適應新技術在稅務領域的應用。為此教師應告知學生社會在不斷發展、稅法會不斷變動、新技術在不斷應用,學生應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并告知學生更新知識和技能的途徑。
在這些影響所有稅種的思政因素中,“愛國”“誠信”“守法”是基本的因素,“工匠精神”“科學精神”和“進取精神”是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提出的新因素,都是值得挖掘和倡導的因素,對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能發揮正面的引導作用。
以上探討了蘊含于所有稅種中的思政因素,但具體稅種不同,可以挖掘到的思政因素側重點不同。為了全面反映稅務會計課程中的思政因素,下面以四大主要稅種為例進行簡單的剖析。
(1)增值稅。增值稅是我國第一大稅種,其開征的主要目的是為國家籌集財政收入。當前在增值稅方面每年都會發生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和騙取出口退稅的大案,可以這些案件作為切入點讓學生討論分析它們發生的原因、產生的后果、解決的對策等,從而樹立起實事求是依法納稅的觀念,還可以觸動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科學探索。
(2)消費稅。消費稅主要是國家為了抑制某些消費品的消費、引導正確的消費方向而設置的稅種,目前成為我國財政收入來源的四大稅種之一。通過和日常生活中成品油、卷煙消費等的案例分析相結合,讓學生計算相應的稅負率,從而形成理性消費的理念。并可以進一步讓學生討論目前消費稅的征稅范圍、征稅環節、稅率等是否合理,同樣促進學生科學探索精神的養成。
(3)企業所得稅。企業所得稅是以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為征稅對象開征的一種稅,屬于直接稅,其稅負不容易轉嫁。企業所得稅中重點挖掘的思政因素是國家對企業創新的鼓勵,包括:企業技術轉讓所得不超過500萬元部分免征企業所得稅、超過500萬元的部分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制造業企業發生的研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自2021年1月1日起,再按照實際發生額的100%在稅前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自2021年1月1日起,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200%在稅前攤銷;符合條件、經國家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可以減按15%的低稅率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等。通過對這些鼓勵創新政策的重點強調,讓學生認識到國家對創新的重視,從而激勵新時代的大學生應以創新為己任,積極發掘學習中還有今后工作中的創新因素,爭取成為創新驅動戰略的生力軍。當然,同樣可以鼓勵學生探討為了建設創新國家是否還可以采取更多的鼓勵措施。
(4)個人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同企業所得稅一樣,也是所得稅性質的稅種,屬于直接稅。個人所得稅開征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當前我國個人所得稅實行的是分類和綜合相結合的混合征收模式,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算入綜合所得進行征收,經營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和偶然所得實行分類征收。該模式是在分類征收的基礎上經改革而形成的。可以讓學生探討當前個人所得稅的征收模式有沒有充分發揮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作用,如果效果仍然不夠理想,又應該如何完善,同樣可以促進學生科學探索精神的養成。同時還可以結合一些明星偷稅漏稅的案例促成學生依法納稅意識的養成。
除了這四大主要稅種,其他稅種中也可以去挖掘重點的思政因素,這里不一一贅述。
(1)在進行稅務會計課程思政建設的時候,要堅持系統籌劃的觀點和方法,和其他課程改革措施一起推進,實現課程思政建設和其他課程改革措施融合推進。近幾年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治理能力和制度現代化的推進,稅法調整頻繁,要求稅務會計課程教學內容應及時調整,不能把過時的知識和技能教給學生。同時在課程內容的安排上還要體現出職業性特色,和初級會計師、中級會計師考試的內容相融合,和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畢業后大多進入中小微企業從事會計工作的崗位要求相融合,理論教學和實操技能培養并重。在教學方法上,一要避免“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多采用啟發式、探究式教學方法;二要多采用情景教學、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現場教學法等適合職業教育的教學方法;三是注重采用信息化教學方法,打造課堂教學和在線教學相結合的全過程立體化學習環境,形成合力促進學生的學習。在課程的考核評價方面堅持過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結合,在過程考核中除了要考核學生的出勤、課堂表現和課后作業完成情況,還應加入學生在線學習情況、通過職業資格考試情況、參加專業競賽情況、道德品質、創新情況等,同時改變完全由教師進行考核的方式,把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納入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在采取這些改革措施的同時,把課程思政建設融入進去,比如在課程內容上不但有知識和技能的內容,還有思政內容的安排。
(2)課程思政是課程、教師和學生三位一體,對教師提出了根本性轉變的要求。它首先要求教師轉變觀念,不但要關注課程內容的深度與難度、教學方式的先進性與互動性等,還應關注課程的育人功能。其次要求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播者、轉變為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和正確價值觀的引導者,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應具備相應的知識,在自身的品格上也應該加強修養,努力使自身集真善美、知仁勇于一身,在言行上為學生作出表率。再次是要求教師加強學術研究、提升自身學術修養,對每一種稅都了解其全因后果、前世今生和未來走向,了解新技術的發展對稅收征管的影響,而不僅僅只是了解其現行規定,這樣,一是可以在拓寬自身視野的基礎上拓寬學生的視野,二是有利于把思政因素加進去。思政因素很多是文化因素,一門課加入了文化因素會有趣得多,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否則容易枯燥乏味。而文化因素的加入要求教師知識全面擁有寬闊的視野,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師養成深入研究的習慣,平時注意關注國家稅收政策的變化,做到長期積累。
(3)稅務會計課程思政應避免生搬硬套和“貼標簽”空洞說教,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做到課程與思政的自然融入。比如在增值稅方面經常發生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和騙取出口退稅大案,這些案例就可以拿來給學生進行討論和分析,通過討論和分析學生,一是可以了解犯罪分子作案的方法和手段,二是可以了解增值稅犯罪的危害性,三是還可以讓學生思考和討論如何防范增值稅方面的犯罪,從而樹立起依法納稅的意識、科學探究的習慣。又比如在個人所得稅方面講幾個明星偷稅漏稅的小故事,繼而讓學生討論明星們是否應該偷稅漏稅,從而形成對明星的理性認識,進一步引導學生正確的計算和申報個人所得稅。在稅收導論部分也可以通過講述歷史上一些與稅收有關的趣味小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稅收的興趣和進行科學探索的積極性。此外,在有的內容的教學中還可以考慮加入角色扮演和辯論融入思政因素。總之,通過生動活潑的方式做到思政元素的融入,使課程思政活起來。
(4)學校領導層面提高對課程思政的重視度,在頂層設計方面建立起推進課程思政的制度和措施,包括對課程思政建設成效優良教師的激勵措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其他各類課程教師協同提升課程思政效果的機制等。只有學校領導層確實重視課程思政,教師課程思政的積極性才能得到發揮,課程思政才能落到實處,最終產生立德樹人的良好效果。
進入新時代,我國教育界提出新觀念,教育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奠定了課程思政的基礎,也催響了每一門非思想政治課程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號角。進行課程思政建設,首先要挖掘出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因素,繼而采取相應的路徑實施。高職會計專業稅務會計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因素,通過深入的挖掘和實施,可以收到育人的良好功效,有力的促進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